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丽 /杭州市档案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深刻阐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大意义。家谱档案无疑是传承家风家教最好的载体,随着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不断强化,曾经“养在深闺人不知”的家谱档案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家牒、世谱等,是记载同宗、同姓、同族血缘及世系人物、事迹、变迁、家训的历史典籍。纵观杭州全市的家谱,2003年获评浙江档案文献遗产的《萧山来氏家谱》,堪称当之无愧的“档案珍品”。
《萧山来氏家谱》共60册,约230余万字,自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至民国十一年(1922)前后经过四次编纂。家谱为开本线装书,宽16.5厘米,高27厘米,封面于上书口内沿印书签,内页面双框单栏,页9行,版心中上处单鱼尾,其上署谱名,其下署卷号内容,底部署页码及堂号。
《萧山来氏家谱》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卷首,共有34篇,其中《序文》14篇,《凡例》4篇,《立修宗谱田记》《会宗图序》《原姓氏支派》《来莱辨》《续修村口闸碑记》等16篇。《序文》分别由国子监助教张经、萧山县儒学教谕陈仍颜、广东按察副司使叶式、六部制官员来集之(清康熙二十一年即1682年)等官员、名士和来氏族人编纂。《凡例》重点说明了修谱的宗旨、内容、体裁和结构,对家族必须记入家谱的内容以及可以附录的内容等作了说明并制定了规则。
第二部分为家谱主要内容——《总目》,共11卷。卷一至卷四为《家乘》,卷五为《赠言》,卷六为《诰勅》,卷七为《庙图、墓图》,卷八为《绅宦录·瞿塘年谱》,卷九为《义学田清册》《新立谱田册》《宗祠义田》《春秋祭胙》,卷十为《交盘册》,卷十一为《节孝》。
《总目》十一卷后,分派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和广世系。
萧山来氏家谱卷首目录(部分)
《萧山来氏家谱》中收录了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辛弃疾撰写的墓志铭:“壮志愤愤兮扶社稷,忠诚烈烈兮贯金石。怀抱郁郁兮未获伸,友义思思兮同扶策。皇天不整兮夺其年,国步艰难兮谁共力。湘水苍苍兮荫佳城,千秋迢迢兮知来宅。”
这份墓志铭怀念的正是萧山来氏之祖——南宋名士来廷绍。来廷绍,字继先,号平山,原籍河南鄢陵县,绍兴二十年(1150年),生于江西袁州,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宋代龙图阁学士、知绍兴府事、进阶宣奉大夫。彼时,南宋王朝“遁”至江南,终日不问国事、纸醉金迷,不仅将半壁江山拱手相让,更让无数百姓陷入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困境。来廷绍“幼负奇才,忠愤激烈”,将收复山河、还百姓一片乐土立为志向。后结识了大诗人辛弃疾,因志同道合结为好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来廷绍出任朝散郎直龙图阁学士。翌年,来廷绍以宣奉大夫出知绍兴府,辛弃疾非常高兴,喜曰:“来君来,事济矣,祖宗耻,可雪矣!”可惜来廷绍“出师未捷身先死”,未赴任便一病不起,嘉泰二年(1202年)十二月十五日病殁于萧山祗园寺,享年53岁。得知好友病故后,辛弃疾沉痛悼念:“呜呼,岂天下之不欲平治天下也哉!”
缠绵病榻的来廷绍自知壮志难酬,却又难舍爱国情怀,作《祇园临终诗》一首:“病卧僧房两月多,英雄壮气渐消磨。昨曾饮药疑尝胆,今天披衣似挽戈。吩咐家人扶旅榇,莫教释子念弥陀。此心不死谁如我,临了连呼三渡河。”
来廷绍病故后,葬于湘湖方家坞,由他的长子来师安守墓,后来师安“占籍萧山,卜居冠山”。从此,来氏一族便在冠山脚下的长河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原本寂寥的长河也因来氏家族的绵延而逐渐兴盛。
明初时期,来氏出现了一位影响深远的后人——第八世大宗康顺公来励。来励隐居不仕,倡导“耕读并举,兴教育人”的家风,创设了义学制度,规定来姓子弟均可免费就读;并以来氏家族历史为基础,撰写《四训八戒》,后人皆以此为家风家训,成就了来氏一门24位进士、57位举人、97位贡生,人才辈出的书香世家、传奇门第。
《四训八戒》重点围绕“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对后人从不同维度予以劝勉告诫。“一训曰:庙安神,墓葬魄,……母侵寸尺,碑断灭须重刻,树无攀折,主司列,尤贵密,勿我亵,毋视为私室,毋藏私物,毋燕私客。”主要意思为尊祖,明确祖先坟茔的碑一尺一寸也不可侵入,有断的需要重新刻制,祖坟的树不要攀折,宗祠牌位也不要让人随意打扰,更不要把宗祠视为私室,用来藏物和宴请宾客。
“二训曰:族睦家必振,勿为毫厘,辄起争衅……闻有纵凶顽,坏家法,责之须峻,犯而至三,斥为路人不重认,毋入家庙令我忿。”主要意思为睦家,族中不要为小事起争执,不要欺凌族人,对于亲族中“不懒而贫,无故而困”的,必须周济;对于破坏家法屡教不改的,则驱逐出宗族,不许进入宗庙。
“三训曰:身能正,家始齐。谨言慎行,摄尔威仪。酒以合欢,五行七行,斯可已而。……”主要意思为谨言慎行,重点提到了酒可以活跃气氛,但行酒五次、七次也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醉酒狂欢而胡言乱语、惹祸上身。
“四训曰:于人须汎(反)爱,周贫恤匮,尤亲其贤,毋忽毋怠,事恒有赖。忍事可济,容德乃大……”主要意思为胸怀宽广,要求后人一定要心胸开阔,友善亲朋,想害别人自己必然先受伤害,只有胸襟宽阔才能成就德行。
“一戒曰:人不知学,是曰面墙,目无所见,足不可行。……我告我后,勿绝书香。”“五戒曰:人有愚顽,生不闻礼。……百无一知,自以为是。我告我后,慎勿有此。”和“七戒曰:……书则必读,田则必耕。惟此二者,可以为生。”重点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提出人不好好学习,就像一面墙一样,眼睛看不见,脚也不能走,并提出书必须要读,田必须要耕,来氏后人绝不能“绝书香”
“二戒曰:……勿随爱憎,竟忘损益。我告我后,慎,足可预备。”“六戒曰:……人之有生,孰能无事。方乐思忧,先危设备。”告诫了后人今日之成就的来之不易,在平常生活中需要谨言慎行、居安思危、明辨是非。
“三戒曰:……祖兮有我,积庆之余。父兮生我,万状勤劬(瞿)。四时报本,其可云无?”和“八戒曰:……身被重刑,家亦随荡。我告我后,勿投法网。”告诫后人父母生养不易、家族繁衍不易,应当努力报答父母、家族栽培之恩,千万不要做犯法之事。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正是因为来氏家族历来崇尚治学、修身,故喜提“一门二十四进士”美誉,“无来不放榜”也成为萧山妇孺皆知的俚语。据《萧山来氏家谱》记载,南宋嘉泰二年至清光绪三十年的700年间,来氏“群星璀璨,百花齐放”,共出过文进士21人,武进士3人,举人39人,武举人18人,贡生97人,被誉为“一门二十四进士”。同时,来氏家族受朝廷敕封官职的圣旨共有101道,受封官职共有387人。其中明代来宗道历官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曾担任内阁首辅。来三聘,字任卿,明万历十一年进士,累官至江西右布政使。来氏后人最“给力”时期,每逢朝考,来氏录取的总额占录取总数的六分之一,故民间有“无来不放榜”之说。
至现代,萧山来氏后人代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清官来裕恂”,字雨生,1911年出任萧山劝学所所长。民国初年,来裕恂历任萧山、绍兴、开化、余杭等县教育或民政科长,任上,“对于征收,革除历年不给正串之弊;对于地方公益,于设法补苴外,恒捐俸以维持之”。他曾因不满官场恶习,愤而辞官,在杭州、萧山等地从事教育工作。抗战时期,他拒任伪职,居乡设馆教书。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并担任过萧山县人大代表。“剃头阿坤来耀先”,革命烈士来耀先是中国共产党六大代表,长河党支部首任支部书记,长河农协的领导人之一。因其以理发师身份为掩护从事秘密工作并在“坤记理发店”正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长河党支部,民间都亲切地叫他“剃头阿坤”。来耀先曾领导长河一带的农民运动,1928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秘密召开,来耀先被推选为代表参会,他也是浙江省唯一的农民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将历史视为“最好的教科书”,多次强调“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杭州市档案系统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的重要讲话和关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指示为宗旨,持续发挥全市档案文化联盟机制,深入挖掘、创新利用家谱档案中的文化内涵,努力打造杭州家谱档案“金名片”,为“传承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贡献档案力量。
萧山来氏家谱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