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数智时代的学与教创新:科技与人文双重赋能
——2023英国《创新教学报告》解读

2024-03-13 09:30刘文平马志强
开放学习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学法教育教师

王 佳 刘文平 马志强

(江南大学 江苏“互联网+教育”研究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

一、引言

自2012年起,英国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 of UK)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探索教育教学创新的发展趋势,每年定期发布《创新教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甄选十种与教学、学习、评估有关的创新教学方法。近五年,《报告》由英国开放大学与西班牙、中国、爱尔兰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合作编写,反映创新教学法的全球发展情况。2023年6月发布的第十一期《报告》,由英国开放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与南非的开普敦大学合作完成,提出并详细阐述了十种已经有所应用但尚未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创新教学法(Kukulska-Hulme et al., 2023)。2023年发布的十种教学法着重揭示了数智教育时代新一代技术如何赋予教学创新动力,从而构建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新变革。

基于此,本文着重对《报告》提出的十种创新教学法的内涵、操作步骤、典型案例及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为全球的教育研究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教师提供理论与案例支持。同时从基本信息、应用基础、使用情境及体现维度四个方面进行特征提取与归类分析,进一步挖掘教学法的深刻内涵。最后,本文结合近年《报告》,从科技与人文对教学双重赋能的角度分析创新教学法的发展趋势。未来的教学将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人文理念,创建一个既高度信息化又富有人文精神的教育环境。

二、创新教学法的基本内涵分析

2023年度《报告》提出了十种创新教学法(见下页表1),每种教学法都基本包括以下八大板块:标题(含一句话的介绍)、介绍、主体内容、案例、挑战、结论、参考文献及学习资源。

表1 《报告》中的十种创新教学法

(一)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学法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基于算法、模型、规则生成文本、图片、声音、代码等内容的技术。2022年11月,OpenAI公司推出“对话式”人工智能ChatGPT,其拟人化的往复交流模式重塑了人机互动方式。随后,ChatGPT4凭借大语言模型和数据展现出更为强大的创造能力,使它在教育、科研等领域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人工智能(AI)通过担任个人导师、学习伙伴等多种角色,融入教学法以支持教与学。作为个人导师,ChatGPT可以提供实时反馈来指导学生的深度学习。作为协作教练,agentgpt拆分学习任务、规划完成的先后顺序并协助学生完成任务。作为学习伙伴,TLDRthis.com总结文本、回答问题并帮助学生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aomi.com能够提取、整合并加工互联网的信息,为学生提供探索平台。

AI的不断发展推动着课程的持续变革。首先,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使用AI的能力。未来需要更多的“AI训练师”来提供更细致的指令,如给AI设定某种角色使其精准输出,协助用户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其次,探讨AI的道德伦理与偏见问题。AI基于数据库的回答可能包含如性别、种族偏见的价值观,所生成答案可能并未经证实,因此,学生需加强自身的信息甄别能力与解读能力。最后,AI促进评价改革。AI可以提供准确的答案、生成有说服力的文章甚至通过专业考试,它的出现也促使教师重新思考各个学科领域的评价内容与方式。

(二)3D沉浸式教育元宇宙教学

元宇宙是一种人以数字身份参与的3D沉浸式空间,是连接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桥梁(刘革平,高楠,胡翰林,秦渝超,2022)。在教育领域,虚拟现实技术早已不是新鲜事物。然而元宇宙提供全新的社交空间,更加自由、真实的沉浸式环境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机遇。它实现师生数字化身的群体互动,为教学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STEM项目中,教师利用元宇宙建立系统模型、开展实验。2022年,以美国莫尔豪斯学院为首的十所大学,通过使用Meta Quest2头显设备,为学生和教师们提供“数字孪生”校园(即以3D数字化形态重建真实校园),增强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积极性。

前些年推出的虚拟游戏“第二人生”由于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技术存在难题以及资源投入不足等原因,未能实现研发时预期的教育变革目标。因此,为了确保元宇宙对教育持续赋能,研究者有必要重新考量几个关键问题。第一,用户体验的问题。在元宇宙中,让用户通过触觉手套等设备代替传统的鼠标进行操作,增强互动体验,但身体动作纳入交互过程,对一些用户来说可能仍然存在难题。第二,技术层面的问题。尽管元宇宙技术较之前有了显著提升,但它仍然依赖合适的头戴式设备和稳定的网络连接,而这些条件并非随时随地都能满足。第三,是谁出于什么目的推动教育元宇宙的发展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新兴的教育技术往往被看作一种商业机遇,导致人们过于重视商业价值,而忽视教育本质。第四,元宇宙的应用场景问题。传统的视频会议模拟互动方式早已过时,将元宇宙技术应用到专门的领域将更有价值。第五,用户投入问题。元宇宙的使用需要师生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随着《动物森友会》等3D游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对创建虚拟角色、操作虚拟世界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参与元宇宙的门槛有所降低。

(三)多模态教学法

2000年,Stein提出多模态教学理念,强调图片、动画、声音等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演变和科技的发展,多模态教学法提供多种认知途径,打破传统以“文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以及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提高多模态读写能力。多模态读写能力涉及:①理解各模式功能,如文字的逻辑表达和图像的空间展示的不同;②学习模态结合,如漫画的图文结合产生讽刺效果;③认识媒介对传播的意义和影响,比如不同的阅读方式带来的体验差异;④理解体裁如何影响信息的呈现。

如今,多模态教学法已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某医学院的耳部病理课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盒子等材料构建耳部的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耳朵的三维结构,从而将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知识。此外,评价方式发生改变。某中学的教师允许学生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为那些在传统评价方式中可能被忽视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但使用多模态教学也需要教师接受相关的培训,提升多模态交互能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不合适的模式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认知负担。

(四)本土化的教学法

从2015年开始的“罗兹必须倒下”(Rhodes Must Fall)这场反对殖民主义遗毒的南非大学生运动中,去殖民化掀起了新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学生期望在课程中看到与自身经历、文化和历史背景相关的内容。本地居民积极推动将本土文化融入课程中,摆脱简单“去西方化”的误区,期望彻底改变现代教育体系。

本土化教学的核心是尊重与包容,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在教学中包容多样性。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选择以及制定评价标准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第一,课程内容应体现学习者群体的多样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看到自己”。第二,警惕并消除任何以榜样形式出现的偏见,如性别偏见、种族偏见。第三,尽量避免使用可能会造成认知障碍的语言表达,如隐喻。第四,搜集与当地情况紧密相关的多样化教材,更准确地反映本土的文化及历史背景。第五,推动使用本土语言解释核心概念,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表演艺术系将来自不同民族社区的原住民舞蹈纳入课程,是本土化教学的典型案例。他们认为文化身份的内核是文化价值观念,而非洲文化身份的显著表征是“乌班图”理念,它强调“我在,因为我们在”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重视人际关系和社群关系(万秀兰,商琳芳,2023)。但是在变革课程时,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也应该认识到自身思维的局限性,应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把与每个学生背景相关的多样化的知识纳入教学体系,削弱西方认知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同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保持课程一致性的情况下适应本地或多样化的受众。

(五)数字媒介下的关怀教学法

关怀教学的实质在于创建一个充满爱心、支持和公平的学习环境,同时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促进个体身心发展,而面对新冠疫情、气候危机等全球性挑战,教育工作者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有效地运用关怀教学法。

关怀教学法主要包含四个核心要素: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首先,教师需要理解学生的需求,以身作则。一个人的关怀能力和意愿往往基于他们过去的体验,因此榜样至关重要。其次,开放式的对话是建立师生之间真实互动的关键。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共同探寻学习问题的答案。此外,关怀教学法的实践涉及教授关怀技巧、培养关怀心态。教师应积极营造一个鼓励合作与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最后,关怀教学不应统一设定标准,教师应考虑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

如今,数字媒介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数字媒介环境下实施关怀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有个性的、有温度的教育体验,成为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对此,《报告》提出了四个具体步骤:第一,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和样貌,并建立在线互动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第二,营造开放友好的教学氛围,例如:解除禁言,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第三,教师应计划教学活动,预见数字技术对学生造成的困难并给予帮助。第四,师生共同熟悉数字技术工具,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六)播客教学法

随着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内容渠道的多样化,播客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多元的、按需的数字化音频媒介形态”(张瑜,禹泳如,2023)。它不限制作品的时长、形式和风格,用户可以随时在线收听。如今,播客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策划与制作两个方面。播客策划是指借助已有的播客资源提升课程质量,而播客制作则是利用播客来设计课程内容或进行教学评估。

在利用播客进行教学时,教师应细致考虑以下三个关键要素:播客的类型和目标、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播客内容的创作。师生应当设定清晰的目标,以此来决定要创作的播客类型。目前,播客主要分为信息资讯类、故事叙述类和多人聊天类三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作个人播客,并与具体的课堂任务相融合。在录音技术与软件变得更加普及、易用的当下,制作播客变得更为简便。创建播客的常见方法包括使用剧本来规划内容。

在教学中引入播客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频繁地利用播客可能会导致学生缩减阅读的时间,而且这也要求教师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制作播客内容。其次,播客的学习模式需要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但单纯的音频材料又容易使学生分心。再者,播客对网络的稳定性有较高要求,不稳定的网络可能影响学习体验。最后,教师在制作和发布播客方面缺乏培训,学校在信息技术资源方面的资金支持不足,也是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七)基于挑战的学与教

挑战学习的理念最初由苹果公司在2008年发布的项目书《基于挑战的学习——采取行动,做出改变》中提出。它建立在体验式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的基础上,基本理念是通过让学生参与挑战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使学习发生。每位参与者都兼具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在真实场景中运用技术工具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基于挑战的学与教有三个主要阶段:参与阶段、调查阶段和行动阶段。学习者确定要应对的具体挑战,研究各种资源,寻找解决方案,最终实施方案并评价其成效。社交媒体上的挑战,如Tik Tok挑战赛,也采取类似模式,吸引用户互动并分享任务视频。然而,将Tik Tok挑战赛应用于教育领域,需要成人的监督和指导,避免青少年在参与挑战的过程中受到伤害。

基于挑战的学与教面临着诸多难题,未经合理设计的挑战会让学生迷失在挑战之中。首先,这种伴随风险存在的教学模式难以管理,且教学成效也难以估计。其次,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准备额外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应对各种挑战,且初次实施可能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教学资源、技术支持不足以及缺乏合适且安全的学生协作环境(线上或线下)也会影响挑战的有效进行。最后,在评估学生表现时,教师需要细致考量在团队合作任务中,针对各成员不同贡献的评分方式。

(八)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深化对创业精神的理解,培养通过创业实现社会价值的能力,并鼓励以创业者的思维和行动模式进行实际的创业活动。为了达成这些目标,创业教育会模拟决策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尤其需要关注并思考如何激发自认为缺乏创业特质的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兴趣,引导他们成长为未来的领导者。

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要义,创业思维既包括好奇心、批判性思维等21世纪必备技能,也包括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工作的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创业思维呢?以用户为核心的设计思维常被用于发展创业思维。在“利用新兴技术拓展设计思维”的项目中,研究者们利用3D建模、人工智能和3D打印等前沿科技手段,探索并推广以设计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以此促进学生创业思维的发展。

在创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与资源投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革,创业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渐突显,被视为培养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关键手段。为了使创业教育成为所有学习者都能够接受的教育路径,它必须展现出更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对自身进行全新的定义,让学习者认识到创业教育与社会的变革密切相连。

(九)关系型教学法

相互关联的教育活动构建并维系着教育者、学习者以及教育环境三者之间复杂的网络。后新冠疫情时代,在面对超越个人专业知识和学科范畴的复杂挑战时,关系型教学法应运而生。它不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将人机互动纳入考量,提供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思路。关系型教学法注重“关系”在各类教育场景中的价值,强调有意义的关系是有效学习、教学以及合作的基础。

关系型教学法旨在培养学习者关系型专业技能,具体指在分散的知识系统中,敏锐地识别并回应信息的能力。这种知识和能力的组合有利于应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是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专业素养。如AMR toolkit(支持研究人员应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挑战的工具)应用关系型教学法,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与其他职业人员沟通的机会,协作解决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问题。

但这种关系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复杂的。人们的行为会受规则的约束,也会受到区域、国家或国际政策制度的影响,所以在跨学科、跨专业边界进行协作时常常会遇到困难,而在面对新问题时,依赖长期存在的熟人关系也会产生问题。更重要的是跨越现实边界,学会识别他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知道在寻求帮助时应该找谁或利用什么资源。最后,在教育领域中,教育环境中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常被忽略。例如:在大学里,教师面临的主要障碍是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与学生和同事建立关系。

(十)混融学习空间教学法

自新冠疫情全球暴发后,为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各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传统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混融学习空间教学法通过构建情境实现师生交互,将学生、教师、技术、教学法等元素融为一体,受到广泛关注。

混融学习空间教学法认为,教师作为教育的指挥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和资源、设计教学活动、监管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以下指导原则:第一,关注多重教学环境,鼓励线上线下学生合作,共同汇报学习情况;第二,意识到提前计划的重要性,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进行教学设计;第三,认识到由于教学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融合,共同影响教学活动,所以教师无法完全掌控教学活动;第四,明确各种要素如何塑造并影响学习空间。

教师在使用混融学习空间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复杂的学习空间,这并非易事。同时教师面临着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评估学习效果等问题,学生也面临着如何使用设备等技术难题。但混融学习空间教学法提供了一个包容的、创新的学习环境,鼓励教师重新思考学习的目的以及重新审视学习空间、教学法和技术对教学产生的影响。

三、创新教学法的内容分析

本文采用董丽丽、罗清和王如斌(2018)提出的内容分析框架,从创新教学法的基本信息、基础、使用情境以及体现的维度四个方面提取特征,且已被多项研究使用,对于分析教学法具有重大意义。由于2023年度的《报告》并未预测影响时间跨度和潜在影响程度,所以去除了对应的两个二级类目,具体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报告》中十种创新教学法的内容分析

(一)重视教学法实操指导与课堂实效

总的来看,《报告》中的教学法具有较好的实践性,除“数字媒介下的关怀教学法”“创业教育”“关系型教学法”三种偏向强调某种教育理念,其他均能直接用于教学实践。例如:“创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获得在多重情境下灵活变通的知识与能力。“3D沉浸式教育元宇宙教学法”提供人际交互工具,创设沉浸感虚拟环境,可广泛运用于STEM项目中。这些教学法以课堂实践为主要形式,注重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指导,为理解而教,可增强课堂的实际效用。

(二)关注生成式AI的创新融合应用

从创新教学法的技术基础来看,技术发展趋势从单一的互联网技术及数据挖掘技术逐渐转向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多种技术。新一代技术融入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推动着教育的深刻变革。例如:“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012)、“线上实验室”(2020)、“网红教育”(2022)是依托互联网技术产生的教学法,而运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的教学法几乎每年的报告都有涉及,如“大数据探究:用数据思考”(2017)、“通过开放数据学习”(2020)、“基于语料库的教学”(2021)等。但是,在近三年的报告中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受到了更多关注,如“机器人陪伴学习”“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聊天机器人引导的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以算法、模型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多种智能技术为基础,通过创新不断发展教学法,促进教育生产力的产生。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从教、学、评、辅四个方面推动教育发展(卢宇,余京蕾,陈鹏鹤,李沐云,2023),促进教育生态变革。另外,“播客教学法”主要依靠流媒体技术,“混融学习空间教学法”则需要使用线上、线下多种整合技术的手段,可归为综合类,而除上述提及的其他五种教学法则不一定需要使用相关的技术。

在学科基础方面,涉及教育学以及媒体技术、心理学等多学科。这种跨学科结合,使教学法更加丰富、多元,以更好地顺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时代要求。例如:“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学法”“3D沉浸式教育元宇宙教学法”和“播客教学法”属于当下热门的网络技术,与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科学密切相关。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这些教学法时,教师需要掌握新兴技术的优势和劣势,引导学生谨慎且合理地使用网络媒体,更好地设计教学。“多模态教学法”“基于挑战的学与教”和“创业教育”涉及学习体验和学习兴趣,离不开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而“数字媒介环境下的关怀教学法”和“关系型教学法”强调社会网络和社会伦理道德,需要教师考虑情感、环境多方因素,要以心理学或社会学为基础。

(三)扩展受众与场景,以满足未来人才发展的需求

在应用情景方面,创新教学法具有“多受众、多场景”的普适性,满足人才发展的复杂高要求。第一,大部分教学法都没有明确说明目标群体,从报告案例中可以进一步分析。高校学生具备随时获取互联网资源的能力,且高校教育以培养学生未来职业所需技能为目标。因此,“播客教学法”和“创业教育”适用于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大学生,而“关系型教学法”主要面向跨学科交流协作的职业群体。第二,混合学习空间环境已经逐渐取代单一网络学习空间,成为创新教学法的重要支撑环境。例如:“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扮演个人导师等多种角色,支持学习者高效学习;“3D沉浸式教育元宇宙教学法”作为真实和虚拟世界的桥梁,增强了混合学习空间中的学习体验,而“播客教学法”打破空间壁垒,通过音频为学生提供非正式的学习材料,实现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

(四)强调媒介赋能教学,促进全纳的个性化学习

2023年《报告》的十种创新教学法中,有些关注特定的教学目标,如“创业教育”旨在教授学习者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以及思维等,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而有些更关注教学内容,如“本土化的教学法”旨在将本土化知识融入课程内容,以使课程内容适应多样化的受众。此外,教学法仍以教学方法与媒介的变革为重点,强调使用多种媒介赋能学习,如“多模态教学法”使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允许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3D沉浸式教育元宇宙教学法”“数字媒介下的关怀教学法”“播客教学法”基于互联网新型技术,通过多种技术融合的教育媒介丰富学习体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基于挑战的学与教”在教学中增加难度,创新传统教学。其他两种教学法属于综合类,对于前几种要素均涉及。

最后,在与教育技术研究对象的关系方面,更多的教学法开始关注过程与资源的综合要素。这意味着,单一的过程或资源在满足学习需求、提升教学质量上有一定的局限,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资源与过程的深度融合。报告中关注过程的教学法占比由2012年至2017年的79%下降到2019年至2021年的64%(高巍,2022),而2023年度《报告》中也仅有“3D沉浸式教育元宇宙教学法”“数字媒介下的关怀教学法”分别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教师教学过程,与资源相关教学法仅有“本土化的教学法”和“播客教学法”。其他六个教学法均注重关注综合要素,重视维度的多样性。

四、创新教学法的启示

(一)技术与人文双重赋能,重塑教学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在特定空间内的所有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综合体(郭丽君,陈中,刘剑群,张智雄,2018)。教学生态系统同样是教育各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整体系统。在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生态主体,教学环境是生态环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构成了教学系统的生态介体(廖思敏,蒋贵友,2023)。数智时代,生成式AI技术与人文关怀二者的深度融合,对传统教学的生态主体、生态环体与生态介体产生了颠覆式的影响,重新塑造了教学的生态系统。

从教学生态环体来看,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的广泛应用架起了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桥梁,打破了教学时空的界限。在技术融入教学的过程,需要将教学环境中的各种要素都纳入考量之中。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既不是简单地做加法,也不是互相孤立的,一方的改变牵动着另一方。同时吸取新冠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经验,不能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照搬至线上,忽视互联网时代教育的独特属性(李政涛,2020)。

从教学生态主体来看,传统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当生成式AI 技术不断升级,以其“对话”的互动形式,摆脱了仅仅为学生提供知识与学习材料的工具属性,逐渐成为教学系统中的要素主体。它不仅能服务教师的日常工作,还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且关联性强的学习材料。但另一方面,技术赋能教育带来的主体性淡化问题也日益突出,饱受争议。学生越来越依赖于AI却无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师生对于技术的失控导致自身主体性大大降低。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谨慎使用技术工具,确保教育的主体性仍然掌握在师生手中,避免对技术的过度依赖。

从教学生态介体来看,传统的教学仅仅是传授书本上的内容,而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仅教授书本知识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数字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教师更需要引导学生如何“理解”知识,并能够将知识迁移到实际应用中。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创造知识的氛围,研究未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并探讨教与学的真正意义(王竹立,2020)。在此情境下的评价活动也有所改变。技术融入评价实现全过程数据的自动收集、结果的汇总及推送,并将评价反馈结果推送到学习者终端(马志强,孔伶玉,2022)。这种评价旨在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二)以问题驱动型实践,实现学生深度参与

“参与”和“深度参与”代表着教育过程中两种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简单地说,“参与”指的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参与程度,如出席课堂、完成作业。学生可能会在这一阶段学习到知识,但往往仅停留在记忆和重复的层面。相比之下,“深度参与”则是一个更为全面和积极的学习状态。它不仅包括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如主动提问、参与讨论,而且还涉及学生在知识探索、思维深化和理解层面的自主参与。这种状态下的学习不仅限于接受教师教授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批判性分析和创新性应用。要确保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深入参与学习过程,就必须通过实践活动的考验。

问题驱动型实践与传统的实践活动的区别在于,传统的实践更倾向于实操,是在活动中去训练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而问题驱动型实践,是以真实存在的且未被解决的问题为驱动的实践,鼓励学生实施以现实挑战为导向的项目任务,培养学生利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解决复杂和跨领域的实际问题,并且采用如沟通技巧训练、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实现学生的深度参与。同时通过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增强课程互动,并利用反馈开展有意义的交流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马志强,2021)。

(三)课程融入情感关怀,弥补师生联结缺失

科技与产业的革新扩大了教学环境,拓宽了学习渠道,改变了教育形态,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未来的教学更应重视技术所带来的师生联结感的缺失,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及情感态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首先,注重将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体验融入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故事,都值得被理解与尊重。2019年提出的“去殖民化学习”以本土化视角,探寻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价值。2023年度“本土化的教学法”进一步反思殖民化教育体系的弊端,不仅要去除课程中不合理的西方文化,更要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融入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教师的关怀,让学生真正能够“在课程中看到自己”。

其次,以ChatGPT为首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逐渐减弱。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到“人—机—人交互”,师生之间最真挚、最直接的情感交流被机器隔离,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数字符号(尚智丛,闫禹宏,2023)。教师只有清楚地意识到人工智能产生的情感薄弱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让技术支持但绝不取代教育教学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利用技术推动教育发展。

随着心理健康问题逐渐“低龄化”,教育除了要关注到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应强调学生在学习体验中的情感问题。尤其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负面影响。2020年度《报告》中的“感恩教学法”引导学生用感恩的态度去应对消极的心理状态,2022年度《报告》中的“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活动方式,而2023年度《报告》通过关怀教育,关注学生在使用数字媒介时的心理状况。一个小小的禁言设置,可能无意中阻断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从而影响学生表达自己或者与教师进行互动的意愿。这类措施可能在教师未察觉的情况下,让学生感觉自己被边缘化,无法融入课堂中的集体活动。未来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考虑技术融入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潜在难题。

五、不足与展望

本文概括分析了2023年英国开放大学《创新教学报告》的内容,既包括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教育的伦理与价值观问题,又关注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同时,对近几年《报告》中的教学法热点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探索创新教学法的未来研究方向。

对创新教学法的研究与分析,不仅是为了理解教育的现状,更是为了寻找未来学校发展的新路径。尽管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对创新教学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文并未对近五年的创新教学法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索,这样可能会错失创新教学法的发展演进脉络。其次,本文仅从理论层面对报告进行解释,而并未融入国内的教育案例。这使得研究的实践应用价值有待提高,未来我们应更加关注创新教学法在国内教育环境中的本土化进展。最后,本文对《报告》做了纵向的对比,而并未进行横向的对比。为了更全面、准确地分析创新教学法,我们应该将同时期其他创新教学法的研究进行横向对比,找出异同之处,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在未来的教学研究中,教育工作者需要紧紧抓牢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这条主线,同时保持教育的人文关怀,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和情感连接的重要性,也要重视学生在技能学习和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体验和情感需求。通过这样的方式,教育才能更好地创新和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法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