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让孩子无法出院?

2024-03-14 10:58葛毅
心理与健康 2024年3期
关键词:言行事情妈妈

葛毅

无法出院的孩子

转眼间,这孩子已经住院三个月了。谈到疗效,父母看法一致:没有好转;相反,父母认为孩子住院这几个月来反而越来越严重了!

他们说:主要是不听话,还发脾气。

父母偏执地认为孩子入院前非常乖巧懂事,聪明伶俐,跟现在的状态比是另一个极端。是啊,那么可爱的孩子,怎么会变成今天这样子呢?妈妈认为:是跟病房其他住院小朋友学坏了。爸爸连连点头:小孩子好的不学,坏的一学就会!

而我却心知肚明:看来上次孩子讲的话,父母并没有听见。上次家庭治疗时,孩子说:“妈妈只知道我表面的样子,不知道我心里的样子。表面样子是妈妈讲的那样聪明听话,其实我心里一直想死。”这次见面,从父母的表现来看,说明他们根本没有在意孩子讲的这句很重要的话。

信任的严重缺失

父母听不到孩子讲话,往往是因为他们并不太信任孩子的所言所行,这种不信任包括主观和客观层面。

主观层面,可能是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幼小,有些言语不能当真;也可能是父母之前积攒的亲子经验,让他们觉得孩子言行是“幼稚、天真”,不需要处理。

客观层面上,也许孩子曾经出现过一些不良言行,父母担忧这样的事件继续发生,可能会反复确认孩子的言行是否属实。当父母再三盘查时,就显得听不进孩子的话。

当孩子说:我二年级就开始割手,那个时候有同学欺负我。父母连忙否认:瞎讲,不是二年级,也不是你讲的那么严重。孩子气不过,跳起来极力辩解:是二年级,就是那么严重!再看父母,他们坚持认为不是孩子讲的那样子,至于具体事情,父母两个每人都有自己的说辞。妈妈说是四年级,爸爸认定是孩子想多了。一时间,他们三人各持己见,对几年前的事情争论得不可开交。

最后,孩子一跺脚,扭头跑出治疗室。

我只好问父母:二年级和四年级,究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你们要纠正这个细节呢?妈妈很委屈:我们对孩子很好,一直捧在手心上,怎么会割手呢?那么小,知道什么呢?爸爸的理由是:孩子有时候撒谎,不能信她。

妈妈的反应其实表现了她对孩子情绪的依赖,她需要孩子表现优良乖巧,否则会显得自己作为妈妈来说严重失职。当妈妈对失职感觉内疚的时候,可能无法接受孩子不快乐不开心,因为她会把孩子是否感觉美好变成考核自己的标准。那样的话,妈妈确实尽心尽力抚养孩子,却得到差评,当然感觉委屈,就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拒绝听到孩子的抱怨和诉苦,甚至可能出现激烈反应:要么反驳孩子,要么为自己辩解。

而爸爸的理由也反映了另一种情况:孩子可能因为某些目的,曾经对父母隐瞒真相或者编造理由,父母感觉自己有责任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就变成无论孩子此刻说的是什么,父母都会揪住之前的往事,进行思想行为的教育,试图让孩子回归。

不休的家庭争执

这个家庭就是这样:无论孩子讲什么事情,父母都要反驳,他们明显不相信孩子讲的那些事情,却抓住过去的“劣迹”说事。

“你上次写作业,就没有写完,可是你却骗我们。”

“你还拿过家里的零钱。”

“连你老师都说你撒谎,上次学校那个事,你不记得吗?”

这对父母不明白,他们揪着过去不放,其实是暗示了孩子:你是一个无法被信任的人,因为你做过这些荒唐事情。

而孩子当然不同意,就会坚持自己没有错,于是三个人吵作一团。

这样的话,三个人明明讨论事情,却可能变成“穿越”,每个人都不是处理当下,而是在讲过去。可是,过去的陈年往事,却是怎么也讲不清楚的,因为人不仅无法真正穿越时空,每个人的大脑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系统,可能会造成对往事记忆的千差万别。

而家庭成员们越是无法回到现场看个究竟,就越会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想象,与对方继续争执下去。

每个人都无法说服对方,就可能变成不能处理真正要解决的事情,而陷入历史烟云中无法自拔,形成了争论不休的模式,谁也不服谁。

父母权威的失衡

最糟糕的是,父母愈是和孩子争论,愈加丧失了教育孩子所必需的权威性。与孩子争辩的父母,是把自己和孩子放到同一个层级。因为争论是一种平起平坐的对话方式,只有地位相等旗鼓相当,才会有无休止的争论。

这就解释了为何父母的良言苦口,往往被孩子置之脑后,因为父母总想说服孩子,却无意中丧失了自己的位置。而孩子和父母长此以往地辩论,就可能变身挑战父母的斗士,更加藐视父母的权威。就像这个孩子,每次谈不下去就闹着要自杀,躲在卫生间割自己,谁敲门也不理。

另外,从主观层面来说,父母辛苦养家,艰难度日,自身的情绪亟待滋养,当然希望孩子乖巧顺从,能够体谅父母的不易。当父母需要被支持和理解的时候,可能无法有足够的能量和包容,去关注孩子那些奇奇怪怪的言行。

如果孩子的言谈思想超出了父母的认知范围,父母就无法把孩子的言行归为靠谱,会渐渐变得对孩子的言行疑心重重,无法信任。

比如,孩子漸渐长大,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就有可能要求父母尊重自己:必须敲门才可以进我房间,我的东西你不可以随便翻动,我不要什么事情都听你的……

而父母可能会觉得无稽之谈:

“你都是我生的,还能有什么秘密要背着我?”

“我好心替你收拾房间,凭什么还对我指手画脚?”

“我们是你父母,你怎么能够不听我们?”

孩子的极端应对

父母不相信孩子讲的话,听了也记不住,对于孩子来说,会感觉自己不被重视。孩子们可能会采取下面两种方法来应对:

● 改变父母,让他们重视我的想法;

● 赌气放弃,让他们尝试失去我的滋味。

有的孩子无法接受自己被长期忽略,可能会采取一种极端方式,比如捣乱、顶撞、破坏,甚至伤害自己。

孩子用犯错的方式,让父母关注自己,因为他们知道哪怕被父母责罚,也胜过漠不关心的冷淡;而有的孩子可能会走极端,要么反复学业失败,要么伤害自己,让父母时时刻刻都在紧张孩子的未来和安危,这样的话,孩子用放弃自己前途和未来的方式,成功地和父母绑定,从此纠缠一生。

和这个家庭工作,就是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在这些重复的争执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他们是怎么样变成争执不休的对手的。

要想帮助孩子成功出院,首先就要让父母了解到他们家的互动模式究竟是什么样子,而这些互动模式,又是如何导致了失败的管教方式。

沟通方式的转变

好在父母慢慢理解了,他们不再用之前的方式跟孩子较真,而是静下心来,允许孩子表达各种不满、抱怨,他们不评判、不解释,只是倾听。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父母改变了方式,孩子也安静下来,病房的医生护士都欣喜地发现,孩子可以控制她自己的情绪了,割手的行为也少了很多。

出院的日子就这么来到了,最后一次的家庭访谈中,孩子听到妈妈和我的侃侃而谈,却不停地打断妈妈,试图插嘴。

当我让父母安顿孩子的时候,孩子要了纸笔,独自画画,在结束的时候,她不好意思地递来一张纸,上面写着“为什么我总想引起关注?”

虽然孩子之前并没有很好地参与会谈,可是未成年孩子能够发生这样的反思,实在是让人乐于见到的改变。

是啊,为什么我总想引起关注?

也许,这个问题需要家庭用他们的智慧去解答,可是,我们希望这个问题不会阻止孩子一生的发展。

猜你喜欢
言行事情妈妈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请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把事情写具体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妙语连珠
一级浪漫
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