莫玉蓉 门坤玲
摘要:目的:老旧小区建造时间较早,公共空间存在基础设施老化缺乏维护、活动场地缺失、景观环境氛围不足等问题。这类仅有基本居住功能的住所已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因此,亟须更新设计老旧小区中功能不足且无法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空间。方法:文章以无锡市南苑新村户外公共空间为例展开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采用问卷调查法与实地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居民对活动空间的满意度,內容涉及活动设施、景观小品、健身器械、活动场地四个方面,并以老年人为主,据此提出相应的更新设计策略。结果:老旧小区的居民以老年人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不断退化,设计活动空间需要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适老化更新迫在眉睫,文章提出四条更新策略:打造多元化空间,实现空间共享;优化内部交通流线组织,保障安全性与活动空间品质;提高临近场地景观实用性与环境利用效率,增强归属感;探索建设老旧小区中的身心疗愈空间,打造“楼下花园”。结论:目前国家已出台老旧小区改造政策,文章对无锡市南苑新村公共空间进行适老化更新设计研究,旨在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4-00-03
0 引言
目前城市老旧小区多在政府的规划建设实践中进行宏观整改,微观的日常生活空间被忽视,对居住群体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意愿缺乏调查。本文选取无锡南苑新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小区公共空间现状,结合居住群体的意愿与需求,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旨在为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设计提供借鉴。
1 研究背景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生活需求也在发生变化。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同年国务院又对老城区环境改造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1]。江苏是全国首个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省份,无锡市则计划于2021—2023年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无锡有大量的老旧小区,大多建成于1978—1991年,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见证了几代人的变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老旧小区已无法满足当下居民的日常需求,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亟须更新。
本文研究无锡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设计,有以下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调查分析无锡老旧小区现状,总结和梳理老旧小区存在的不足;二是从小区的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设计着手,提出相应的更新设计策略。
2 调研区域概况
2.1 小区介绍
无锡市梁溪区南苑新村(见图1)始建于1988年,距今已有30多年历史。其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无锡市梁溪区塘南路与永乐东路交会处,周边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医疗和教育资源丰富。
现场调研发现,南苑新村小区居民年龄跨度较大,以老人和小孩居多。随后分析公共空间现状,归纳居民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总结南苑新村居民对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的需求,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2.2 户外公共空间现状
2.2.1 户外活动空间单一、局促
老旧小区的建设面积有限,空间使用率不高,部分居民在本就狭窄的空间中强行加建自己的生活场地,导致公共空间的面积减少(见图2)。老年人由于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等存在差异,对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2.2.2 空间布局散乱
随意停放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占用了部分步行道路和活动场地(见图3),空间布局较为散乱,原本可轻易到达的场地被围堵,给需要出行的老年人带来了不便。
2.2.3 道路破损,缺乏养护
南苑新村内部道路以水泥路面为主,由于使用时间较长又缺少必要的养护,路面出现裂缝和坑洼(见图4)。破损的路面直接影响了行驶车辆的安全及居民行走的舒适度。
2.2.4 服务设施无法满足使用人群需求
公共设施种类不齐全且缺少无障碍设施,活动场地功能过于单一。居民占用公共空间搭建晾衣架,部分座椅被周围的绿化遮挡,导致居民把家用座椅搬出来摆放在公共空间(见图5),休憩空间不足。
3 居民对活动空间的使用需求分析
调研发现,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所需的活动空间存在一定差异。根据年龄,可将老年人划分为三类(见表1)。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对社区功能的需求和适应生活的能力也不同[2]。
年轻老年人(60~74岁)日常活动方式较为多样,喜欢聚集聊天、人多热闹的活动空间。他们在带着放学或放假的孙辈到户外玩耍娱乐的过程中往往会与周围同样外出的居民进行沟通交流。
高寿老年人(75~89岁)多数选择静态的活动空间,在散步时可以停下来休息,在活动场所中可以静坐冥想。这是因为其身体机能逐渐退化,所以他们的日常活动也较为规律。
长寿老年人(90岁及以上)由于身体机能退化被迫选择静态空间。他们会选择离家较近的活动场所,方便抵达,因此活动形式及场所也比较局限。
此次调研选取188名老年人作为研究样本,对其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0份。由图6可知,老年人对活动设施、景观小品、健身器械、活动场地的满意度都不是很高。其中对景观小品的满意度极低,只有28%的人表示满意,因为小区的景观小品缺少艺术性和实用性;对活动设施满意的老年人占比50%,居民认为活动设施较为单一;对健身器械的满意度为40%,主要是因为健身器械长期缺乏维护,出现老化现象;最后是活动场地,40%的样本认为活动场地面积太小,功能不够丰富。
总体来说,南苑新村居民对小区满意度不高,老旧小区适老化更新迫在眉睫。
4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设计策略
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四点策略。
4.1 打造多元化空间,实现空间共享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使用人群的年龄不同,独居的老年人与带孙辈的老年人对活动空间的需求也完全不同,因此在仅有的活动场所内须实现功能的多元化,增强空间的灵活性[3]。
调研发现,在150个样本数据中,有孙辈需要照顾的老人占40%。其反映小区缺乏儿童游乐设施,希望增加相应设施,以及供儿童游玩的场所。
无锡沁园新村项目改造中增设小区公共活动功能区,在丰富老年人户外活动的基础上,解决了青中年户外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4]。利用串联打通内部分散空间,形成共享空间,并推出共享餐厅、共享集市,为居民增添生活乐趣,实现多年龄段群体共享的目标。
当前小区缺少供多年龄段群体活动的场地,建议在南苑新村27~29幢南面建设健身活动场地,在其中加入儿童游乐设施,并对老年人与儿童的活动空间进行区分,设置可供老年人休憩的空间。这样既可以满足儿童玩耍嬉戏的需求,又让监护者兼顾其安全(见图7)。
4.2 优化内部交通流线组织,保障安全性与活动空间品质
老旧小区因道路狭窄且规划不够明确,畸零空间普遍存在,这些空间没有明确的功能定义与归属,分布碎片化,缺乏人气和活力,造成了空间浪费等问题[5]。
应在现有的道路基础上进行系统梳理,改变行人、电动车、机动车未分流的现状。笔者认为小区内道路应与各个活动场地串联,增加无障碍设计,为居民提供便利。设计过程中,可以修剪道路两旁的乔木,扩宽主干道,避免空间拥挤。要利用路面标识划分人行通道,增强居民安全感,同时促使居民规范行车安全(见图8)。
4.3 提高临近场地景观实用性与环境利用效率,增强归属感
在小区内,宅前空地(见图9)往往是被忽略的空间。但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这片空间恰好是最容易到达的可以与外界接触的地方,其能提升该类群体的幸福指数,实现“居家养老”的在地化转型[6]。
因此笔者认为,可在宅前空地增加景观空间,让居民下楼就能与自然互动。喜欢独处的人,通常会选择相对私密的空间;而喜欢热闹的人,通常会选择开敞的空间[7]。在景观空间中应分割不同的区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可使用花墙植物进行隔断,满足居民对私密空间和半私密空间的需求。还可适当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增加剪纸和窗雕元素,唤醒老年群体的记忆,增强其归属感,促进邻里交流,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4.4 探索建設老旧小区中的身心疗愈空间,打造“楼下花园”
小区中有许多零散空间,可利用这些空间设置一些针对不同居住人群的功能小节点,从而活跃小区生活氛围,提高场地的趣味性。“楼下花园”离家较近,便于居民到达,是其愿意停留的场所,同时其能鼓励居民积极走出家门,在户外活动场地放松。
美国波特兰的伊曼纽尔医院为了让患者走出病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在“康复花园”里种植了许多具有杀菌和疗养性功效的植物。这有利于患者放松身心,快速恢复健康。
调研发现,许多宅间绿地是裸露的。笔者认为可在宅间空地中为老年人增设具有康养作用的“楼下花园”(见图10),一方面这可以成为小型的社交空间,另一方面这也是老年人自然疗愈的空间。应在“楼下花园”设计中配备适宜尺度的休憩座椅,在周围栽种具有疗养性的植物。紫丁香、栀子花等散发的香气可以放松身心;银杏、白玉兰、山桃等植物,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疗效;石榴、山楂等可以释放杀菌、抑菌物质,起到消炎的作用。引导老年人感知植物,锻炼身体,有助于其释放压力,保持心情愉悦,达到身心疗愈的目的[8]。
5 结语
本文以无锡南苑新村为例,以老年人为主要群体,研究无锡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设计,并提出四条更新策略:打造多元化空间,实现空间共享;优化内部交通流线组织,保障安全性与活动空间品质;提高临近场地景观实用性与环境利用效率,增强归属感;探索建设老旧小区中的身心疗愈空间,打造“楼下花园”。实施以上策略,相信能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李莉.基于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策略探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0(10):46-48.
[2] 郭立群,孙桐.老旧社区适老化环境改造设计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1):21-23.
[3] 李裕瑶,陈祖展,汪悠悠.基于人文需求视角的旧建筑空间改造[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5):112-114.
[4] 孙卫.老旧小区与城市发展的新融合:以无锡市沁园新村改造项目为例[J].房地产世界,2021(1):109-113.
[5] 张艺.公共艺术在社区畸零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工业设计,2021(10):83-84.
[6] 楼瑛浩.杭州老城区“街坊型”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7] 张丽君,燕亚飞,李东升,等.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解读[J].现代园艺,2020,43(13):147-149.
[8] 吴晓恩.基于康养型居住区景观的植物造景设计[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3,22(10):114-116.
作者简介:莫玉蓉(1996—),女,广西桂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门坤玲(1977—),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乡村景观在地性设计、社区人性化设计。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江南大学江苏高校哲社科研究重大项目“协同创新导向的乡村景观塑造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SJZDA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