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职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4-03-18 13:13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高职

方 莉 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多项课程思政教育指导纲要,旨在提升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使其与课堂建设相融合。2017年4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提出逐步推进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改革,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具有几个重要特点。一是课程思政将价值观培育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实际应用的能力。二是课程思政包括显性和隐性教育。显性思政教育是指在思政课上明确讲授思政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而隐性思政教育则是指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政元素,通过协同作用共同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这种综合性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政治素养。三是课堂内外统一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特点。课程思政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包括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新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审视

新型五年一贯制高职学院是实施专科层次教育的高等职业学校,既承担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的五年制贯通培养,又承担以高中毕业为起点的三年普通高职培养功能。五年一贯制学生年龄较小,三观尚未完全形成,更需要旗帜鲜明地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目前,一些知名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新型五年一贯制高校中的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

(一)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不足

一是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当前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往往只关注单个课程或者零散的思政教育内容,缺乏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面规划和设计。这就导致了思政教育内容的碎片化和孤立化,无法形成统一的思政教育体系。二是缺乏专业特色和针对性。由于缺乏对专业层面的整体设计,课程思政的内容往往与专业课程的特点和需求脱节。思政教育内容过于泛化,无法满足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需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三是缺乏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支持。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往往只关注教学内容和目标,而忽视了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设计,这导致了课程思政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困难和效果评价的不准确性。四是缺乏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协同合作。由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整体设计,各个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也较为薄弱,这导致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割裂和隔阂,无法形成有机的融合。

(二)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价值分歧,这就导致了“两张皮”现象的出现。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和目标上存在差异,使得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分离的状态。一方面,专业课程往往更加注重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则存在一定的忽视,认为其对于专业教育并不是必需的。另一方面,思政课授课过程中则常常未能与专业元素有机结合,只关注自身的价值和意义。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视为专业思政教师、专职辅导员以及学工部门的责任,忽视了其他教师在课堂中的思想政治作用。

这种价值观分歧对课程思政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学科壁垒的存在使得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进行有效融合,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思想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割裂感。其次,专业教育的主观偏见使得学生容易陷入功利主义的思维中,只关注学科知识以及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孤芳自赏”现象使得其很难与实际的专业教育相结合,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的针对性。

(三)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

一是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有一部分专业课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课程思政只是一种附加的教育内容,而不是专业教育的核心部分,这导致了他们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高,对课程思政内容和方法的了解和应用也比较有限。二是实施课程思政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不足。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方面存在欠缺。他们对课程思政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了解不深,无法有效地将专业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相结合,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缺乏课程思政的教学经验和能力。由于缺乏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和培养,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的教学经验和能力,导致在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缺乏启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一些教师虽然有意进行课程思政,但实效性不高。四是缺乏课程思政的自我提升和专业发展意识。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的自我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意识。他们往往只关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提升,忽视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自身在课程思政中的角色和责任。

三、新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一)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组织领导

为了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需要强化组织领导。一方面,新型高职院校可以尝试筹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中心,从科研、实训、管理等多个维度持续推进组织机构建设。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中心的功能不仅要指导教师加强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还要为教师的实践提供相应的实践指导。通过深入研究思政教育的学科性质、发展规律和方法论,为新型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另一方面,研究中心要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以学院的专业特色以及实训成果为依托,加强校本课程思政教学课例的开发与研究。通过研究和开发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教材、教案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在队伍建设方面,新型高职院校应当有计划、有组织、有策略地开展课程思政论坛和经验分享会。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促进经验的共享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通过专门的培训会,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的目标和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在管理方面,新型高职院校需要成立领导工作小组,组成以学院党委书记、课程思政中心总负责,教务处、学工部、马院和二级学院为小组成员的专班,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课程思政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二)完善顶层设计,增强协同机制

在课程思政的协同机制建设中,包括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规范机制、分类机制和创新机制等五个子机制。其中,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将立德树人的效果作为最终目标,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典型案例和榜样作为示范引领,同时协同构建各种元素如教育理念、具体内容、操作方法、综合评价等。

课程思政是一项群体性的工作,需要汇聚多方合力才能实现目标。协同机制是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要素,它能够将各种因素和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凝聚各方资源,确保施教机制和保障机制能够正常、有序且高效地运转。具体来说,协同机制能够使课程思政的实施更具系统性,将各种资源、力量和措施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调动各方参与,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课程思政的发展。同时,协同机制的建设也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问题,并制订相应的应对策略,确保课程思政的施教机制和保障机制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能够保持高效运转,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三)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首先,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学情分析,针对学生的成长过程、现实环境做好充分的调研,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使课程思政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其次,提升自身的教材开发能力。教师需要设计和制定与课程思政目标相适应的教材,确保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此外,教师还需要不断关注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教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通过不断提升教材开发能力,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

再次,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教学实践与管理能力。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结合学科知识点和现实情况营造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切忌生搬硬套、避免生拉硬拽的违和感。可以适当增加师生互动,在思考、讨论、辩论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最后,教师需要具备反思评价能力。一是评价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成长;二是评价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思想政治素养是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三是评价自己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课程思政能力是否得以提升。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需要通过反思来推动课程思政和个人发展的进步。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