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王辉,杨洋,刘伟,王春艳,李淑荣
1.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北京 102442);2.沈阳农业大学 食品学院(沈阳 110086)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7—2019年,各部门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部署课堂思政的改革做法,将课程思政教育从课程、专业、院校等实践探索转化为国家战略部署[2]。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不断提高高职院校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效果。这一系列政策的提出,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主义教育中,不应只体现在政治课的讲授中,而是应该渗透到所有学科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的完整教育体系[6]。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思政进课堂是开展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是核心主导,专业课程是承载专业教育的灵魂,专业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因此以专业课为载体,将思政元素进行有机融合,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3-4]。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挖掘高职院校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主题、思政元素、思政载体和课程思政融入途径,是良好设计思政教育融入课前、课中、课后每个教学环节的重要举措,在教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注重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效结合。
思政融入课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育的学科专业和优势,依托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全面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素养为出发点,结合高职院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技能点、素养点,深入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文化、历史、行业、企业等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以课程内容为主线,构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为主要思想的思政线,以课程内容为载体,通过案例、视频、测试题等形式将文化素养、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学会用思辨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课程内容不断熟悉掌握行业职业素养和精神,通过盐溶于水将思政内容润物无声融入到专业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准,在丰富学识、增长见识过程中,不断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具体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完善、教材编审选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设计编排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前预习、课中授课、问题解答、课后拓展、考核评价、实践实训、毕业设计等各环节。同时要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拓展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素质素养。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目的是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要搞清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教学环节中,将思政内容如盐溶于水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而不是单独设置思政教学环节,使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相辅相成,形成协同效应”。
思政融入课程要突破传统的生硬引入思政内容,要加强课堂探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相关专业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互动教学理念,增强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的有机结合,注重课内与课外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将思政内容入脑入心,形成深刻的学习印象,不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理想信念。
2.2.1 从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
以专业理论、知识、技术的来源与发展、应用为出发点,通过知识点中发掘“自带”的思政元素,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链接”,将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哲学思想、逻辑方式、情感显性讲解与应用,引发学生思考所学知识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激发学生思考所学专业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贡献性,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辩证思维、责任担当和创新意识等。
2.2.2 实验课程(实践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实验课是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载体,具有承载量大、项目多、频度大等特点。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充分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更容易显现出来,同时也更容易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实践课程中,给学生介绍实验室安全问题,实验实训技能对未来行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敬畏与遵守生命、环保、工匠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在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让学生针对实验内容、实验技能、实验结果有发现与质疑,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用客观、严谨、科学观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2.2.3 学科发展史和大师成长历程
结合学术、科技前沿进展,以案例的形式将思政内容融入其中进行介绍,从中发掘、呈现和升华出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勇于攀登、坚韧不拔的精神。
2.2.4 社会热点问题
以案例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社会现象的原因,提出问题和难点,带领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展示要呈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引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介绍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国家需求,对学生的视野、自我定位的引导与教育,让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思考问题。
2.2.5 “反面教材”的应用
以人们对专业相关社会现象剖析“流言”,引发学生思考和判断,通过专业的知识内容、缜密的逻辑思维、不同角度的利益关系等进行科学理性分析,帮助学生提高辨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2.6 失败的教训,警示性的问题
给学生列举与专业相关的典型失败、违法等相关案例,通过不同方法、道德、主观原因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影响,实现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2.2.7 社会实践
课后通过浏览相关行业发展网站、聆听专家相关专题报告,主动参与企业、社区等的实践活动,不断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课后拓展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动态,国家在专业发展上的重要发展战略需求,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引导教育学生正确理解道德规范准则,自觉践行专业行业的职业规范。
3.1.1 引导方式
通过制度引导,树立专业课程的专有“规矩”和“任务”,设计教学流程;创设文化和情感的教学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设置应用性或评价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判断,通过思维、情感的引导,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价值提升。
3.1.2 引导类型
引导类型包括执行性引导和价值观引导,通过教师的德育意识、能力、经验、素养,教师本人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课程思政是否产生了效果等方面引导学生“去做”“如何做”“价值观”。
专业课程的理论和知识体系,融合相关的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内化、教育教学思想、教师引导、教学环境等的变化引导学生思想、行为、道德的变化,使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起到酶的作用。
3.2.1 评价对象
一是对学生的评价。针对学生回答问题、评价问题的情况,以及日常行为给予评价,对学生讨论的贡献度、思维、逻辑、自主观点输出等的评价;二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即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思政元素如何呈现,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思政元素如何融入教学内容等。
3.2.2 评价方法
一是量化评价,对学生的收获进行评价;二是质性评价,是一种良好的评价技术,但要注意其必须的技术性环节;三是行为学观察与描述,即依据观察指标设定,典型案例呈现及其分析进行评价。
3.2.3 研究和评价资料来源及问题
一是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多为客观性任务,主观信息获取不够全面;二是教学过程的记录,收集信息的敏锐度和及时性不够;三是问卷和调查表中,往往会受到设计者价值取向影响;四是行为学观察,主观性较强,容易受评价人员本身对学生期望值的影响;五是过程性资料和结果性资料的收集与保存。
3.3.1 不断强化教师对课堂思政的意识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中,保证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价值。
3.3.2 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融入方法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思政融入方法,将思政内容润物无声融入教学内容,最终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3.3.3 优化教学内容
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将随着时代发展的典型知识点与实际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增加知识点的趣味性和应用性。
3.3.4 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将思政评价融入到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关注到每位学生思政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及时地分析反馈教师和学生的信息,迅速处理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教学效果。
通过梳理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教学引导与评价,归纳总结专业课思政在教学设计、融入途径、成效评价等方面的具体方法,展望课程思政在教师能力提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凝练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