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档案馆
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兴则经济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近年来,杭州市档案馆根据《“十四五”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程实施方案》和《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进一步统筹梳理全市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工业遗产档案资源,多措并举部署“档案中的工业记忆”,讲好“杭州工业印记”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杭州70多年工业化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工业企业,如被誉为亚洲最大的麻纺织企业——浙江麻纺厂、全球最大的空分设备制造企业——杭州制氧机厂、国内最大的工业汽轮机生产企业——杭州汽轮厂、国内最大的丝绸企业——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亚洲最大的单体厂房——杭锅等,无数个浙江第一,中国第一乃至亚洲第一、全球第一,都曾经由杭州的企业摘得桂冠。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名优产品,比如都锦生织锦、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西湖牌电视机、金鱼牌洗衣机、空气分离设备、工业汽轮机等等,这些都是杭州工业化进程中的知名品牌,也是杭州工业化进程中的灿烂瑰宝。
巅峰时期的杭州工业,责无旁贷地扛起了杭州经济的“一片天”。1957年,全市圆满并超额完成“一五”计划任务和指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438万元,年均增长9.7%。其中,全市工业总产值达57211万元,年均增长17.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杭州市工业生产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形势。至1985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800户,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53.09万人,全市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46.35亿元,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居第9位。
2000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兴市”战略。2002年7月18日,杭州召开了第一次工业兴市大会,集中出台了六个支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拉开了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帷幕。自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以来,杭州加快推动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市区工业企业搬迁,为“退二进三”“优二兴三”创造新空间。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的原则,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向萧山、余杭、临安、富阳等区县(市)搬迁。2013年5月,杭锅正式搬迁,成为最后一个搬离市中心的大型工业企业。至此,一个工业辉煌的时代宣告终结。
其实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早在建国初期就高度重视工业发展,不仅提前规划了工业发展并预留了充足的后期工业用地。根据“为发展工业事业服务;为发展风景,美化西湖,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1951年的《杭州市区域计划总图》中,工业区占地36.6平方千米,远大于行政区、文化区、码头区、工业绿地带等四大功能区的总和,足见杭州市委市政府对工业的高度重视。1953年8月,杭州着手编制解放后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城市定位为“工业的、文化的、风景的城市”。1959年10月,杭州市编制《关于1958—1967年的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以发展工业为中心,“继续奋斗三五年,完全可能把杭州建设成中等的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正是得益于早期的“天时地利人和”,杭州工业成功实现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值得一提的是,杭州的“工业时代”得到全方位的肯定,由中国科协领衔主办的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录中浙江入选3个,全部位于杭州,分别为钱塘江大桥、华丰造纸厂(华源创意工场)、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第二批入选5个,2个位于杭州,分别为杭州第一棉纺印染厂(通益公纱厂)、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
在改革开放40余年里,杭州从缺矿产、缺港口的资源小市一跃成为经济强市,工业的作用功不可没。正因如此,杭州高度重视工业遗产、工业印记的保护与传承,2009年正式出台《杭州市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规划》,2010年颁布实施《杭州市工业遗产建筑规划管理规定(试行)》,正式拉开了保护和开发工业遗产和工业档案的序幕。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同时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2003年8月,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杭州明确将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杭州方案”,为全省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贡献省会力量。
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
杭州市档案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加强搬迁、破产、改制工业企业档案业务指导,加大工业档案征集保护力度。截至目前,馆藏企业档案总量近50万卷,照片1.7万张,涵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0年杭州主要工业企业。
1.1 持续推进企业接收。以“两服务”为契机,配合新一轮企业划转与改革,继续做好企业档案的指导和接收,加快杭氧、杭汽轮、华东医药等企业档案的接收。
1.2开展境外征集工作。与杭州师范大学就杭州档案文献的征集与研究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开展境外杭州工业遗产档案文献征集工作,共计5000多件66000多页有关杭州的档案文献影像页征集入馆,其中不乏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知名院校提供的杭州工业企业史料。
1.3加大民间征集力度。持续面向社会征集反映杭州工业发展的老照片和音视频声像档案,已征集到杭州本地企业家档案、知名企业档案,以及清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有关杭州的丝绸、车牌、商标等500余份,其中2盘民国年间旧电影胶片,填补了馆藏空白。
1.4 打造征集品牌。截至目前,已连续17年举办17届“杭州印象”纪实摄影作品征稿活动,征集到反映杭州历史现实的照片5万余张,其中有关记录工业发展、定格工业记忆等的约1万张,丰富了馆藏照片资源。陆续举办“百年·百姓·百档——家庭记忆见证钱塘潮涌”“城市记忆见证杭州共富之路”“呼吸的档案时代的力量 民间记忆见证八八战略杭州文化实践”等档案专题征集活动,征集到30余份反映造纸业、交通、水电站建设等珍贵档案,并拍摄专题视频片。
2.1 提升保管标准。针对有特殊价值、有重大意义的照片、图纸、实物等工业档案,按照《杭州市档案馆特藏库档案管理办法》,提高档案保存规格放入特藏室保管,同时单独配置档案装具,以争取最大限度地延长各类档案的寿命,以便充分挖掘、利用档案价值。
2.2 定期开展修复。结合副省级以上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浙江省档案工作指数评价等工作,定期开展档案清点、排查,梳理出破损、霉变、褪色档案4.45万卷,重点对工业遗产档案进行梳理并部署抢救性裱糊修复。三是制作档案专题。将馆藏档案中的工业档案进行初审、筛选,择优进行数字化并制作档案专题,目前已完成3个工业遗产档案专题,如知名企业专题、企业家专题等。
3.1 推出系列丛书。充分发挥全市档案文化联盟作用,联动科研院校、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多角度挖掘工业档案,打造编研成果精品,组织编纂了《杭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杭州历史上的外国人》《杭州百货老字号》《杭州通鉴》等多部编研成果并多次获评全省优秀档案编研成果奖。其中,《杭州与海上丝绸之路》获2019—2020年全省优秀档案编研成果一等奖,着重介绍了丝绸、茶叶、瓷器、书籍、手工业品等在历史上对外贸易往来,行业的发展、进步与变迁等。《杭州百货老字号》收录了“江南药王”胡庆余堂、“剪刀之冠”张小泉、“杭菜一绝”楼外楼、“闻香下马”知味观等多个老字号品牌的品牌概况和一路发展。
3.2 推进口述档案。以培育、厚植企业档案资源体系为目标,广泛收集线索,深入且持续开展工业企业口述档案采集,持续推动以杭州工业为主的有关国有企业改制和杭州重要企业家的口述档案录制。
3.3 推进档案资政。围绕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杭州方案”的决策部署,梳理杭州历年来工业政策及企业档案,结合工业企业发展相关口述档案,形成以建国后杭州工业发展历程、遗产档案等研究分析和总结梳理为主的系列资政报告、内部汇编等,资政报告获多位领导批示。
4.1 主动走出去,举办工业档案系列展。围绕“工业”主题,利用馆藏优势,联合市直部门、区县档案馆等在“6·9”国际档案日等重大活动、重要节点之际推出重要展览。如2013年,在全市纪念“第一个五年计划”60周年时,推出“杭州老工业档案史料展”,借助110多幅珍贵照片和430余件实物档案等,生动再现了杭州市实施“一五”计划后,全市工业从蹒跚起步、步入正轨到百花齐放的全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该展览展出的老照片,几乎都是首次对外展出。2016年,是G20杭州峰会召开之年,以国家旅游局确定“丝绸之路旅游年”为契机,趁势推出“杭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梳理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杭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展示杭州在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在历史上对外贸易往来和技术迭代升级。2017年,为纪念“八一四”空战胜利80周年,举办“艰难的起飞——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1934—1942年)史料图片展”,通过合资建造工厂、国防航空起步、中美员工生活、配合笕桥空战、支持飞虎队作战、保障驼峰航线、两航起义北归等再现辉煌历史,共展出珍贵照片328幅。此外,举办“走向辉煌——杭州七十年发展史料展”“杭州市建市90周年档案史料展”“潮涌钱塘——杭州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等20余个展览,多维度多角度多时段地再现杭州工业发展。
4.2 精准请进来,打造工业档案数据库。根据《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等相关文件,成立杭州工业档案工作小组,实地走访了杭汽轮、杭氧、杭锅等多家“杭字头”企业,帮助企业梳理在合并、重组、拆分、改制等重要时间节点形成的档案情况及存在问题,通过照片翻拍、书籍扫描等多种方式丰富档案并实现数据进馆。同时,以杭州市制定的有关工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和杭州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知名工业企业相关特色档案为主构建工业类档案专题知识库,通过梳理全市工业经济部署脉络和企业生产经营变迁,借助档案筛选、数字化处理、全文OCR识别等,打造以知识查询浏览和知识图谱模型为主的工业类档案专题知识库。知识库主要分为政策类档案和企业类档案。政策类档案主要展示市级部门各类金融支持、减税降费、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文件,所有文件支持全文阅读及在线下载;企业类档案主要展示相关企业的历史沿革、特色产品、荣誉介绍等,杭氧、热水瓶厂、杭汽轮等10家各具特色且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入选首批建设库名单,截至目前,该数据库已顺利构建,实现了257万余页的OCR全文识别。
4.3 创意亮出来,创新探索文创宣传。与浙江省档案馆、杭州市房产档案馆、杭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西泠印社等开展密切合作,以钱塘江大桥、张小泉剪刀、胡庆余堂等为蓝本,制作了一批具有杭州特色的明信片、绘本、邮票、笔记本等,累计发放2300余份。积极尝试与新媒体合作,与杭州日报、每日商报合作,拍摄并制作“百年老厂的新生之路”“富阳纸业涅槃之路”等专题视频,通过宣讲会、微信、网站等积极宣传工业档案。
下一步,杭州市档案馆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四个好”“两个服务”批示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全市档案文化联盟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市国资委、市经信局等单位的横向沟通,加强与区县档案馆、专业档案馆的纵向交流,通过口述档案、影音档案、产品模型等多种形式丰富工业档案资源,进一步充实杭州市工业档案数据库,持续开展全市工业企业、工业政策汇编,多措并举把杭州工业档案保管好、利用好、记录好、留存好,通过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工业档案再现“激情燃烧的岁月”,为杭州提升重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经济发展实现新跃升贡献档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