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娥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运行维护及管理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先进设备的应用以及现代管理理念的引入,为提高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推动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农田水利;灌溉渠道;运行维护;管理策略
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农田的灌溉效果和农作物的产量。然而,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这些渠道工程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自然因素的影响、人力不足与技术水平低、缺乏科学的运行管理体系以及信息化水平不高等。为了更好地保障农业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渠道工程的可持续运行,有必要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
1 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运行维护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自然因素的影响
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在运行维护及管理过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因素。首要的挑战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随着气温的升高,渠道结构可能面临严峻考验,出现渗漏或决口等,威胁渠道的正常运行。这些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渠道的维护难度,同时,也使农田灌溉计划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不均匀的降雨分布更进一步导致水源供给的不稳定,使得按计划进行灌溉出现困难,直接损害了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1.2 人力不足与技术水平低
在农村,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动等与维护普遍存在人力不足及技术水平较低的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渠道问题。可能导致渠道损害进一步扩大,因为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采取迅速而有效的应对措施[1]。同时,一些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掌握先进的维护技术。在缺乏专业技术支持和培训机制的情况下,维护工作的效果可能受到明显的影响。这种情况下,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培训渠道使得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和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妨碍了其正常运行。
1.3 缺乏科学的运行管理体系
一些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缺乏科学的运行管理体系,给工程的运行和维护带来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首先,缺乏规范的运行程序可能导致操作不当,增加了渠道损坏的风险。操作不规范可能涉及渠道的开启、关闭以及水流调节等方面,缺乏科学的指导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进而对渠道结构造成潜在威胁。其次,缺乏先进的数据分析手段和监控系统,导致对工程运行状态的监控难以做到全面和及时。缺失了实时的监测数据和系统性的数据分析,使得对渠道问题的早期预警和迅速响应成为一项艰巨任务,直接影响了工程的可持续运行。
1.4 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先进的监测设备和信息化管理手段,使得运行数据的获取面临困难,这意味着工程管理者難以获得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无法全面了解渠道运行的实际情况。缺失了实时数据的支持,工程管理者将难以有效地制定维护计划和应对突发问题。信息化水平的滞后也直接影响了工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使得运行管理更加依赖人力,增加了管理的不确定性[2]。这种信息化水平的不足使得工程管理无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而制约了工程的高效运行和长期维护。
2 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运行维护及管理策略
2.1 灌溉水源保障措施
确保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灌溉水源充足与稳定,需要通过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开发手段。水文地质勘探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开发水源的方法,可以准确勘测水源的位置、水质状况以及水量情况。这样的信息有助于农田水利部门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计划,确保灌溉水源的可持续供应。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实现可持续灌溉的关键。引入先进的水利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这些技术不仅能够精准地将水送到植物根系,还可以根据植物的需求进行调控。与传统的灌溉方式相比,这不仅能够降低用水量,还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建立水资源的定期评估机制是确保灌溉水源稳定性的关键步骤。通过定期监测水源的变化,农田水利部门可以更好地了解水源的状态,并在必要时调整灌溉计划。这种定期评估机制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如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2 定期检查与维护
为确保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正常运行,建立定期检查与维护制度至关重要。定期的全面巡查和检测可帮助及时发现渠道工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采取维护措施,防范灾害风险。在巡查中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包括高精度的无人机进行航拍巡查。无人机的运用可以使得巡查更为全面和高效。高精度的相机和传感器可以捕捉到渠道工程的详细图像,而图像识别技术可以辅助工程师准确判断渠道状况。这样的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问题发现的准确性和速度,为后续的维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建立渠道工程的档案管理系统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记录检查与维护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包括问题的发现、解决方案的实施等,可以形成渠道工程的全面运行档案。这不仅有助于监督渠道工程的长期运行,还为未来的管理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实际应用中,定期检查与维护制度可以通过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并结合无人机巡查、传感器监测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检查的精度和效率。
2.3 应急响应与灾害防范
在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中,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是确保渠道工程能够迅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关键。定期的应急演练是提高相关人员应急处置能力的有效手段。实际应用中,应急响应机制的建立需要定期培训和演练。相关人员包括政府官员、农民、技术人员等,需要了解应对不同灾害和紧急情况的标准操作程序。培训可以结合模拟演练,以增强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这种培训和演练可以通过与当地应急管理部门合作,由专业教官进行指导,确保培训的质量和实效性[3]。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是防范灾害的另一有效途径。将渠道工程的实时数据与气象、水文等信息相结合,形成综合的灾害预警体系,有助于提前预知可能发生的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建设,包括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对渠道工程的远程监控水平。在实际应用方面,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可以通过开发定制的软件应用程序,让各方能够方便地获取和分享渠道工程的运行数据和相关信息。加强渠道工程的防护工程建设也是防范灾害的关键步骤。通过加固堤防、设置防洪设施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灌溉渠道工程受灾的损失,这需要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可能面临的灾害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在实际应用方面,防护工程的建设可以依托于工程建设公司或专业团队,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确保工程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2.4 责任分工与协作机制
在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运行维护与管理中,建立清晰的责任分工与协作机制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保障。各方应当明确各自的职责,形成协同合作的格局,确保渠道工程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维护。政府部门在责任分工中扮演着监管和政策支持的重要角色。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并监督渠道工程的运行状况,这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水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执行和监督渠道工程的相关政策。同时,政府还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渠道工程的日常维护和紧急修复。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与地方水利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合作桥梁,以确保政策的贯彻执行。农民作为渠道的最终使用者,应当参与渠道的巡查和基础维护工作。这可以通过建立农民巡查队伍,定期检查渠道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给相关部门。为鼓励农民参与渠道管理,可以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例如对积极参与巡查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或优惠政策。在实际应用中,对农民进行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有助于使他们了解渠道的基本知识,并提升他们对问题的识别和反馈能力,技术人员承担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的职责,包括渠道工程的设计、维护方法的研究等。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向政府和农民提供渠道工程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渠道的管理与维护。建立协作机制可以通过设立联席会议、定期座谈等形式来实现,在联席会议上,各方可以共享信息、讨论问题,并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2.5 人力资源培训与能力建设
人力资源的培训与能力建设是确保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运行维护与管理水平提升的核心环节。培训计划应当覆盖渠道工程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知识到实际操作,确保相关人员具备全面的能力。设立专业的培训机构是培训计划的实施途径之一。这些机构可以提供系统的培训课程,包括渠道工程的结构和设计、常见问题的识别与解决方法等。培训课程应当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进行定制,以确保培训的精准性和实用性。同时,培训计划应当定期更新,以适应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样重要。建立管理培训计划,包括领导力、团队协作、决策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可以提高管理人员在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中的综合素质[4]。这可以通过邀请专业培训机构提供相关课程,或者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合作,开展定期的管理培训。鼓励技术人员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是推动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国际学术交流可以拓宽技术人员的视野,引进国际先进的水利管理理念和技术。这种经验的分享与引入,有助于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推动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技术升级与创新。在实际应用方面,培训计划的執行可以通过与当地农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将培训纳入相关人员的日常工作安排中。同时,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地水利学术会议、培训班,让他们与同行交流经验、学习新知识。
2.6 运行数据的分析与评估
提高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的运行数据采集、分析与评估体系,对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运行状况进行深入了解。首先,建设远程监控系统是实现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的有效手段。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传感器、物联网等,可以实现对渠道工程的实时监测。这些传感器可以布设在关键位置,监测渠道工程的水流、温度、湿度等关键指标,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引入是对渠道工程运行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的有效途径。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运行数据,可以从中提取关键性信息,发现潜在问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帮助建立预测模型,预测渠道工程可能面临的问题,从而实现问题的预防而非事后处理。定期进行渠道工程的评估是不断改进管理策略、保障渠道工程长期健康运行的重要环节。评估过程应当包括对渠道结构、水质、维护工作等多个方面的全面检查。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计划,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2.7 先进技术在渠道工程中的应用
引入先进技术是提高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管理水平和效率的关键。首先,无人机的运用是实现对渠道工程全面监测的有效手段。通过无人机的高空航拍,可以迅速准确地捕捉到渠道工程的实际情况,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这种技术可以在定期检查和维护中得到应用,提高问题发现的准确性和速度。其次,传感器监测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对渠道工程多维度监测的有效途径。通过在渠道中布设各类传感器,监测温度、湿度、流速等指标,可以实现对渠道工程各项指标的实时监测。这些传感器通过物联网技术联网,形成智能化的监测系统,提高对渠道工程的远程管理水平。实际应用方面,无人机的使用可以通过设立专业团队,或与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建立定期的巡查计划。传感器监测技术的应用则需要在渠道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中考虑布设传感器的位置和类型,确保监测的全面性和有效性。物联网技术的运用需要建立稳定可靠的网络基础设施,以确保传感器数据的及时传输和监测系统的稳定运行。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将得到有效提升,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3 结语
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运行维护及管理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农田的灌溉效果和农作物的产量。通过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有望提高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效益和可持续性。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各级管理单位共同努力,全面推进管理策略的实施,为农业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田灌溉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公利.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运行及维护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4):212-214.
[2] 申海英.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运行维护及管理探析[J].河北农业,2023(1):68-70.
[3] 王熙.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特点及运行维护管理措施[J].四川建材,2022,48(9):220-221.
[4] 蔺彦.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运行维护及管理优化措施探讨[J].南方农业,2022,16(16):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