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和
摘要: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后,迎来了新的挑战,不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财政支持投入的限制。所以,要深入落实国家发展政策,结合工作实际,分析具体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提高管理水平。为此,本文分析了大姚县自然保护区的现状,找出了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积极应对,将建设与管理同步进行,切实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质增效,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姚县;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资金扶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对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更加重视。虽然我国对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起步较晚,且各项管理工作也存在不足,但找准目标,用对方法,建立健全内部的管理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优化保护区的规划,在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的基础上,创造完善且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切实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水平,可为大姚县昙华山州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保障。
1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
针对自然保护地而言,主要包括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实际功能以及优势的多样性,能够相辅相成,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组建完善的自然保护系统。与风景名胜区以及森林公园相比,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要求以及目的具有单一性,且实际自然性最强。在运行中,主要是以绝对保护为主,在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功能。从实际建设意义角度出发,对自然生态系统实行保护,对于人类生活以及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是生态保护的基础。不仅能够对人类生命系统进行保护,使其具备连续性以及稳定性的功能,还能有效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现阶段,自然环境不断受到破坏,极端气候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在不断提升,为实现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性,相关部门应加大重视程度。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可以有效保证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为环境空间的改善提供机会。因此,为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资源进行保护,维持生物多样性,实现濒危物种的可持续性生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应建设并管理自然保护区。通过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解决保护区内的各项问题,真正实现人类文明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
2 大姚县自然保护区概况与管理现状
针对大姚县昙华山州级自然保护区而言,早在1982年5月被批准建立,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发展到如今。实际地理位置处于滇中高原,保护区内部环境沟壑纵横,且地势之间高低悬殊较大,重峦叠嶂的自然风景极大程度上体现了自然性的特征。作为具有多种区系成分的交汇地,不仅具备丰富的生物资源,同时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保护区共占地1231.4 hm2,根据用地功能,主要将其划分为核心区、实验区、林业用地、国有林地、农地等,实际占地面积依次为493.4 hm2、738 hm2、1101.34 hm2、
15.91 hm2、127.92 hm2等。由于保护区内权属的清晰性,不存在土地权属争议问题,由于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目前,境内森林植被保存质量较为完好。作为一座绿色资源库以及基因库,其主要对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等植被类型实施保护,确保其能够实现健康生长。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其动植物资源的丰富性奠定了基础,据统计,目前,据统计,区内高等植物达到96种,隶属76科;鸟类
60种,隶属7目20科;哺乳动物25种,隶属6目11科。
在2004年,大姚县昙华山州级自然保护区被核定为公益事业单位。直至2007年,根据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等多项政策内容的实施,设立了大姚县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针对机构级别而言,属正科级,并与大姚县国有林场合署办公。主要承担自然保护区内的管护事务,目前,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核定编制为
8人,在编职工为9人,其中,在岗职工5人,另有4人被抽调至其他岗位[1]。
3 大姚县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在充分了解大姚县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实意义的基础上,相关人员应加强对建设管理效果以及质量的重视程度,先进的管理意识以及管理机制作为工作开展的基础,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改革。在大姚县自然保护区内,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严重缺乏高效且完整的管理体系,导致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效果在不断降低。同时,由于管理结构的不完善,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对于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科学性。另外,宣传工作不到位,现阶段,由于人们的法制观念较为薄弱,往往会发生偷猎偷砍现象,令人深恶痛绝,但仍旧屡禁不止,极大程度上造成生物资源的损失。就管理机构而言,缺乏专业化队伍以及先进人才,制约了保护区建设事业的良好发展。
3.2 综合管理工作不到位
从管理内容角度出发,缺乏科学规划,综合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大姚县自然保护区内用地功能的多样性,应对其进行统一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将具体保护区的责任进行划分。针对人类居住密集区域,应对其进行科学管理,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性,应注重对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升级,提高管理效果。同时,交通主要干线作为具有一定难度的管理工作,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划分合适的地块,确保管理工作的完善性以及全面性。
3.3 建设资金投入量不足
由于自然保护区实际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政府的建设资金投入难以满足需求,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建设经费,不可避免對各项工作的展开起到一定束缚性。不仅无法落实机构编制,同时对于保护区内的住房、巡护以及交通等方面缺乏投入,导致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在此背景下,不仅会对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保护水平有所影响,还会严重降低管理效果。建设投入有限,导致管理点、门禁哨卡以及综合服务用房等方面出现管理漏洞,且由于巡护设备和办公设备的陈旧性,无法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2]。
3.4 现代化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在现代化技术水平不断上升的背景下,现有的管理措施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由于自然保护区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涉及大量的数据,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同时,还会影响管理质量。针对相应的物种分类管理以及保护制度而言,由于缺乏信息化的提示,增加了管理方面的误差。且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对技术管理的重视,一味使用传统方式,直接降低工作管理水平。针对信息技术人才而言,由于管理意识的偏差,人才建设质量较低。由于现阶段各项信息技术的发展均需要相关技术人员,例如,大数据、云计算等,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技术人才队伍。
4 加强大姚县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策略
4.1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能够保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效果,从根本上来说,自然保护区属于我国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相关管理部门。通过构建具有高度执行能力的管理结构,可以有效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针对管理人员而言,应注重对人才的选拔,从工作内容角度出发,不仅需要涉及环境学,还包括经济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应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使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人才的专业性以及综合素质,着力打造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同时,应建立健全自然保护管理机制,针对自然保护区内的各项工作内容与环节,进一步明确分配情况,实现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切实掌握保护区的实际数据,明确土地权属问题,根据我国的土地改革政策等相关内容,了解自然保护区的实际范围,核准功能区的边界,在明确土地所有人以及管理者义务与权力的情况下,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奠定基础。另外,应完善自然保护区的补偿制度,由于实际产生的生态价值主要是为群众服务,政府作为补偿枢纽,应结合实际情况,收取相关的补偿费用,确保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进而实现财政体系的良性循环[3]。
4.2 加强保护区综合管理
为切实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质量,应全力推进法制建设,大姚县政府以及林业局等相关单位,应加强协作,配合国家職能部门,开展合理高效的工作。针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严格落实相关管理条例及方法,不断增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升群众的自然保护意识。为积极发挥警示作用,应对自然保护区区界进行标明,并制定相关公告。对于各相关部门而言,应制定大方向的建设目标,通过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协作,确保管理工作的科学展开。大姚县应提高所在地的宣传力度,通过借助现代新媒体的优势,扩大社会影响。例如,抖音、微信视频号等,从多方面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使其能够潜移默化地参与到自然保护区建设中来。在不断调动建设积极性的同时,为生态保护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自然保护区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区域内的居民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前提下,具有参与立法的权力,在合理合规的基础上,应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实现双向互动的同时,提升管理效果。另外,可以鼓励当地居民发展生态产业,使其在实现生态利益以及经济利益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推动当地经济转型升级。从环境管理角度出发,应制定相关措施,针对各类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加强环境管理。不断优化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布局,使其以管理目标为参考,强化网络空间布局效果,完善科学分区,制定分类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精细化水平[4]。
4.3 加大保护区资金扶持
现阶段,针对自然保护区而言,由于缺乏全面的长效机制,在争取投资时,由于政府投入资金有限,无法支撑保护区科技研究。对此,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扩宽对于自然保护区的支持渠道,例如,政府、法律、媒体、科技以及资金方面,增加财政预算。从社会群体角度出发,对于自然保护区意识较为薄弱,政府应不断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扶持,深入落实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经费,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优化自然保护区自筹机制,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强化企业捐助效果。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从源头上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现人民群众的生存目标,应申请资金补助,有效扩宽资金来源,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提供资金支持。为实现对经费的公平分配,促进资金利用率得到大幅提高,应建立公平分配利益机制,有效缓解保护区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另外,应提高经费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针对资金投入的应用方式而言,应将其分别应用于自然保护区机构、能力建设,以及各项管理方案等方面,真正实现生态保护的目标。例如,生物多样性监测、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科研水平直接影响保护区的保护质量,在得到资金支持以后,应加大科研投入,建立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实现对科研院校的交流。通过不断加大对保护区的监测与考察,结合具体情况,建立资源数据库,并对重点保护的动植物实施监测,确保生态系统监测的全面性。
4.4 提升自然保护区智能化管理水平
为积极响应国家的各项政策,实现对林业工作的全面保障,应增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切实增强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意识。大姚县自然保护区应制定相关资源保护措施,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强化对资源保护的支持与引导。近年来,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对于林区的管理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以及方法,有效维护珍稀物种,实现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增强对信息化的智能开发,逐渐建立林区信息系统,在智慧林业的背景下,深入探索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在不断细化工作标准的基础上,确保自然保护区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在实施期间,应制定相应的管理程序,明确运行机制,确保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高度规范性,实现有章可循的目标。结合保护区的未知情况,可以适当进行调整,有效提升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灵活性,使其能够从多维度出发,有效满足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管理需要。由于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需要借助大量的数据信息,降低各项安全风险的影响。为增强数据采集以及研究的全面性,应注重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引进,开发智能化管理系统,并不断吸收专业技术人才。着重培养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技能,增强技术培训,一定程度上增强自然保护区的综合实力[5]。
5 结论
综上所述,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注重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从实际工作出发,逐步厘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增强调查研究,深化实践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保护区综合管理、加大保护区资金扶持、提升自然保护区智能化管理水平,有效化解矛盾冲突问题。在实现保护区边界清晰的背景下,促进布局的合理性,健全保护区的实际功能,完善基础设施,有效推动保护区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小欣,侯江锐,何丽,等.河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22(4):61-65.
[2] 周莹莹,吴金山.海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5):106-108.
[3] 毛凯东.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以禄丰县樟木箐州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现代园艺,2021,44(10):132-133.
[4] 刘瑛,蒲云海,郝涛,等.湖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J].湖北林业科技,2021,50(1):63-67+90.
[5] 杨芳芳.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建议——以阳宗海老爷山天然林自然保护区为例[J].绿色科技,2020(2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