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观点探析

2024-03-17 15:41:00曾微
科教新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养气孟子老子

曾微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下》,是孟子与离娄子对话时说出的。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被尊为“亚圣”,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只有对某些事情舍弃不做,才能在其他方面有所作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有所取舍。

这句话体现了孟子的辩证思维和道德修养,他认为人要明辨善恶,不要被欲望所迷惑,要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孟子提出的许多其他观点也体现着这一思想。比如“四端”说,是孟子关于道德修养的重要观念。这四端包括:“仁”,仁德是孟子认为最高尚的品质,它代表着慈爱、善良和同情心。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培养和实践仁德,以关心他人的福祉并尽力帮助他们。“义”,义德强调正义、公平和道德原则。孟子认为,个体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尊重法律和社会秩序,以确保社会和谐。“礼”,礼仪代表着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孟子强调,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和仪式,人们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和谐相处。“智”,智德强调智慧、理解和明智的决策。孟子认为,个体应该追求知识和理解,以便更好地领导自己、参与社会事务。“四端”被孟子视为个体修养的基本要素,也是实现道德境界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孟子还主张“养气”和“尽心”,即要保持自己的正气和良知,不受外物的影响和诱惑。“养气”强调的是培养个体的内在品质和性格特点,特别是与道德和品德有关的方面。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良善之性,但这种性格需要通过精心的修养和培养来发展和强化。“养气”的关键是要保持纯洁、善良、正直和谦虚的内心,以确保道德品质的完美展现。“尽心”强调的是在行为和行动中全力以赴,真诚地实践道德原则和品德。孟子认为,不仅要在内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践行这些品质。这包括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人、维护正义、遵守社会规范和尊重他人的权利。这两个观点说明孟子觉得哪些事情是可以去做的。

孟子自身也在践行着自己的这个观点,齐宣王曾多次邀请孟子任要职,并表示愿意大幅提高他的待遇。然而,孟子拒绝了,因为他认为这些礼遇是不正当的贿赂和对他的道德原则的侮辱。他的拒绝是为了捍卫自己的道德信仰,而不是追求个人私利。

句话与老子“无为而治”有所相似,当然也有所不同。他们的相似之处在于:第一,强调内在力量:孟子和老子都强调了内在力量的重要性。孟子认为,通过自我改进和积极努力,人们可以实现有为之事。而老子则主张通过无为而治,让事物自然发展,不过多干涉;第二,强调自然:孟子和老子都与自然有关。孟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追求仁爱和道德来实现自己的潜力,这也与自然的秩序相符。老子则认为,无为而治是追随自然的一种方式,不去違背自然的本性。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行动与无为: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行动与无为的观点。孟子强调通过积极努力和自我改进来实现有为之事,这需要个体的积极参与和行动。而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过多干涉,让自然的力量自行发展。第二,人性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更高的道德境界。老子则主张人性追随自然,不受外部的约束,强调道德和行为应该自发而来。总的来说,孟子和老子的观点都强调了内在力量和与自然的联系,但孟子更强调积极的个体努力,而老子更倾向于无为而治的哲学方式,更强调自然的力量和不过多的干预。这两种观点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总的来说,孟子的这句话强调了人的潜力和自我改进的能力,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决心,克服惰性,然后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这一观点强调了自律和积极性的重要性,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成就是可以通过内在的决心和努力来塑造的。这一思想在教育和个人成长领域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鼓励人们不断地克服困难,追求更高的目标。

猜你喜欢
养气孟子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塑形·丰意·养气
学子(2017年1期)2017-12-06 16:27:58
智者老子
论《筱园诗话》中的“积理养气”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1
健康上手指南!不要做弱鸡小公举!初秋补血养气So Easy!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42:40
元旦书红 万事亨通
家庭医学(2015年1期)2015-06-03 13: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