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佳怡
2023年8月4日至8月20日,国家大剧院的“八月合唱节”如期与观众见面,本届合唱节以“声生和鸣”为主题,为观众们呈现了13场风格各异并具有高艺术水准的合唱音乐会。其中,8月15日“白云飘落的地方———娅伦·格日勒与内蒙古少年合唱团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使观众们仿佛置身于一望无垠的草原上,聆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该合唱团自2012年7月“小草与星空”专场音乐会后,时隔11年再次荣登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在这个特殊时刻,他们用自己的歌声证明了内蒙古草原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
本次演出以“白云飘落的地方”为名,上半场8首作品分别为混声无伴奏合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戈壁蜃楼》《四海》,三弦独奏《骑手》,混声无伴奏合唱《牧羊歌》《希格日》《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混声合唱《Bombore》;下半场6首作品则包括混声无伴奏合唱《黑鸟》《我是一个年轻少女》,女声合唱《编花篮小景》,女声无伴奏合唱《百鸟会》,马头琴独奏《伊拉图第一协奏曲》,混声无伴奏合唱《维拉特舞韵》。纵观整场音乐会,无论是合唱还是器乐独奏,充分展现了娅伦·格日勒及合唱团全面的艺术感染力。
音乐会在演唱技法、表演形式上都展现了娅伦·格日勒三十余年来对内蒙古合唱艺术的探索与追求。之所以对内蒙古合唱情有独钟,与她的成长、学习、工作经历都息息相关。娅伦·格日勒出生于内蒙古,198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师从指挥家马革顺,后于199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师从指挥家严良堃、吴灵芬。作为合唱指挥“科班”出身的蒙古族指挥家,她将青春与热情都奉献给了内蒙古的合唱事业,并创立了两个代表蒙古族特色的本土合唱团。在娅伦任教内蒙古艺术学院期间,她曾于1987年同呼日勒巴特尔、色·恩克巴雅尔等人共同创建了“内蒙古蒙古族青年合唱团”,该团在国内外合唱比赛中屡获殊荣。2008年,娅伦又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内蒙古少年合唱团。该团参加过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多种大型艺术活动,并举办了几百场不同形式的音乐会,取得了瞩目成绩。作为该团的指挥,娅伦不仅负责日常的排练、演出,还担任合唱团的招生、管理工作。15年如一日,娅伦对内蒙古少年合唱团倾注的心血在本场音乐会中大放异彩,获得了合唱界同仁的认可与赞许。
一、歌声呼唤天地人和
合唱是一种具有深厚艺术内涵的音乐表演形式,它以和谐的声音来传达音乐的美感与追求。而蒙古族恰恰又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民族,合唱作为传达美感追求的艺术活动之一,是最能够抒发蒙古族人民“美”之声、“心”之声的。内蒙古少年合唱团的音乐会从声音上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草原画卷,他们的声音极具辨识度,纯净脱俗又浑然天成,这种感觉像是在牧区辽阔的草原之上,追求与天、地对话的神圣声音,是发自内心,动之以情的,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呼唤。
在众多合唱形式当中,无伴奏合唱是难度最大、舞台表演最难把握的,但无伴奏合唱又是最能代表内蒙古少年合唱团声音特点的演唱形式。这种演唱方式非常适合表现蒙古族音乐的宽广、深沉和悠扬,使声音与表现形式达到统一。整场演出中有十首作品是无伴奏合唱,占到演出曲目中的三分之二,充分展示了合唱团在这个领域的精湛技艺和深厚艺术素养。其中有多首为蒙古族作曲家色·恩克巴雅尔的作品。他善于挖掘传统的民间音乐素材,探寻蒙古人内心深处独特的审美表达方式,也因此他的合唱作品将蒙古人纯朴、善良、勇敢与坚韧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透彻。混声无伴奏合唱《戈壁蜃楼》可以算是合唱团精心打磨后的高水平佳作。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通过不同声部的人声、复杂多样的节奏节拍以及多变的调式调性描绘了戈壁沙海中出现的海市蜃楼奇特朦胧景象。少年们通过丰富的声音变化和多样的音色表达,呈现出多达八个声部的层次感。该作品展现了合唱团出色的弱音处理技巧,将力度与音色的对比把握得恰到好处。通过细腻的声音控制和相互交织的弱音层次,合唱团实现了声音在多层弱音之间的变幻,这种“音层”的建立使声音更具空间感和立体性,仿佛草原之上,万物氤氲,远处的少年们在用歌声呼唤。但这种声音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在中场休息时,一部分听众反映在后排听不清合唱团的声音,虽然声音很悠远,但大剧院的场地导致远距离观众的欣赏受到了限制。
永儒布改编的《四海》《牧羊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三首作品也展现了合唱团出色的水平。永儒布作为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指挥家、作曲家,在60年的音乐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包括二十余部交响乐以及上百首合唱、独唱、影视音乐作品等。他的音乐作品被认为是蒙古族音乐同现代作曲技法结合的典范,每一首都体现了草原儿女对草原的热爱和他们内心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其中,传唱度最高的《四海》是永儒布根據科尔沁民歌改编而来,该作品展现了少年们之间配合的默契度。作曲家在各声部节奏中运用了大量大、小切分节奏型,通过带有舞蹈性切分节奏型的交替出现,形成一种热烈酣畅的氛围。这种密集节奏型的交替使用增加了作品的难度,也展现了少年们之间训练有素的合唱意识。这种合唱意识不仅仅体现在演出时的声音、节奏处理上,也体现在日常的排练中。为此,娅伦曾反复强调:“合唱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团队意识。”恰恰是这种思维的养成和精神的引领,使内蒙古少年合唱团能够在难度较高的无伴奏合唱作品中游刃有余,达到一种“无我”境界。
二、融合中西声舞齐一
进入到下半场音乐会,少年们展现了他们演唱多民族以及外文曲目的能力,以及在演唱风格上的多元化和广阔“宽度”。其中,相较于第一首《黑鸟》而言,第二首蒙特威尔第的《我是一个年轻少女》较好地展现了合唱团处理西方作品的能力。合唱团用圣咏式的唱法去感受彼此的力量,他们并没有刻意追求声音的洪亮,反而使各个声部一直处于平稳运动之中,并在共鸣中达到了平衡。此时,少年们好像摆脱了脸上的天真与稚气,代之以深沉情感去感受和声与对位交织出的丰富音乐层次。这两首作品是由娅伦的学生金文辉指挥,从演唱效果上可以看出娅伦对合唱团西方合唱作品的指导和理念。娅伦曾在马革顺先生的影响下,对欧洲传统宗教合唱产生很大兴趣。为此,她还曾于1998年赴美参加“巴赫艺术节”,并在“赫尔默特·瑞林指挥大师班”深造。
在娅伦·格日勒的带领下,内蒙古少年合唱团不断寻求自我特色的保持与发展。此次登场的是2020年招生的第五届团员们,年龄在12至17岁之间,大都来自内蒙古草原的农、牧民家庭。这些孩子们在入团前,也都是有一定蒙古民歌演唱和蒙古舞基础的,这也是他们的入团考核内容之一。进团后,除了指挥娅伦老师外,团里还会聘请专业舞蹈、声乐教师以及民间艺人来进行授课,其中包括舞蹈老师呼德勒,长调老师阿拉坦其其格、巴图苏和、巴德玛等。经过三年的教学和演出实践,这批孩子不僅精通不同语言的合唱作品演唱,还能够流利演奏钢琴、小提琴、马头琴、三弦、雅托克等乐器。此外,他们还擅长跳多种类型的蒙古族舞蹈。演出中穿插的三弦、马头琴独奏都是学生入团学习后的最新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合唱团为凸显蒙古族特色,在曲目中加入了多种蒙古族舞蹈动作和民歌形式,如《维拉特舞韵》就加入了很多贝勒格舞蹈元素,以左右晃动身体、跺脚、抖肩等形式展现蒙古人民的豪爽气概。作为最后一首作品出现,它打破了之前无伴奏合唱的“沉闷”,并创造性地将蒙古族呼麦与阿卡贝拉的形式相融合。少年们展现出的自信、自然、大气的表演风格,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与观众们进行互动,现场沉浸在一片亲切、热烈的欢歌笑语之中。由此可见,合唱团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为根基,带给观众的审美感受,绝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而是包括了形体、服装、演唱形式等各方面因素。
三、远方呼唤天籁共鸣
合唱艺术传入中国仅有百余年,而进入到内蒙古地区则是从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以后才开始的。短短的几十年间,该艺术形式在这一地区伴随国内合唱艺术的发展以及音乐人才的成长等诸多有利因素,也得到了迅速提升。
如今,内蒙古少年合唱团的演唱已自成体系,作为一支童声合唱团,又独具蒙古民族特色,这二者的结合让他们能够在国内外舞台上占领一席之地。他们的演出既灵活吸收西方合唱艺术的精髓,又深度挖掘、继承和发展了蒙古族特有的音乐传统。通过这种方式,合唱团形成了一种既与西方合唱风格有所区别,又并非简单重复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崭新的、适应时代的合唱艺术。可以说,内蒙古少年合唱团把具有民族特色的合唱作为一种艺术发扬并推向了新的高度。而对于娅伦·格日勒来说,这场演出则更多了一层意义。娅伦自大学毕业起便对内蒙古的合唱艺术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多年来她一直往返于北京与内蒙古之间。在她心中,传承和延续内蒙古传统音乐文化精髓是一种使命,而合唱恰恰是一种独特而有力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她力求在民族独特性、演出创新性以及高品质之间找到一个理想的支点。也因此,在这场音乐会中我们看到了少年合唱团的演出践行了娅伦的诸多合唱理念和理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音乐事业迅猛发展,儿童音乐也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国家的号召与支持下建立了各式各样的童声合唱团,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广播合唱团、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上海春天少年合唱团以及更多优秀童声合唱团体在几十年间演唱了大量的儿童合唱作品,直接引领着童声合唱艺术在大众视线中脱颖而出。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童声合唱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其中也包括深圳飞越彩虹多民族童声合唱团、“小金树”多民族童声合唱团、内蒙古少年合唱团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童声团体。这类合唱团擅长集结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元素,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文化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作为一支重要文化力量,在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不遗余力,通过最独特的天籁之声,将我国广袤土地上多彩的民族之乐、和谐之声传递给广大听众,走向世界。同时,对于这些童声合唱团来说,音乐也不仅仅是音乐,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实践,是透过合唱的形式来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学习,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让“美育”的种子在每一处角落生根发芽。
娅伦·格日勒率领的内蒙古少年合唱团作为童声合唱事业的后起之秀,在众多各式各样的童声合唱团中精确找到了自身定位。可见,少年合唱团顺应了童声合唱事业蓬勃发展的趋势,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保留了自己的团体特色。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内蒙古少年合唱团也面临了许多困难,例如经费不足、招生周期长、训练时间短等等,但娅伦仍在不断尝试寻找更适应该合唱团发展的模式。诚然,伴随国家艺术事业的发展,市场需要各式各样的童声团体源源不断涌现,但这些团体的专业性、艺术性以及时间延续性等还需来自各方的支持。今天,我们有幸在国家大剧院“八月合唱节”听到了来自草原的呼唤,未来,愿祖国的每一处角落都有这天籁童声温暖大地、沁润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