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档案管理的政策演进实施路径与未来展望

2024-03-16 03:21王运彬刘卿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档案 2024年1期
关键词:攻坚精准档案管理

王运彬 刘卿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至今,脱贫攻坚档案真实记录了十年来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数据、图表、文字、音像等,不仅为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实时监测、跟踪回访提供数据支撑,还为脱贫攻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档案是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果,要充分利用其信息价值,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同时深入挖掘其蕴含的精神意义,为宣传脱贫攻坚真实案例和事迹,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展示中国脱贫方案提供强大支撑。本文从相关政策着手,基于脱贫攻坚档案工作的实际案例,提出脱贫攻坚档案管理的实施路径,展望脱贫攻坚档案工作的未来走向。

1 脱贫攻坚档案管理的政策梳理

2016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中指出“减贫进入攻坚阶段”。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收官之年要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由此,脱贫攻坚战可划分为攻坚阶段(2016-2020年)、决胜阶段(2020-2021年)和巩固阶段(2021年至今),三个阶段的脱贫攻坚档案管理的政策文件均以国务院办公厅的文件为指导、以国家档案局的文件为遵循、以某地方档案局或扶贫部门的具体做法为参照,见表1。

表1 关于脱贫攻坚档案管理的国家及部分省市的政策文件

1.1 攻坚阶段:辅助精准扶贫(2016-2020年)

攻坚阶段是扶贫工作的起步阶段,主要围绕建档立卡与扶贫大数据管理两大核心工作来确立和调整脱贫攻坚档案管理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精准扶贫档案管理机制。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建档立卡工作,为扶贫工作的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提供数据支撑;二是辅助建立扶贫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扶贫信息的互通与共享。例如,四川省档案局发布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加强精准扶贫档案资源建设,为精准扶贫工作的考核评价提供原始记录和真实凭据,推进精准扶贫档案信息化建设,打通扶贫信息互联互通的渠道。

1.2 决胜阶段:推动脱贫普查(2020-2021年)

决胜阶段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阶段,其核心工作是推进返贫监测和脱贫攻坚普查。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大扶贫档案收集力度,为脱贫攻坚普查验收提供有效凭证;二是利用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定期监测脱贫户返贫现状,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例如,重庆市扶贫办陆续发布4个文件,明确全市扶贫档案工作的时间节点,开展精准扶贫档案工作质量评估,规范返贫监测对象识别流程,利用“渝扶贫APP”更新返贫信息,辅助推进脱贫攻坚普查。

1.3 巩固阶段:赋能乡村振兴(2021年至今)

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扶贫工作进入巩固阶段,其核心工作是巩固脱贫成果,贯彻乡村振兴。因此,档案工作的重心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利用扶贫档案赋能乡村振兴,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二是加快推进脱贫攻坚档案的归集报送,挖掘扶贫档案的信息价值。例如,重庆市档案局发布通知,强调要在政策、制度、工作体系等方面做好脱贫攻坚档案与乡村振兴档案的衔接工作。又如,辽宁省档案局发布相关政策文件,规定脱贫攻坚档案的归集时限、收集范围与报送要求。

以上三个阶段的变化,反映出扶贫档案工作是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中心工作展开的,以档案收集为例,扶贫刚刚开展时,侧重于赋能建档立卡制度,扶贫进入决胜阶段时,侧重于完善应收尽收制度,扶贫进入巩固阶段时,侧重于创新脱贫档案的开发利用。

2 脱贫攻坚档案管理的主要路径

2.1 统筹规划、部门协同、基层实施并进

2016年9月,国家档案局发布《关于做好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统筹协调、监督指导,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确保基层档案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一,统筹规划是扶贫档案工作的前提。《意见》强调扶贫与档案工作需同步进行,档案部门需落实指导培训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可将档案工作纳入扶贫任务考核,实行档案与扶贫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将档案指导培训纳入档案部门的年度考评,确保档案指导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局要求推动档案工作与扶贫工作协调同步进行,并设置扶贫档案指导培训的长期任务[1],确保扶贫档案工作得到有效保障。

第二,部门协同是扶贫档案工作的关键。要建立党委政府领导牵头,扶贫、档案、农业、卫计等部门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扶贫、档案部门主导,各成员单位参与的脱贫攻坚档案工作机制。一是各成员单位要落实责任,实施专人专管的扶贫档案工作制度。二是档案部门需构建“档案部门+”的协同工作模式[2],形成行之有效的档案工作部署。例如,与交通集团联合打造脱贫攻坚地铁专列[3]、与人社局合作建立残疾人脱贫档案[4]、与广电集团联合拍摄脱贫攻坚专题故事片[5]。

第三,基层实施是扶贫档案工作的基础。《意见》指出行政村要注意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等文件材料的收集管理工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总结推广高效、系统的脱贫攻坚档案管理工作模式。二是定期回访,确保贫困户档案及时更新。例如,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芝山街道征迁完毕后,镇扶贫办定期入户走访[6],重新了解贫困户的家庭现状与经济收入,确保脱贫攻坚档案紧跟实际扶贫工作。

2.2 细化操作细则,规范档案工作各个环节

2016年以来,国家档案局发布《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脱贫攻坚档案和疫情防控档案归集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此基础上,各省市人民政府联合各级档案局(馆)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扶贫档案工作的操作细则,以此覆盖档案工作的全流程、各环节。

第一,在档案收集方面。《办法》第六条指出精准扶贫档案应做到应收尽收、应归尽归,并将文件材料分为综合管理类、精准识别类、精准施策类和精准脱贫类四个大类。各省档案局(馆)从三方面对文件材料的收集范围进行细化,一是增加大类。例如,《山东省扶贫开发档案管理实施细则》与《云南省扶贫开发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均增加了特殊载体类、扶贫项目类与贫困户建档立卡类。二是细化小类。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强调收集各个类别的图表材料和名单,陕西省详细列出了应收集的扶贫项目文件材料类别。三是分级收集。例如,湖南省、四川省规范县(市、区)级、乡(镇)级、村级三个级别的文件材料收集范围,使文件材料收集流程更加规范、系统。

第二,在档案整理方面。《办法》第七条指出精准扶贫档案应当分门别类整理,并明确文书档案、扶贫项目档案、扶贫资金档案和电子档案的整理标准。各省档案局(馆)均增加特殊载体类档案的整理标准,其差异主要在档案分类。例如,海南省将扶贫档案分为综合管理类、贫困县类、贫困村类、贫困户类、建设项目类与特殊载体类,山东省分为文书类、扶贫项目类、建档立卡类、会计类、执法执纪类、特殊载体类与其他档案类。

第三,在档案保管方面。一是保管期限,国家档案局将扶贫档案的文件材料分为永久保存、保存30年和保存10年。各省档案局(馆)在此基础上细化扶贫档案的保管期限,但仍存在差异。例如,福建省规定特殊载体类保存30年,四川省则永久保存;江西省规定贫困户“一户一档”保存30年,湖北省则永久保存。二是保管单位,《方案》明确地级市以上层面,扶贫档案归集以信息为主,向综合档案馆报送档案目录;县乡层面,综合档案馆以档案实体接收为主;村级层面的档案不向综合档案馆报送,保存在原单位。

2.3 依托信息技术,推进脱贫攻坚数据整合利用

2016年9月,国家档案局在《意见》中强调要积极进行精准扶贫档案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档案数字化成果,使档案公共服务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脱贫攻坚档案管理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促进脱贫攻坚档案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推进脱贫攻坚数据的整合与利用。

第一,推进脱贫攻坚档案数字化工作。档案数字化流程包括档案出库、数字化前处理、目录数据库建立、数字化采集、影像处理、数据库建立、数据挂接、数字化成果验收与移交、档案归还入库。脱贫攻坚档案数字化由扶贫相关单位的档案部门负责,操作规范参考《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DA/T 31-2017),《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规范》(DA/T 62-2017),完成后向各级综合档案馆报送。

第二,建立脱贫攻坚大数据信息平台。扶贫大数据信息平台的设计应包括四个层级结构建构,即数据收集层、数据储存层、数据分析层和数据可视化层。数据收集层收集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并永久存储在数据储存层;数据分析层分析挖掘致贫原因;数据可视化层可清晰直观地显示贫困区位与贫困程度[7]。例如,贵州省的“扶贫云”平台[8],实现了贫困人口识别的量化、贫困程度深浅的可视化,并分析各地区致贫原因,为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第三,推动脱贫攻坚数据的开发利用。一方面,探索多元主体共创机制,拓宽社会扶贫渠道。例如,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指导建设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助推脱贫县农户巩固脱贫成果[9]。另一方面,依靠脱贫攻坚案例,助力减贫事业发展。例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10],为中国扶贫研究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数据支撑。

3 脱贫攻坚档案管理的未来走向

3.1 经济上,助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

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要求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档案作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伟大成果,在赋能乡村经济振兴、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和农村繁荣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第一,助力农业发展。脱贫攻坚档案详细记录了脱贫地区的脱贫过程、脱贫方式以及农村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发展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能为评估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建立产业链提供可行性参考,还能为农村农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指导。例如,贵州省安顺市依托扶贫档案,制定乡村振兴的长期发展规划,并对主导产业进行提质升级[11],以农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第二,助力农村繁荣。一是利用扶贫档案信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赋能生态宜居。例如,新疆喀什地区岳普湖乡政府利用扶贫档案掌握本地房屋、道路建设现状,推进农村房屋“平改坡”工程[12],助推乡村振兴。二是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例如,山东省临朐县利用扶贫档案,打造“非遗+旅游”模式[13],创建了经济增长、农民增收、非遗传承的“三赢”局面。

3.2 情感上,激发官员、民众内生动力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上强调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脱贫攻坚档案蕴含的精神财富,既是激励官员与基层工作者的营养剂,也是团结农民、齐心致富的强心针。

第一,激发官员内生动力。脱贫攻坚档案记录的真实故事与先进事例不仅能为开展脱贫攻坚总结表彰会议、褒奖优秀扶贫人员提供信息支撑,还能加强基层扶贫人员与贫困群众的连接,唤起基层工作者的热情,并激发更多的年轻生命走进农村,坚定扎根基层、建设乡村的信念,将个人力量汇入乡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第二,激发民众内生动力。随着乡村振兴进入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民众强烈的致富热情与动力正是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充分利用脱贫攻坚档案中的真实、优秀的脱贫案例,为民众注入一剂强心针,实现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可通过扶贫档案选出并宣传典型脱贫故事,进一步增强民众的脱贫决心和自信心。例如,陕西省扶贫办在广电大剧院举办脱贫攻坚奋斗者故事分享会,邀请54位脱贫者分享脱贫故事[14],为民众树立精神榜样,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3.3 在教育方面成为大中小学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

脱贫攻坚档案既是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果,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要深入挖掘扶贫档案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意义,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为大中小学课程思政教育提供重要素材,增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意识,明确肩负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使命。

第一,融入大学思政教育。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将脱贫攻坚真实案例与课堂理论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查阅扶贫档案资料,唤起情感共鸣。例如,中国农业大学以脱贫攻坚战的生动故事作为“大思政课”的案例[15],激励新时代青年学子树立建设乡村信念。二是以优秀脱贫事迹为课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暑期新闻扶贫社会实践[16]。三是为高校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通过脱贫攻坚档案,以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微视频等方式掀起学习脱贫攻坚精神的新高潮。

第二,融入中小学思政教育。一是融入课堂教学,以本地扶贫典型故事增添思政教育的生动性。例如,贵州省黔西市各校将身边的脱贫攻坚典型故事搬进课堂[17]。二是融入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本地扶贫成效,使其真确地感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三是多方机构合作开展课外教育。例如,湖北省保康县城关黄土岭村回民小学师生前往县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脱贫攻坚主题展览[18],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3.4 宣传上,讲好中国扶贫故事,传递中国扶贫声音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不仅要讲好脱贫攻坚的理论、制度、方法和经验,更要分享有代表性的、可感可知的扶贫故事。脱贫攻坚档案在讲好中国扶贫故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为展示脱贫攻坚成就提供信息与数据支撑,为宣传中国扶贫故事提供素材和案例。

第一,搭建扶贫外宣平台,拓宽传播渠道。例如,“中国扶贫在线”[19]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推出中英两版,通过视频、图解、访谈等多种形式,发布中国扶贫动态、国际合作和慈善公益等信息,向世界分享中国扶贫经验与扶贫智慧。

第二,探索多元形式,提升故事生动性。例如,讲述宁夏和福建地区脱贫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在国外颇受欢迎,线上观众点赞率高达96%[20]。再如,扶贫纪实纪录片《无穷之路》获得“2022纽约电视电影节”最佳节目叙述组别铜奖[21]。脱贫攻坚档案中的扶贫经验、优秀人物与典型故事既是扶贫宣传的信息来源,也是各类作品剧情设置的主要参考。

猜你喜欢
攻坚精准档案管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档案管理中的电子档案管理
精准的打铁
档案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关系的思考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