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惠蓉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重视初高衔接,把握文言文教学的“度”。这个“度”的标准就是能否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能否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初中文言文基础,能否顺利衔接高中文言文。
所谓强度就是要保证学生大部分文言文能完成背诵。以统编初中九年级《语文》为例,除了课后要求背诵的篇目外,其他课文也要尽量让学生背诵。如九下《唐雎不辱使命》《陈涉世家》课后都没有要求背诵,但是学生背了这几篇文章,很多常见文言字词就能烂熟于心,很多特殊文言句式也就能脱口而出。
怎么背?最基本的方法当然是反复记诵,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字音、断句、停顿及语气语调等朗读重点,要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要杜绝赶集式背诵,如《醉翁亭记》要反复读,读出感情,直到口熟能背。背诵还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发现学生错误后要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理解,防止下次背诵出现错误。另外,还可以采取分段背诵、按文章线索背诵、唱歌背诵及借助理解诗歌重章的特点背诵等方法。
怎么检查背诵?教师可以设置分组背诵的方法,每4 个人为一个小组,设小组长一名;每16人设大组长一名,负责检查小组长的背诵情况;全班设2 名语文科代表,其中1 名专门登记各组背诵情况并检查大组长的背诵完成情况。
背诵完成后一定要默写,这既是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也是为了中考默写得分。增加默写成效的做法有学生互改、组长批改、教师抽改,但效果最好的是让学生上讲台默写,一起批改。默写错误有几种情况,如背不熟,那就再背;再如写错字,如“出淤泥而不染”的“染”字错误率是很高的;还有理解的问题,常常用同音代替,写别字,如将“濯清涟而不妖”的“清涟”写成“青莲”。背诵还要考虑学情。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还可以适当减免一些背诵,抓重点句背诵,还可以采用漏字、漏句背诵法。如背诵《三峡》时,基础较差的班级的教师就可以将背诵课文做成填空题让学生进行填写背诵,一组齐读,一组背诵,如:“两岸连山,__________。重岩叠嶂,__________。”这样能增加学生背诵的兴趣。
字词解释的教学要放在具体语境中,要重视教材里字词的学习。但是对字词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逐个字解释,学生不停记字词意思,而应该让学生先预习,通读全文,在语境中结合上下文理解,有疑问的地方拿出来讨论,要落实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避免用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自主的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字词意思,才能形成迁移能力。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学生若能根据上下文意思理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具”字的含义,那么在2023 年中考时翻译“此人具说来意”就不是难事了。
要让学生文言文字词理解有“精度”,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古汉语词典的习惯。例如学习“萧萧班马鸣”时,为了让学生对“班”字精确掌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古汉语词典。《说文解字》中说:“班,分瑞玉。”这意思是说“班”的含义就是用刀将一块美玉从中切开。学生理解了这个意思就容易理解“班马”的含义,即分别的马、离群的马,从而对字词理解更加精确。
要让学生文言文字词理解有精度,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辨析思维。例如,学生在学到“徐公何能及君”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复习学过的文言文,归纳整理学过的“及”的意思,形成知识体系。初中阶段学过的用法有:①达到,到达(及郡下,诣太守);②趁着(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③比得上,赶得上(徐公何能及君、不及汪伦送我情);④连词,和与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及”的细微差别,达到对“及”的多种词义的精准理解。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要求学生掌握要考的文学常识,忽视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生平和作家思想。掌握文学常识属于文化传承的一环,要让学生对文学常识掌握形成“维度”。所谓维度就是坐标系,学生头脑里要有初中阶段涉及的重要作家的生活年代的坐标体系(文学史年代表),对“诸子散文、唐诗、宋词”等相关重要作家的生平有所了解,形成知识体系。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任务群学习了解作家,例如八上王维的诗歌《使至塞上》可以和七下的《竹里馆》一起学习,让学生比较全面了解王维的生平和主要思想。在任务群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而不是由教师填鸭式的讲解。专题学习是普通高中新课标群文阅读的一个要求,初中开展类似学习有助于衔接学生高中文言文学习。比如学习八上杜甫诗歌《春望》时,可以让学生把杜甫主要作品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列出表格,形成杜甫作品的纵向坐标,从而构建知识维度。
表1
其他文化知识如“庙号”“姻亲”“朔”“望”等也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积累,使学生头脑里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维度。
有教师上公开课《记承天寺夜游》时,花了大量时间引导学生理解“闲”所包含的感情。这是典型的过度挖掘文本的教学,学生能理解苏轼在仕途失意中的豁达心境即可,不要深挖苏轼在“闲”字中透露出的自我解嘲、落寞、感伤等复杂情感,因为八年级的学生没必要理解辨析如此复杂的情感。某些教师在教学《愚公移山》时,让学生讨论愚公借助操蛇之神的力量达成目标会不会表现出某种阴险的性格,对于愚公的形象有什么影响的问题。这种教学完全忽视了《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的文体特征,偏移了文本挖掘的方向。这些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过度从广度和深度挖掘文本,其实反而没有把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打好,违背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造成这些学生文言文基础不扎实,高中文言文学习就很困难。所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本时,尤其要注意文本理解、挖掘要适度。
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这个度包含了对“文”与“言”教学的广度、深度把握。因言释文——通过“言”的解读来阐释它所承载的内容;因文悟言——以“文”所蕴涵的文化来反观“言”,融“文”“言”于一体,最大限度地释放文言作品的价值。这个“度”体现了执教者对课标理念的理解,也体现了执教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