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跃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以人民为中心 人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自由等人学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逻辑。从人学理论溯源、历史发展脉络、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等维度阐析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深刻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继续重视人民力量、推动人民创造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等方面系统地开展了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人学理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源头。
第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①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的集中表现就是劳动,生产劳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也是人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重要形式。“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马克思以人的经济活动为基础,把人放在历史进程、社会生活、社会劳动中进行定位,肯定人的劳动和社会本质。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这决定着人必须在与他人的联系中生存,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立足人的实践活动与实践基础上的社会活动,强调人的需要是社会性的需要。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社会联系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人的需要促使人进行生产活动,进而在生产活动中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创造出自己的社会联系并产生自身的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人的需要通常反映出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且无法脱离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实现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视人的社会需要。
第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把人的自我發展和进步当作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因,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了价值指引。资本主义社会为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资本的统治也使人丧失了主体性,从国家到社会、从家庭到个人都会被异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被资本所阻碍。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突出人的主体性,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与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相契合,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本质上虽是作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地位的工具而出现,但其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久远影响。周人从商朝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大雅·文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进而提出“敬德”才可以“保民”,开启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现实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人的地位逐渐凸显,君主开始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是中国式现代化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马克思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③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制度等在国家与社会中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的现代化,二者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一方面,社会的现代化为人的现代化创造根本条件和现实基础。社会的现代化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内含物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三个层面。在漫长的现代化演进过程中,国家与社会凭借物的现代化与制度的现代化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提供了新的思想观念,为人的现代化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另一方面,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的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和根本标志。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是现代化活动的承担者,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创新制度、高效管理等都要依赖且运用人的现代人格和现代品质。社会的现代化的出发点是为了人,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物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并不代表社会的现代化的真正实现,只有使人的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生产状况、社会现代化水平达到一致高度,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客观实际就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人口规模巨大,这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巨大优势,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重大难题。在现代化发展初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充分发挥人口红利的有利因素,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但随着人口红利效应的相对弱化,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既坚持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又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打造惠及十四亿多人口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全新问题。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征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置于现代化发展的核心位置。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周礼·天官冢宰·小宰》中的“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到《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有对共同富裕的美好期盼。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几十年来,从“基本解决温饱”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执政目标的演进体现着我们党始终不变的人民立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不仅是“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内而外的富裕和充实,才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生动写照。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在西方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中,现代化发展往往被单纯理解为物质文明的创造,单纯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忽视精神文明的发展,这导致一些发达国家日益暴露出利己主义盛行、消费主义至上等缺陷。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与布局发展中,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精神文明能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从外部环境来看,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的快速充裕,全球范围开始出现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泛滥的现象,对此,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保持着二者的平衡与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最终价值将在人的行为和活动中得到体现,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恩格斯曾警醒世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④崇尚资本至上、经济至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掩藏现代化的协调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失衡的恶劣后果。在充分汲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不仅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更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的道义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及“天道无为”的自然观的坚守。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是我国发展的鲜明特征。作为现代化的先行者,西方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加掩饰地推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通过战争、种族灭绝、奴隶制等手段积累现代化的原始资本。这种充满血腥罪恶的传统现代化道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始终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我国一以贯之的和平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以包容性态度追求与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将自身发展嵌入全球分工体系和价值循环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人类社会进步注入互利性力量。
《易经·系辞》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将“道”与“器”这一体两面相结合,天地万事万物才能相通相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要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器”,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相结合,为人类对现代化理论的探索作出新贡献。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是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保证。
首先,中国共产党拥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从瑞金的初步执政到延安的局部执政,再到新中国的全面执政,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出了党执政要由人治转向法治、由重经济发展转向践行新发展理念、由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等科学执政理念。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其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获得了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人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成功探索出中國式现代化新道路,带领广大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回望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国家只有创建并完善先进的制度体系,使之契合于本国国情和发展要求,才能凭借先进的制度优势,为本国发展谋求红利。综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首先,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党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其次,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价值取向。“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最后,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就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鼓励勤劳创新致富,促进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的积累,不断提升全体人民的满足感、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目标所在。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与西方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道路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
首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马克思预见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按照社会主义公平与正义的原则来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是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国社会制度是推动国家走向“更富更强”的制度;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的基础。其次,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富裕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西方国家能够解决经济方面的富裕问题,但却很难实现全面的、共同的富裕,更多的是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两极分化严重的富裕。而我国的共同富裕强调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最后,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践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共富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根本职责。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和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模式。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在“串联式”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等;而我国的现代化在“并联式”发展过程中选择了推进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
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的最新理论体现。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只有建立一种不同于历史上的共同体的新的联合形式才能达到。基于此,他在对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深刻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指出这样的联合体才是“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的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可以被看成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逻辑的自然延伸,传承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精髓”⑤。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自然地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历史责任。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维护人的生存自由的有效手段。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的自由首先表现为人的生存自由。基于此,我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统筹“两个大局”,兼顾好发展自身与造福世界,维护人的生存自由,实现了国家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最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深刻批判到共生共赢的理论变革。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但不主张抛弃资本主义创造的所有现代文明,而是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寻资本主义世界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国家间、制度间、文明间和人与自然间的共生共赢,在尊重、包容、理解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式现代化也逐渐形成了从“物”到“人”再到“人民”的发展理路。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能夠平衡“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苏楠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项目编号:22ZDA006)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本质与新时代共同富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2&ZD017)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8页。
⑤王公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9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责编/孙渴 美编/王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