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洲 ,姚 岚 ,武金翠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共享农庄作为高质量建设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对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与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休闲经济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共享农庄的规划与建设不仅代表着休闲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具体方式,也是正面响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主旋律。休闲农业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其建设水平是乡村振兴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2]。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全国休闲农庄等经营类型已达30 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 000 亿元。休闲农庄不仅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农村产业形态和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赋能休闲农业提质升级的外在体现,更是高质量乡村建设和激发乡村新活力的内在动力。然而,在如火如荼的建设高潮背后,休闲农业建设的相关问题也日益凸显。随着共享农庄大规模建设和运营,诸如盲目扩张、定位模糊、项目雷同、能源浪费、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滋生。如何规划与建设高品质的共享农庄,成为农村发展关注的重点。
以农业发展与建设为根本,以服务乡村旅游为内容,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的休闲农业建设,集聚了农村地区社会生产、生态服务与生活服务等建设方面,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3]。共享农庄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一种经营形态,具备了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与内涵,在满足农业与旅游发展的同时,对于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具有显著的作用。
农业的发展根植于肥沃的土地,土壤、水源、大气环境、动植物资源等是农业的基本构成要素。这些基本要素为休闲农业建设与开发应满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环境循环利用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4]。共享农庄的开发内容是在农业的基本活动上进行的,包括生态采摘园、果蔬休闲园、林下游乐活动、农田观光园等,其根本上服务于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高品质的共享农庄具有非常高的生态服务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共享农庄的建设基础是具有一定良好状态的生态资源;其次,共享农庄的开发内容是以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营建活动为形式、以生态循环发展为目的。
共享农庄本身具有强烈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底蕴。一是农村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无论是村里村外的地域历史、乡风治理还是农耕文化都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通过开发休闲农庄可进一步推广和宣传农村地方文化。二是共享农庄具有艺术气息,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乡村地区的艺术表现和渲染,打造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三是促进农村地区治理模式的转变,共享农庄是在多个主体合作经营的模式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在经营主体的选择上较为多样,对于农村地区的治理模式与机制完善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共享农庄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休闲形式,在发展农村地区特色文化的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共享农庄的建设是具有一定盈利模式的,通过手工艺品、文创产品、农家特色产品以及休闲体验产品的融入,给游客带来了消费需求;二是共享农庄的开发也为农村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岗位;三是共享农庄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了单个产业的功能、延伸了农村产业发展的价值链,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共享农庄的高质量建设是在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背景下逐步完善并走向成熟的,绿色低碳、健康环保、崇尚自然正是共享农庄发展的价值观念。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在休闲农庄的建设与开发中,既是响应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满足人们追求自然生活、宜居环境的主观诉求[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发展循环经济是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6]。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的生产过程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一种绿色发展经济。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加强农业发展的资源规划整合、生产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7]。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共享农庄内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在减少农庄建造成本和降低施工能源消耗的同时,为共享农庄内各产业内部及产业间循环发展打好基础。此外,共享农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投入更少资金,取得更显著的经济效益,实现共享农庄内外产业循环可持续发展[8]。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交叉而产生的一种复合产业,共享农庄具有经营形态和产业建设的双重属性。从经营主体来说,其诉求:减少企业资金投入和生产所需的能耗,增加企业经济收益,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扩展企业发展空间。从产业发展方面来说,其诉求:减少产业内物资、能源消耗,提高产业效率,拓宽产业发展链条,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良性循环互动,减少产业间物资、能源消耗,促使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那么,循环经济的本质是通过绿色减量化的方式减少生产资源的浪费和过度的资源利用,这与共享农庄在经营形态和产业建设双重属性下的诉求完全一致。因此,循环经济下的共享农庄建设与规划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可行的实践路径。
2019 年,苏州市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共享农庄(乡村民宿)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并于当年启动共享农庄的建设。至2022 年底,苏州市的共享农庄数量达100 个,其中,张家港市11 个、常熟市13 个、太仓市11 个、昆山市13 个、吴江区14 个、吴中区25 个、相城区8 个、高新区5 个。苏州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100 家共享农庄(乡村民宿)综合营业收入5.35 亿元,接待游客627.13 万人次。从数量分布上来看,吴中区的共享农庄数量最多,高新区数量最少。从空间分布来看,苏州市公布的共享农庄涵盖了全域范围,每个区域都选取了较为典型的共享农庄发展模式,分布较为广泛,呈现分散的特征。从农庄类型来看,在全域范围内重点发展农耕体验、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乡村手工艺等各具特色的共享农庄。
3.2.1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化、数字化融合发展
绿色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共享农庄建设不仅要从根本上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机制,也需从内部发展业态和具体产业做法上进行转型升级。2023年,农业农村部公布了一批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其中入选的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以绿色发展激活共享农庄建设,通过将数字人民币融入共享农庄的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过程中,倡导绿色低碳经济消费方式。如昆山市巴城镇巴城湖村在休闲业态大规模拓展的过程中,将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覆盖全部农庄;昆山市张浦镇金华村实现村内老厂房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在促进农村资源减量化、再利用的过程中,搭建平台引入低成本、资源化再利用的新产业新业态,同时,农庄全部商户已统一开通数字人民币收款功能。又如昆山市锦溪镇计家墩村已开展多次数字人民币推荐活动,涵盖食、住、行、游、购等多方面。
3.2.2 打造绿色发展模式,彰显农庄丰富内涵、品质建设
完善共享农庄规划建设,优化共享农庄建设模式,构建符合地域特色、内涵丰富、品质建设的共享农庄。一是整合资源,做好规划定位;如张家港市的肖家巷共享农庄前期整体定位为以高效稻麦种植生产为基础,以天然山脉风光为特色,以农耕文化体验为核心的园林式生态文化休闲田园共享农庄。二是发展为本,夯实基础产业;如常熟市悦庄共享农庄以绿色果蔬、自然养殖为基础产业,打造集数字文化、休闲旅游、生态采摘和家庭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三是合理布局,有序将功能分区;如吴中区的旺山村共享农庄以绿色发展与生态共享为理念,通过将区域划分为钱家坞农家乐餐饮住宿区、上山塘农业观光游览区、九龙潭文化科普教育观光区、果蔬花卉采摘观赏区、旺山茶园农事体验区、管理服务区六大片区,有序推进共享农庄的绿色发展与品质建设。
3.2.3 整合资源片区联动,强化精品打造、特色引领发展
农村地区的发展需强化片区联动机制,发挥生产要素与流通方式的互补优势,做好区域休闲农庄建设内容与开发模式的资源整合,充分展现区域内不同休闲农庄的特色。近年来,苏州市吴中区在深入共享农庄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成效。一是高位引领,规划建设“农业+乡村民宿”发展新模式;截至2022 年底,累计创建26 家共享农庄,经营总面积约1 万亩。二是特色彰显,充分打造休闲农业品牌底色;以“江村”品牌为统领,引入“蓝城”等知名品牌,培育“苏小花”等本土企业团队,实现区域资源化联动发展、差异化定位、品牌化发展。如东山镇的碧螺茶文化共享农庄、光福镇的香雪共享农庄、金庭镇的寻觅半山共享农庄、临湖镇柳舍共享农庄、甪直镇的瑶盛耕趣农乐园共享农庄、越溪街道旺山村共享农庄等,通过彰显每个农庄的特色资源,进而在区域内形成资源互补、特色明显的联动综合体。
3.2.4 激活休闲旅游业态,讲好乡村自然和人文故事
苏州市共享农庄以农村青山绿水、田园风光、乡土文化为资源禀赋,以多样化、特色化的共享农庄发展为路径,激活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的业态碰撞,充分挖掘江南水乡的地域文化元素,讲好自然和人文的乡村故事。如张家港市永联共享农庄以传统江南水乡、新式乡村生活、沙上人文风情为特色,以江南乡村生活深度体验地为目标,融合了农业生产体验、农耕文化体验、乡村养生度假等功能。如吴中区花香茶居共享农庄,占地总面积558.8 亩,以茶文化为基础,拥有400 亩绿色茶园基地,通过设置茶叶制作体验区、品茶区、茶文化展厅,将独特的茶文化与非遗文化融于一体,开发茶艺工艺培训、茶艺培训、品茶鉴茶等知识文化教学体验活动。发挥存量资源价值,激活存量空间潜力,将乡村文化、遗址文化与山水文化融为一体、共同发展。如昆山市祝甸共享农庄,通过改造废弃的砖窑形成砖窑文化馆,联合周边百亩农田,串联传统乡村聚落,打造农文旅乡村休闲综合体。
自21 世纪以来,大众休闲成为国内外开发建设的主题,在不断推进农业农村转型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解决关键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9]。休闲农业体现的是以农业发展与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的开发价值,其价值直接反映了休闲农业服务的主体需求,而构成这一主体的关键在于人。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休闲农业发展是高质量建设时代最为重要的,共享农庄的建设与开发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10]。从建设机制来看,尊重农民、贴近农民、充分彰显农民主体地位,才能持续地推进农业转型发展与休闲农业的建设;从开发内容上来看,满足居民需求、解决居民问题、落实居民合理的想法,才能得到大众的支持与响应。共享农庄不仅要有科学的顶层设计策略和可持续的建设机制,更需高度贴合居民的需求和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追求。
传统的休闲农业开发往往注重项目的本身,忽视了社会服务与经济发展效益。尤其突出的是共享农庄的建设,大部分旅游资源丰富、乡村产业发达、自然景观优美的区域利用其优势广泛开发共享农庄,而在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了品质意识和服务价值,最终成了“昙花一现”。面对高质量建设的时代,共享农庄亟需提升自身的品质价值,内涵式提升与品牌的塑造应是共享农庄关注的重点[11]。一是在共享农庄规划建设阶段,应当充分加强规划论证和建设咨询工作。诸如共享农庄的整体风貌、呈现风格、开发特色、场所氛围、配套设施、空间展陈等方面,需要强化前期规划的总体把握。二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细节的控制应贯穿在整个过程,特别是空间的尺寸、装饰的颜色、物品的摆放等涉及服务品质的方面。三是在服务大众需求的同时,充分调研市场大众的休闲口碑和需求,围绕需求充分开发有特色的产品,进一步强化共享农庄延伸产品的价值开发。
共享农庄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利益主体[12]。共享农庄作为一种以“共享”而开发的休闲农业类型,其进一步强调了多元化、多主体联合发展的过程,与以往的自有经营类型的家庭农场、民宿、农家乐等不同。一方面,共享农庄作为商业开发模式而言,其需要提升多方联合的深度与广度,强化共享农庄在建设主体、投资主体、开发主体、运营主体上的多元联合;另一方面,共享农庄亟需强化区域的多家联盟共同体意识,通过开发主体联合、多个特色打造、形成不同品牌、服务设施一体化等内容开发,进一步完善联合体规章机制,形成共享农庄科学的规划机制、合理的运营体系、高品质的服务理念。
综上所述,苏州市共享农庄的建设与发展可谓是覆盖范围之广、数量发展之快、内涵建设之丰富、社会效益之明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性。本论文结合苏州市100 个共享农庄的建设内容与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针对其典型的实践做法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案例评述,以期为高质量建设背景下的共享农庄发展与开发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建议。共享农庄作为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的产物,更需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彰显高质量建设时代的休闲农业开发价值;更需进一步提质增效,强化高品质需求导向的场所内部服务意识;多措并举,促进高段位多方联合的产业共建融合发展。在高质量建设时代,以规模数量为主的产业建设与经营管理成为过去式,顺应数字化、减量化、特色化的趋势已然成为共享农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更具内涵、富有特色、绿色发展的休闲农业经营形式值得更多的关注与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