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型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增殖性疾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

2024-03-12 07:37杨赛HeidariMohammmadHassan薛汝增罗颖陈嵘祎陈永锋梁云生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2期
关键词:血细胞淋巴淋巴细胞

杨赛, Heidari Mohammmad Hassan, 薛汝增, 罗颖, 陈嵘祎, 陈永锋, 梁云生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广东 广州 510091

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增殖性疾病(hydroa vacciniform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HVLPD)是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相关的T/NK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具有种族特异性,好发于亚洲和南美洲。发病人群以儿童和青少年中更常见,成人和老年人少见[1]。HVLPD是一谱系性疾病。经典型HVLPD可表现为曝光部位反复出现的红斑、丘疹、水疱,之后出现溃疡结痂,愈合后遗留浅表性瘢痕;系统型HVLPD皮损也可位于非曝光部位并伴有系统症状,如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严重者可出现(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syndrome,HLH)和系统型EBV相关T细胞淋巴瘤(systemic EBV-positive T-cell lymphoma)。本文报道1例病情进展迅速的系统型HVLPD最终因继发HLH而死亡的病例,以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延误治疗。

1 对象与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1例全身泛发丘疹、丘疱疹、坏死结痂伴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取得患者及其母亲的知情同意后,记录其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免疫组化、TCR基因重排、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结果并进行分析。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 结果

2.1 发病经过及临床表现

患者男,19岁。因全身泛发丘疹、丘疱疹、坏死结痂伴发热7个月收入我院。患者7个月前突发全身红丘疹、丘疱疹、脓疱,伴面部肿胀及发热,最高达39 ℃, 2个月前躯干、上肢出现坏死出血性丘疹、结痂,1周前出现结膜充血,不伴畏寒、头痛、鼻出血等不适,皮疹轻度瘙痒,否认与季节、日光照射、蚊虫叮咬有关。既往史:患者4年前因右下肢外伤后出现骨坏死、化脓性关节炎、股骨下端骨折并先后行左足前足、左手指骨、右足趾、左小腿、右踇指截断术。皮肤科检查:颈部、双侧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触及肿大,表面光滑,质中,活动度可。面部、眶周、上唇肿胀,球结膜及睑结膜充血(图1A),全身对称性泛发粟米至绿豆大小红丘疹、丘疱疹,少量脓疱(图1B、1C),散在少量出血坏死性丘疹、结痂(图1D)。右下肢固定伸直位,活动不能,左小腿上1/3处以下缺如,右足第二、三、四、五足趾缺如,第一足趾部分缺如,左手拇、中、环指远端及右手小指远端指节缺如,其余四肢未见畸形,四肢关节无压痛。

图1 患者面部红肿(1A),面部、躯干、四肢对称性分布大量红丘疹、丘疱疹,散在少量出血坏死性丘疹(1B、1C)、结痂(1D)

2.2 实验室检测结果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48×109/L↓,红细胞计数RBC:5.27×1012/L,血小板PLT:96 g/L↓,EB病毒壳抗原IgA抗体:(+),EB病毒早期抗原IgA抗体:(+),EBV-DNA定量:5.32×106copies/mL,甘油三酯(TG)3.90 mmol/L↑,总IgE:3475.0 kU/L↑,肝功:白蛋白(ALB) 32.22 g/L↓,血清铁蛋白 166.26 ng/mL,免疫球蛋白IgG 25.66 g/L↑,白细胞介素6(IL-6):11.00 pg/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5.90 pg/mL↑,干扰素γ(IFN-γ):21.34 pg/mL↑,纤维蛋白原:正常,自然杀伤细胞活性:1.3%↓,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CD25):10 303 U/mL↑,CD163:>1 948 257 pg/mL↑。流式细胞术检测脱颗粒功能:NK细胞△ CD107 α:17.98%,CTL:△ CD107 α:31.9%。qPCR检测外周血中感染EBV的淋巴细胞亚群:CD3+CD4+细胞:3.9×102(每100万个细胞,后同),CD3+CD8+细胞:7.6×103,CD3-CD19+细胞:未检出,CD56+细胞:5.5×105,2次外周血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及噬血细胞综合征基因突变套系10项:均未见致病性基因突变。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活跃,未见肿瘤细胞,偶见噬血细胞。骨髓免疫分型:粒细胞比例升高,未见发育模式异常及异常表达。

2.3 组织病理检查

鼻咽部粘膜活检:慢性黏膜炎症。面部皮肤组织病理活检:表皮和毛囊基底层细胞液化变性,色素失禁,淋巴细胞进入表皮和毛囊上皮,真皮全层血管和毛囊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量红细胞外溢,皮肤附件及小血管周围见异型淋巴样细胞呈灶状浸润,细胞中等大小,核型不规则,胞浆少量,核分裂像可见(图2A、2B)。

图2 面部皮损组织病理 2A:表皮和毛囊基底层细胞液化变性,色素失禁,真皮全层血管和毛囊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量红细胞外溢(HE,200×);2B:异型淋巴样细胞呈灶状浸润,细胞中等大小,核型不规则,核分裂像可见(HE,400×)

2.4 免疫组化检查

CD3(+),CD5(+),CD20(个别+),CD30(小片状+),CD79a(个别+),CD4(+),CD7(+),CD8(+),TIA-1(+),CD56(散在个别淋巴细胞+),Ki-67约50%,原位杂交 EBER(+)(图3)。TCR基因重排:TCRB基因Vβ+Jβ1/2区间内255 bp处检测到多克隆背景的单克隆重排。影像诊断:切片呈T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改变,考虑EBV相关T淋巴增殖性疾病。

图3 皮损免疫组化结果Figure 3 Immunohistochemistry.

2.5 影像学检查

PET-CT:①左侧小腿、右足趾、左手小指指骨截肢术后改变;右侧股骨及右足拇趾残端慢性骨髓炎,右侧膝关节破坏、骨性融合。②双下肢骨质疏松;右侧大腿及左侧残余小腿肌肉萎缩;右手第4、5指骨前缘肌肉生理性浓聚。③双侧颈部(Ⅰ-Ⅴ、Ⅷ、Ⅹb 区)、双侧腋窝、双侧肺门、纵隔、腹膜后、双侧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炎性增生。④面部弥漫软组织水肿合并炎性病变;鼻咽部炎性改变。⑤双肺上叶及左肺下叶增殖灶,双肺下叶纤维灶。⑥脾大伴代谢稍增高,考虑为反应性改变。⑦全身其他部位 PET/CT 显像未见明显异常。

2.6 诊断、治疗及随访

诊断:系统型HVLPD继发HLH。患者入院后予以泛昔洛韦抗病毒、甲泼尼龙20 mg/d抗炎,治疗2 d后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好转。但2周后皮疹及发热再次反复,复查EBV-DNA定量:6.62×105copies/mL,转诊至综合医院血液内科。随访8个月后,患者在等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死亡。

3 讨论

HVLPD是一种EBV相关的T/NK细胞淋巴增殖性和肿瘤性疾病,在2022年第五版WHO造血淋巴肿瘤分类[1]中英文名由Hydroa vacciniforme-lik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改为Hydroa vacciniform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EBV相关的T/NK细胞淋巴增殖性和肿瘤性疾病,包括慢性活动性EBV疾病(chronic active EBV disease, CAEBVD)和儿童系统型EBV阳性T细胞淋巴瘤。CAEBVD是谱系性疾病,又可分为局限性(又名惰性)和系统性。前者包括严重蚊虫叮咬过敏和经典型HVLPD,系统性可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和淋巴结病,伴有皮肤受累时为系统型HVLPD,临床过程更具有侵袭性[2],不伴皮肤受累时为系统性CAEBVD。这种分类上的改变有利于反映不同疾病间形态学上的重叠,比如系统型HVLDP和系统性CAEBVD常有症状上的重叠,此时需要临床结合组织病理诊断[1]。HVLDP典型的皮肤组织病理可表现为表皮网状变性,可形成水疱,表皮坏死和溃疡,表真皮中EBV阳性小至中等大小淋巴细胞浸润,浸润通常达皮下组织,常表现为围血管或围附属器浸润,伴有间隔性或小叶性脂膜炎。感染的T细胞可表现出细胞异型性,可出现单克隆或多克隆TCR基因重排,但单克隆基因重排并不等同于恶性肿瘤[3],EBV-HLH中浸润细胞免疫表型多数为EBV阳性的CD8+T细胞,少量为CD4+T细胞或CD56+的NK细胞[2,4],但国内研究发现CD4+T细胞病例并不少于CD8+T细胞的病例[5-6]。患者同时满足以下三点则符合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的诊断标准[7-8]: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类似症状反复发作3个月以上:发热,淋巴结和脾大;且伴有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种痘样水疱病样皮疹的并发症。②EBV感染及引起组织病理损害的证据中,满足血清EBV抗体滴度异常增高,VCA-IgA和EA-IgA阳性, EBV-DNA高,皮损组织EBERs阳性。③目前无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皮疹累及曝光及非曝光部位,同时伴有持续性高热、脾大、淋巴结大、血细胞下降及肝酶升高,组织病理上为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真皮附属器及血管周围异型淋巴样细胞呈灶状浸润,浸润细胞的免疫表型多数为CD4+T细胞,少量CD8+T细胞,检测到单克隆TCR基因重排,EBER阳性,可确诊为系统型HVLDP。

有研究表明[9-10],CAEBV患者根据外周血受感染细胞类型不同主要分为T细胞型或者NK细胞型,也有B 细胞型及T 和 NK 细胞联合感染型。两种主要类型具有不同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EBV感染T细胞时常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高滴度的EBV相关抗体及HBV-DNA定量,病情进展迅速。而感染NK细胞时,患者常表现为蚊虫叮咬过敏反应和IgE显著增高,但EBV-DNA定量不一定高[11],感染EBV的T细胞可能被激活释放炎症因子,如干扰素-γ、IL-6或TNF-α,从而导致炎症和发热,在EBV-HLH中,这些活化的T细胞可能通过细胞因子释放诱导多克隆B细胞活化,从而诱导高水平的IgG和EBV相关抗体。本例患者外周血感染EBV的淋巴细胞亚群中显示为T细胞及NK细胞混合感染型,同临床上同时具备有T细胞和部分NK细胞感染(总IgE显著增高,但否认蚊虫叮咬过敏)的特征相符。关于系统型HVLDP的眼部受累少见[12-13],且眼部症状可先于皮肤表现之前发生[13],并可表现为结膜炎、角膜混浊、葡萄膜炎、间质性角膜炎,需要引起皮肤科医生的警惕。

HLH是一种由免疫系统过度活化介导的多器官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上以持续发热、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肝功能不全、高铁蛋白血症及噬血细胞现象为主要特征。HLH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根据国际组织细胞协会修订的HLH-2004诊断标准[14]:①发热:体温>38.5 ℃,持续>7 d; ②脾大;③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3 mmol/L;④在骨髓、脾脏、肝脏或淋巴结中发现噬血现象;⑤NK细胞活性降低;⑥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又称sCD25)升高。患者符合8条标准中的上述6条,诊断为HLH明确。按照是否存在明确的家族遗传和(或) HLH 相关的基因异常,HLH 可分为原发性HLH和继发性HLH两类,原发性HLL由遗传性淋巴细胞毒功能受损或炎症活性相关基因缺陷导致,而继发性HLH常由肿瘤、风湿免疫性疾病、感染尤其是EBV感染等多种诱因所致[15]。患者2次全外显子测序、噬血细胞综合征基因突变套系10项均未见致病性突变基因,细胞毒脱颗粒试验(△ CD107 α)提示NK细胞和CTL细胞脱颗粒功能正常,可排除原发性HLH诊断为继发性HLH。

2022年版的中国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与诊疗指南[16]中指出,发现发热、血细胞减少、脾大或肝功能异常三联征的疑似病例后,首先检测血清学蛋白作为推进诊断HLH的第一步,而铁蛋白≥500 μg/L是HLH的诊断标准之一,灵敏度是84%[14]。但本例患者多次送检血清铁蛋白检测始终正常,因反复白细胞下降、肝酶升高,送检sIL-2R增高及NK细胞活性降低才最终确诊为HLH。既往研究表明[17],在继发性HLH的早期及确诊时出现NK细胞活性、血清sIL-2R异常的概率为100%,sCD25通常在HLH临床明显恶化之前即可出现上升,是诊断继发性HLH可靠的诊断标准之一,而发热、脾大、血清铁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血细胞减少是很多疾病常见的表现,缺乏特异性,且HLH早期仅部分患者发生噬血现象。因此,开展sIL-2R及NK细胞活性的检测对于早期诊断继发性HLH有重要意义。这警示sIL-2R及NK细胞活性应同样作为推进诊断的常规检测指标,能减少漏诊,不延误病情。高铁蛋白血症通常反映HLH中巨噬细胞的活化,而sIL-2R反映T细胞的活化[18-20],高sIL-2R/铁蛋白比值强烈提示潜在恶性淋巴瘤的存在[21-22],因此,临床上应密切随访高sIL-2R/铁蛋白比值的患者,警惕进展为淋巴瘤(如系统性EBV+T细胞淋巴瘤或NK/T细胞淋巴瘤)[23],虽然患者目前临床、皮肤及鼻粘膜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骨髓穿刺、全身PET-CT暂不支持淋巴瘤,但仍需密切随访。

HLH是一种进展迅速的高致死性疾病,未接受治疗的中位生存时间不超过2个月[24],国内学者报道的HLH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02 d[25]。因此及时启动恰当的治疗方案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按照中国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16],对于EBV-HLH,根据EBV感染淋巴细胞亚群,EBV主要感染B淋巴细胞亚群预后较好,而主要感染 T 淋巴细胞及 NK 细胞亚群预后较差。对于本例患者,T、NK、多系细胞感染的可选择HLH-1994方案/DEP/L-DEP/±卢可替尼/IFN-γ抑制剂,一线治疗仍是根据 HLH-1994治疗方案和 HLH-2004治疗方案给予诱导缓解治疗,从而抑制过度炎性反应,对于HLH 另一方面的治疗是病因治疗,EBV-HLH是由 EBV原发感染或既往感染再激活引起,但对于抗病毒治疗仍有争议。本例患者使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数周,EBV-DNA定量稍下降,但发热、肝功能等情况无改善。对于化疗效果不佳的难治或复发的病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提高生存率,甚至可使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长久控制[26-27]。

综上所述,本文报道了1例系统型HVLPD继发HLH的病例,该病例临床上表现为种痘样水疱病样皮疹,但临床过程呈侵袭性,伴有全身症状及器官受累,组织病理上淋巴浸润广泛而密集,可见细胞异型,真皮内血管破坏明显,TCR基因重排检测到单克隆重排,且很快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而死亡。该病死亡率高,治疗困难。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实现早期诊断及治疗,以便患者可能有较好的预后,患者条件允许时可早期考虑allo-HSCT。

猜你喜欢
血细胞淋巴淋巴细胞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血细胞分析中危急值的应用评价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
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操作台使用体会
豚鼠、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组织学的差异
富含脂肪及淋巴组织的冰冻切片制作体会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乳腺癌原发灶T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