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质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4-03-16 07:57韦冰庞湘萍韦欢文张倩勉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4期
关键词: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

韦冰,庞湘萍,韦欢文,张倩勉

(南宁学院 食品与质量工程学院,广西南宁 530200)

在高质量发展时代,具备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品牌等知识和能力的质量人才是质量保证和质量提升的主力军,质量人才培养是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质量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未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作为以培养质量人才为目标的新兴跨学科专业——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的应用型质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深入探索。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到2025 年 “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实现更高水平协同发展”“质量管理水平普遍提高,质量人才队伍持续壮大,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和数量更好适配现代质量管理需求”的具体目标[1]。在“十、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二十六)健全质量政策制度”方面,“将质量内容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支持高等学校加强质量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完善质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制度和职称制度,实现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着力培养质量专业技能型人才、科研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在《纲要》印发之前,各行业对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各类质量人才的需求已愈发明确与紧迫[2-5]。由此可见,质量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同时,新文科建设是应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相较于传统文科,新文科要求突破传统模式,以创新思维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尤其是拥抱新兴信息技术,将其融入传统文科专业的育人模式中,以实现转型升级。2020 年11 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学科交叉深度融合、课程建设等已经成为新文科、新工科等“四新”建设的两大重要内容[6-11]。高校新文科建设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培养社会亟需的各类人才,这明确了新文科人才培养的产业着力点。质量管理工程专业是以解决质量问题为导向、以管理学与工学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专业,新文科建设要求为培养质量人才的交叉课程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12-18]。

此外,为支撑经济社会快速高质量发展,满足地方高等院校区域内产业日益增长对人才的需求,现代产业学院应运而生,并成为培养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人才的重要平台。2021 年,依托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申报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现代产业学院”入选广西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民办高校唯一),开启了校政企联动、产教融合新篇章。根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要求,产业学院要将人才培养作为建设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打通专业群和产业链,以校、政、企合作为抓手,共同培养面向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综上,质量人才培养不仅需要继续紧紧围绕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质量特色,还要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和产教融合,以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质量人才[19-22]。

1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质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1 新型交叉学科专业人才辐射行业面广,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定位

各行业均设置技术和质量管理岗位,要求同时具备行业知识和质量管理技术,对质量人才提出了跨学科培养要求。自2003 年第一个专门培养质量人才的本科专业开设后,截至目前,全国开设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的高校仅有26 所,质量人才培养存在巨大缺口。质量管理工程是一门以管理学科为基础的新型工管交叉专业,以解决各行各业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从质量工程学的角度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它集合了管理学基础理论以及现代质量管理工程领域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在各层面上对遇到的质量问题进行计量检测分析、评价、优化与管理,以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质量人才不仅要形成管理、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具备多元知识体系结构和综合素质,还要具备解决各行业不同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应用能力。

目前,国内除了部分高校的培养方向设置为工业领域(如机电、食品、汽车等)质量方向外,近半数高校均为综合类质量人才培养方向,即通才类人才培养模式。质量人才属于复合应用型人才,质量管理工程不应局限于管理或工程学科,应精准定位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质量人才培养目标。此外,质量人才培养定位还应考虑满足区域的人才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1.2 课程协同性不强,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科交叉融合不足

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工业工程类包括工业工程、标准化工程和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在顶层架构上为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解决方案。国家专业标准要求质量管理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包括通识教学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多学科交叉课程4 个模块。但因专业开设相对较晚,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质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可借鉴,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例如,专业目录要求面向产业类型(如机械、电子、服务类等)设置3~5 门产业导论课程及相关产业的工程基础课程,同时鼓励开设跨学科跨门类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这为不同院校建设质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多学科交叉下容易面临课程融合与协同难题。课程体系设置看似面面俱到,但有可能是“多且杂”,质量类、工程类等不同跨学科课程至今缺乏协同性,导致学生在有限学期各学科模块的学习链条不连贯,无法交汇融合,难以构建学科交叉融通的知识和思维体系。

1.3 教学资源缺乏,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难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专业课程内容涉及专业面广,不仅包括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应用统计、系统工程等工业工程类知识,还涉及不同产业工程基础等跨学科知识。一方面,当前多数工业工程类基础课程教材比较稀缺,且现有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其内容亟待更新。例如,标准化工程课程内容涉及标准化基础、方法及实务等理论体系知识,但目前各部分内容分散在相对单一的参考教材或资料中,对于整门课程缺乏比较全面系统的教材或参考资料。另一方面,现有跨学科课程教材的知识组织形式仍以传统单门课程理论为主,内容难度较大,对跨学科工程实践应用指导不足。例如,质量+统计技术交叉类教材自2012 年第二版出版后于2022 年才更新出版,在少有类似教材的情况下,第三版教材内容整体依然偏向理论,对实践应用的指导仍比较薄弱。

在质量人才培养资源比较缺乏的情况下,专业课程授课仍沿用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对学生工程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例如,多门课程分别侧重于质量管理、标准化、质量统计分析的理论学习,其涉及的方法和工具也多停留在概念和浅层次应用上,而真正融合机械、电气、食品等工程应用需求开展的实践教学比较少。在该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很难开展跨学科的深入探索,只能形成较为低阶的实践应用能力。

2 解决主要问题的意义

2.1 有利于培养学科前沿和产业亟需的应用型质量人才

现代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质量人才严重缺乏相矛盾,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动手和创新能力强的质量人才。推动校、政、企多主体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应用型课程教材共建为牵引,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从而持续匹配广西产业亟需质量人才需求,服务广西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2 打破交叉学科壁垒,实现多元知识的深入融合

重新梳理质量人才培养课程结构,打破管理、机械与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经济等学科之间的壁垒,不断提高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促进多元知识的深入融合。同时,针对学科交叉融合过程中部分课程设置出现的重复、冗余等问题,重新设计专业课程群,有利于提高课程协同性,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

2.3 满足新文科建设要求,提升质量人才实践应用能力

在“专业化+融合化+实训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完善与时俱进、与产业对接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可以满足新文科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多维度要求,从而有利于培养兼具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 教学改革基础

3.1 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共同培养质量人才

南宁学院与广西市场监督管理局合作办学,共同探索并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质量人才培养立交桥。2017 年成立了中国质量研究与教育(南宁)基地、中国—东盟质量研究与教育中心,依托质量监督行业资源,建立了一套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质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管理工程专业是目前广西区内唯一的质量人才培养本科专业,2018 年获批广西民办高校重点支持专业,2019 年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2 配套建立较完善的校内科研、教学研究基地

学院建立的“质量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被广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确定为“东盟质量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已建设了现代质量技术与管理实训室(一体化教学多媒体)、质量检测中心、计量质量检测实训中心、仪器分析检测中心、工程实训中心、特种设备检测实训中心、机械工程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实训室、食品与营养检测实训中心等实验室,可满足专业理论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强化学习效果奠定了实践基础。

3.3 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

学院与广西质监局、广西特种设备监督检验院、广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南宁市安监局、南宁威宁投资集团、南宁广发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皇氏乳业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检测机构和企业长期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实践基地。2021 年9 月,南宁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现代产业学院入选广西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民办高校唯一),开启了校政企联动、产教融合新篇章。

4 主要的教学改革措施

学院基于质量人才岗位需求覆盖行业多、范围广的特点,以产业学院建设为依托,构建“1+3+1”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以质量管理、质量工程为本,电气、机械和食品3 个工程应用,配以标准化工程微专业的学科交叉融合的“2+3+1”应用型课程体系。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质量人才培养研究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质量人才培养研究路线

4.1 构建“1+3+1”能力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定位多元化

根据新文科建设要求,基于新型交叉学科特点,面向多个领域多元化定位质量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求系统掌握计量、标准化、质量认证和质量检测等质量管理领域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其次,要求能够应用质量管理系统知识解决各交叉学科的具体工程问题。最后,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紧密结合,全力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工作,实现立德树人。

同时,根据产业学院建设要求,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的质量人才,聚焦广西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从服务中国—东盟“10+1”向服务RCEP 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广西逐渐形成了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等10 个千亿元产业,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因此,在质量强桂背景下,专业拟构建以质量为本(“1”),增强培养机械、电气、食品等重点工程领域(“3”)的质量问题解决能力,并配以微专业——标准化工程(“1”)培养的“1+3+1”能力培养模式,以满足广西机械、电子、食品等重大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对应用型质量人才的需求。

4.2 以质量为本,构建“2 主3 拓1 微”应用型课程体系

在充分考察区域质量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分析、行业分析、教学分析3 个循环渐进的阶段,对质量相关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整合,构建以质量为本的“2 主3 拓1 微”应用型课程体系。

4.2.1 培育质量管理能力的课程体系

培养质量管理能力的课程系统包含质量管理基础、发展历史、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系统思维等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包括质量管理、质量认证、标准化、计量、质量文化等课程,是学生工程技术学习与转化能力的知识基础。

4.2.2 培养质量工程能力的课程体系

培养质量工程能力的课程体系模块侧重于基于产品与服务流程的设计、生产、检测、分析、控制、改进等方面技能的培养。学生通过质量检验、质量工具、质量统计、质量分析与改进等相关课程,掌握基本的工程分析方法,并能够在具体应用场景中进行知识转化,以满足产业对工程类人才质量策划、质量统计分析、质量改进提升等方面的实践需求。

4.2.3 培养专业领域质量问题解决能力的课程体系

依托学校已有专业基础,以产品检验为主线,拓展机械、电气、食品3 个重点工程领域质量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分别建设面向该3 个工程领域质量技术基础、应用和综合实践的关键课程,促进多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

4.2.4 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的微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当前广西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育存在的短板,结合区内国际标准化工作实际需求,开设“标准化工程”微专业,设置“标准化+专业领域”的多学科交叉应用型课程。例如,“标准化与社会治理”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知识。通过标准化技术与方法、国际标准化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快速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标准化工程核心素养和技能,一方面解决专业设置与企业标准化人才需求之间匹配度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4.3 构建“1+1+N”协同育人模式,深化产教融合

4.3.1 以产业学院为平台,校、政、企多主体资源共建共享

学校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深度产教融合,共建食品质量与安全现代产业学院,同时引入南宁威宁投资集团、南宁广发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防城港澳加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等N 家产业链企业社会资源。在产业学院 “1(行业主管部门)+1(产业学院)+ N(龙头企业)”协同育人模式下,针对区内重点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充分听取企业行业专家意见和建议,对接质量岗位能力,融入企业行业标准,在共同修订质量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修订专业课程标准,引入学科前沿和企业生产需求的技术与案例,共编应用型课程教材。同时,建立校企人才双向通畅流动机制,搭建校外教师实践基地,完善高校教师企业实践、企业教师选聘和“双师双能型”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组建一支跨学科跨行业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此外,校、政、企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促进多主体协同育人。

4.3.2 以项目任务驱动打破学科教学壁垒,促进管、技一体化

以职业胜任力为目标,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推行面向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企业真实运营环境的项目化、任务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从企业前端供应商管理、初品评价、IQC 到中端生产质量控制、精益生产、5S、SPC,再到后端OQC 等相关实践能力,从而打破跨学科教学壁垒,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结果驱动、做学一体”教学模式,促进技术与管理一体化应用型质量人才的培养。

4.3.3 拓宽第三课堂行业实践,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夯实第一课堂实践教学、强化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上,拓宽第三课堂行业实践和毕业设计。一方面定期派学生到行业实践基地参与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工作,配备行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深度开展产教融合,帮助学生熟悉专业知识在行业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与认证认可机构合作,学生通过专业机构开展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内审员等职业培训可获得相应资格证书,同时鼓励并协助学生为六西格玛绿带、六西格玛黑带、质量工程师等注册考试做好准备,以提升学生质量职业素质和行业就业竞争力。

5 结论

在新文科与交叉学科背景下,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以产业学院建设为依托,构建“1+3 +1”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以质量管理、质量工程为本,电气、机械和食品3 个工程应用,配以标准化工程微专业的学科交叉融合的“2+3+1”应用型课程体系,同时打通课程与产业链实践“1+1+N”模式下的应用型质量人才培养新范式,为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应用型质量人才提供参考与借鉴。

猜你喜欢
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孙文科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