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CT 下不同浓度的造影剂对血管壁通透性的影响

2024-03-14 10:00艾南宏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2期
关键词:通透性低浓度外渗

艾南宏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重庆 400016)

造影剂外渗是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时被注射的浅静脉血管破裂,导致造影剂漏出血管渗入邻近组织间隙,并造成相应组织充血肿胀的不良事件,同时也属于一种皮下组织肺感染性炎性损伤,造影剂外渗不仅会引起局部组织疼痛、淤血,严重时还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皮下组织坏死,在影响增强CT 检查结果的同时增加患者痛苦,极易引起医患纠纷[1]。因此,明确引起造影剂外渗的主要原因,并根据相关因素予以相应的预防措施,对提高诊断准确性及患者检查舒适性均有重要意义。临床认为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是导致增强CT 患者造影剂外渗的主要原因[2]。有研究曾报道,造影剂流速、穿刺部位、穿刺次数等均是造影剂外渗的独立危险因素[3]。亦有研究发现,低浓度造影剂能够一定限度地规避造影剂外渗的风险[4]。为进一步明确增强CT 造影剂浓度与血管壁通透性与造影剂外渗的关系,本研究对采用不同造影剂浓度进行增强CT的患者的血管壁通透性和造影剂外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据此提出预防护理措施,以期降低患者增强CT 造影剂外渗的发生风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22 年7 月—2023 年7 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增强CT 检查的68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 岁;(2)家属知情,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碘剂药物过敏;(2)合并严重甲状腺毒症;(3)合并器官功能障碍;(4)合并重症肌无力;(5)近期服用过双胍类制剂。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人体受试者的伦理原则。根据患者增强CT 造影剂浓度将其分为低浓度组(n=21)、中浓度组(n=29)及高浓度组(n=18),三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体重、疾病受累位置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采用CT 扫描机(型号:DISCOVery ct 750 HV,生产企业:GE Medical Systems,LLC)对患者进行增强CT 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50~320 mA,层厚5 mm,层间距5 mm,所有患者均接受四期CT 扫描,包括平扫期、皮髓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造影剂选择碘普罗胺,采用动力注射器分别以2.5 mL/s的速率进行造影剂肘前静脉注射,低浓度组造影剂浓度1.2 mL/kg,中浓度组造影剂浓度1.5 mL/kg,高浓度组造影剂浓度1.8 mL/kg,造影剂总注射剂量不超过160 mL。

1.3 观察指标

(1)血管壁通透性:检测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等血管壁通透性相关因子评估患者血管壁通透性。(2)造影剂外渗:通过肉眼观察评估患者是否发生造影剂外渗,并以外渗量为标准对造影剂外渗进行分级,外渗量<20 mL为轻度,外渗量20~50 mL 为中度,外渗量>50 mL为重度。(3)增强CT 患者造影剂浓度与血管壁通透性及造影剂外渗的相关性。(4)观察增强CT 患者造影剂浓度对血管壁通透性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进行单因素ANOVA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多组等级资料进行Kruskal-Wallis 检验;采用Spearman验证造影剂浓度与ET-1、TM、vWF 水平及造影剂外渗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验证造影剂浓度对ET-1、TM、vWF 水平的影响;采用GraphPad Prism 9.5 绘制相关性散点图。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血管壁通透性比较

三组患者ET-1、TM、vWF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低浓度组血管壁通透性相关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中浓度组血管壁通透性相关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高浓度组(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血管壁通透性相关因子水平比较(± s)

表2 三组患者血管壁通透性相关因子水平比较(± s)

注:①与低浓度组比较,P <0.05;②与中浓度组比较,P <0.05。

2.2 三组患者造影剂外渗情况比较

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及高浓度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分别为0.00%(0/21)、10.34%(3/29)、27.78%(5/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03,P=0.026)。各组造影剂外渗分级详见表3。本研究中8 例造影剂外渗患者,经及时治疗及护理干预,均在72 h 内完全恢复。

表3 三组患者造影剂外渗情况比较[n(%)]

2.3 增强CT 患者造影剂浓度与血管壁通透性及造影剂外渗的相关性

Spearma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造影剂浓度与ET-1、TM、vWF 水平及造影剂外渗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521、0.740、0.661、0.322(P<0.01),提示造影剂浓度与ET-1、TM、vWF 水平及造影剂外渗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见表4。如图1 所示,造影剂浓度与ET-1、TM、vWF 水平及造影剂外渗的相关性趋势曲线均右倾直线,拟合斜率分别为17.130、6.734、18.180、0.138。

图1 造影剂浓度与ET-1、TM、vWF 水平及造影剂外渗的相关性散点图

表4 造影剂浓度与ET-1、TM、vWF 水平及造影剂外渗的相关性(r 值)

2.4 增强CT 患者造影剂浓度对血管壁通透性的影响

为进一步明确造影剂浓度对增强CT 患者血管壁通透性的影响,本研究以ET-1、TM、vWF 为因变量,造影剂浓度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造影剂浓度均可正向影响ET-1、TM、vWF 水平。见表5。

表5 造影剂浓度影响ET-1、TM、vWF 水平的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增强CT 是在CT 平扫基础上,对可疑病灶部位进行重点检查的临床诊断方式,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使病变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形成密度差异,将病灶组织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患者可能会在注射造影剂后发生造影剂外渗。本研究结果显示,造影剂浓度与ET-1、TM、vWF 水平及造影剂外渗呈正相关(P<0.05),且造影剂浓度均正向影响ET-1、TM、vWF 水平(P<0.05),提示造影剂浓度越高,患者血管壁通透性相关因子水平越高,发生造影剂外渗的风险性越高。既往研究发现,造影剂浓度与增强CT 扫描的成像质量有紧密关联[5],增加造影剂浓度可显著提高图像成像质量,提高检查成功率,但造影剂浓度增高,机体血浆渗透压和血容量也会随之增高,导致内皮细胞收缩,致使内皮细胞间裂隙增宽,从而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最终引起造影剂外渗[6]。为避免造影剂外渗的发生,临床则必须加强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工作,尤其是对选择高浓度造影剂注射的增强CT 患者[7]。穿刺前,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全身情况、治疗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对怀疑有可能发生血栓形成、静脉炎等疾病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穿刺过程中提高警惕,尤其是合并血液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患者,尽可能选择低浓度造影剂[1];另外,护士还需要通过与患者沟通,避免患者出于对自身疾病的担心和造影剂可能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恐惧心理,提高患者检查配合度,避免患者在检查时出现紧张情绪,以提高增强CT 的检查质量[8]。穿刺时,根据造影剂种类、浓度、注射速率等选择合适的静脉,以血流速度快、充盈好、弹性好的血管为首选,高压注射液过程中,仔细观察穿刺点附近是否有轻微肿胀,对于注射高浓度造影剂的患者,还需要延长观察时间,一旦发现外渗,立即停止注射,并重新穿刺。如果患者在穿刺后发生造影剂外渗,护士应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下,尽快评估造影剂外渗严重程度,并在渗漏早期予以局部冷敷,促进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与药物扩散,抑制局部细胞活动,减轻疼痛感,在渗透24 h 后改为热敷并加50%硫酸镁湿敷,结果显示,本研究8 例造影剂外渗患者均在及时治疗与护理干预下完全恢复。

综上所述,增强CT 扫描患者血管壁通透性与造影剂浓度存在显著关联,根据患者病情等相关因素,开展相应预防措施,可降低造影剂外渗风险。

猜你喜欢
通透性低浓度外渗
水环境中低浓度POPs的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二 用低浓度阿托品治疗儿童近视,您了解多少
甲基苯丙胺对大鼠心脏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初探
红景天苷对氯气暴露致急性肺损伤肺血管通透性的保护作用
马蹄肾自发性肾盂破裂伴尿外渗1例报告
猪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基因siRNA载体构建及干扰效果评价
改良长效低浓度骶管阻滞用于药物中期引产43例
如意金黄散湿敷联合碳酸氢钠局部封闭治疗盖诺外渗的疗效观察
低浓度氯气综合利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