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的“树洞”功能

2024-03-14 10:58廖冉
心理与健康 2024年3期
关键词:南希树洞移情

廖冉

一身名牌服饰的专职太太南希每周六下午都会准时在心理咨询室出现,按照惯例,她会先抱怨一通上周的生活是多么无趣,大部分时间是跟其他的太太们一起购物打牌,要不就是去看了哪个明星的演唱会之类的八卦。偶尔南希也会说起老公经常不回家,自己快要四十岁了还没有孩子,有时候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但咨询师想要就某个主题展开讨论时,南希又会顾左右而言他,无法聚焦在某个特定的话题上。由于每周的咨询内容都差不多,咨询师感觉自己插不上话,什么都做不了,甚至有时候还会想即使自己中途离开咨询室,可能南希都不会发现,因为她一直都是在自说自话,好像把咨询师当作了一件家具或是一个“树洞”,唯一的功能就是老老实实待在那里听她讲。

类似这样的来访者并不少,他们似乎并不想改变生活,也对咨询没有什么期待,就像是花钱买一个人来听自己说话而已。

不指望获得帮助的来访者

有的来访者会一直拒绝咨询师对自己做出反应,不管是咨询师试图提问还是共情,来访者都予以忽视或是否定,甚至直白地表示“我就只是想要一個人来听我说话,我不指望从你这里得到任何的理解和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感到自己完全无法插话,就像被排斥在咨询之外一样。咨询师的反移情可能是觉得很无力、焦躁、愤怒,甚至有的时候会神游。

其实这样的来访者具有一定自恋人格倾向,他不允许咨询师可以真的帮到自己,因为他需要保持一种“我是最好的、最强大的”幻想。一旦真的允许咨询师对自己做出回应,两个人之间建立了真实的联结和互动,那就意味着需要承认自己是需要对方的,甚至是依赖咨询师的,这会打击他的自恋。所以他们会用大量烦琐的信息、故事和细节来充斥在咨询当中,这样的言语就像一堵厚实的墙,挡在了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

对于这样的来访者,咨询师需要做的是找机会打断他的重复叙述,坦诚地告诉来访者“似乎你并不在意我的回应,你对我讲述的方式就好像我只是一个物件一样,你不期待我能够回应你,或是理解你。我很希望能够帮到你,但你对待我的方式让我感到很无力,也许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当然这种诠释也不一定能穿透来访者的防御,反而可能会激起来访者的愤怒和攻击,甚至脱落。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来访者的脱落率非常高,他们很容易将咨询师理想化之后迅速贬低,预设自己会被咨询师攻击和批评,并率先做出攻击的姿态以自保。

所以,遇到这一类来访者脱落,咨询师大可不必自责。事实上,自恋人格的来访者往往需要经历多个咨询师之后,才能逐步稳定下来建立真正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渴望额外关注的来访者

另一种情况是在咨询结束之后,来访者在咨询间隙中想找咨询师倾诉、分享自己的生活或是期待咨询师指导自己。有些来访者会提问题,有些会发泄情绪,或是表达想念。也就是说来访者会把咨询师投射为理想化的母亲,能够无时无刻不关注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

但如果咨询师在咨询以外的时间给来访者答疑解惑,安抚情绪,就破坏了咨询的边界和规则,而且这恰恰是投射性认同的防御机制。这种做法可能在短期内能够促进咨访关系,你好我好,来访者感觉被关心,被照顾,咨询师感觉到被需要,被崇拜。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存在以下风险:

● 咨询的边界被突破,来访者会得寸进尺,无限度地要求咨询师满足其需求(比如随意更换时间、迟到、请假、不按时缴费等),咨询师疲于奔命,不断降低底线,甚至滋生对来访者的怨恨和报复,导致双方的对立。

● 专业角色的模糊和丧失,咨询师变成了“知心大姐”“居委会调解员”“职场教练”等角色,失去了中立的立场,被来访者牵着鼻子走,给出不恰当的判断或建议。

● 让来访者更加确信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其他的人都应该随时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将进一步损坏来访者的现实功能。

对于这一类的来访者,咨询师可以告知:“我的工作微信(QQ/邮箱等联系方式)的功能是用来提前24小时请假或改约时间。如果在咨询间隙,你实在有一些想法和感受想要告诉我,可以给我留言,但是我不会回复。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可以在下一节的咨询中讨论你留言的内容。”

这样就是积极地利用了工作微信等通信工具的信息储存功能,来访者通过文字梳理、呈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心理表征的层面与咨询师建立联结,这实际上是在促进来访者完成内化咨询师这个新客体的工作。

“树洞”功能的正向利用:促进心智化水平

在临床工作中,有一些来访者能够积极地运用咨询师的“树洞”功能。甚至有一些来访者会描述“有时候我会想象,假如我告诉你我的前男友又回来约我了,你会用怎样的表情看着我,会跟我说什么。当我这样想象过之后,我就更有能力拒绝他的不合理要求了。”像这样的认知加工过程,反映的就是来访者将咨询师这个新客体内化到自己的心理表征当中。

在遇到压力情境时,来访者可以在内化的精神世界与支持性的新客体对话,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认知上的扩展。这就类似于依恋理论当中的安全依恋所发挥的安全基地的功能,来访者通过与内化的咨询师心理表征建立联系,能给予来访者探索新事物的勇气,让他们相信即使犯错了,也会被原谅和安慰,这种积极的预期会鼓舞来访者做出和原有模式不一样的行为,并在遭受挫败后更快地复原。而这个过程也是当代心理治疗大师彼得·福纳吉提出的心智化治疗的一部分。

总之,咨询师的“树洞”功能既可以用来做来访者人格水平评估的参考依据,也可以用来促进来访者的心智化发展。

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到坚守边界和框架,对想要照顾和满足来访者的反移情反应保持节制;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和讨论来访者的移情,无论是把咨询师当作家具的负性移情,还是将咨询师投射为理想化母亲的正向移情,咨询师都可以把这些素材用在临床工作中,促进来访者对自身的觉察和反思,从而提升来访者的心智化水平。

比如说,咨询师可以这么跟来访者做澄清:“刚才你讲了20分钟你老公是如何不尊重你,甚至伤害你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其实有好几次想要表达你在这种情况下支撑家庭真的很不容易,但我发现你似乎不期待我的回应,就像你只是想把这一切都说出来,而不指望有人能真正理解你。”这样的回应能帮助来访反思咨访关系,意识到这种单向输出是将咨询师排斥在咨询之外,从而有可能让双方重新考虑和建立合作关系。

猜你喜欢
南希树洞移情
找到自己的树洞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第二个奇迹
第二个奇迹
树洞里的秘密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树洞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南希·里根:1921~2016年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