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灸结合三伏贴治疗寒凝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2024-03-12 12:46曹艳艳杨红蕾曾霞梁闪刘艳萍
河南医学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伏贴寒凝雷火

曹艳艳,杨红蕾,曾霞,梁闪,刘艳萍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脏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冠心病是冠脉粥样硬化所致血管腔狭窄或冠脉痉挛,使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甚至出现坏死的一种病变[1]。西医治疗以经皮冠脉介入术、抑制血栓形成术等方法为主,在疾病稳定期,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遏制患者疾病进展,目前临床更倾向于中西医结合治疗[2]。中医学将冠心病心绞痛归属于“心痹”“胸痹”等范畴,由于气血亏虚而导致患者出现血液瘀阻、寒凝脉络等症状,属本虚标实证[3]。古代医家认为,随着年龄增加,人体脏腑功能逐渐减弱,生理特点表现为气阴两虚,气血运行减弱,血行不畅而使瘀血内生。现代医家普遍认为气、血、阴、阳亏虚为本,风寒湿邪侵入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寒凝血瘀而痛。因此对寒凝血瘀型冠心病,以散寒化瘀、温通经络为主,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寒湿之体,扶正固本。瓜蒌薤白白酒汤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具有通阳散结、豁痰下气之功能,是治疗胸痹之名方[4]。三伏贴起源于“冬病夏治”“子午流注”等原理,基于人体穴位加上时间效应构成治疗方案,以温热药物祛除体内寒湿[5]。雷火灸起源明代雷火神针,创新药物配伍,以艾条燃烧与诸药协同作用,从而实现驱寒、化瘀、活血、通络的作用[5]。本研究对寒凝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使用三伏贴和雷火灸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92例寒凝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年龄超过18周岁;②符合中医寒凝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6-7];③处于疾病稳定期;④认知清晰,精神状态好;⑤对本试验具体事宜知晓同意,并签订了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处于急性发作期;②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③过敏体质,对膏药、艾灸等过敏;④近4周有发热、感染、皮肤疾病、手术史等;⑤恶性肿瘤、血液疾病、免疫缺陷、凝血异常。(3)剔除标准:①主动退出本研究的;②因各种原因失访。

1.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本研究采用小样本临床试验设计,按照每组最小样本量不小于30例,考虑跟踪过程中退出率15%,适当增加样本量,观察组和对照组样本量各为46例,共计纳入92例。

1.3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根据其疾病情况,除了使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方剂,选择性应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调脂降压类等药物;当心绞痛发作时,可含服硝酸甘油,或异山梨酯。

1.3.1对照组

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伏贴治疗,由经过统一培训的2名专科护士进行,即在治疗前2 min,取芦荟胶将其均匀涂抹在相应穴位皮肤的表面,涂抹直径约为5 cm,厚度约为1 mm,于其上粘贴三伏贴。三伏贴药物成分包括细辛、白芥子、淫羊藿、延胡索、肉桂、附子、当归、川芎、薤白、冰片,将其研磨成粉末,用新鲜生姜汁调制成膏状,制作成直径1.5 cm、厚度0.3 cm左右的药饼,将其放置在治疗贴上。选取天突穴、膻中穴、肺腧穴(双)、心腧穴(双)、脾腧穴(双)等穴位,治疗共4个疗程(头伏、中伏、末伏及末伏后1周),每伏连续贴敷3 d,每次贴敷4~6 h。观察患者皮肤,局部微红、耐受为宜,少数患者皮肤会出现水疱、红肿等情况,为正常反应。

1.3.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雷火灸治疗。每日1次,每次20~30 min,连续干预4个疗程,即4周。雷火灸由重庆市渝中区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产,直径为2.8 cm,长度为10 cm,其成分包括艾绒、沉香、白芷、羌活、茵陈、干姜、黄芪等中药。取穴:膻中穴、神阙穴、内关穴(双)、郄门(双)和胸前区心脏部位,将艾灸条置于单孔及双孔恒温灸具内,施灸距离为3~5 cm,询问患者温度适宜后,用棉质大毛巾覆盖在灸盒上以及患者局部,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微红、深部组织发热,并无灼痛感为宜。患者施灸期间,询问患者感受,若温度过低或过高,可适当调整距离;若皮肤灼痛、头晕、心慌等不适感,需要立即停止施灸;若皮肤烧伤,用酒精消毒降温。施灸结束后,擦拭局部汗液,适当饮用温水,避免吹冷风,4 h内不可洗澡。

1.4 评价指标

(1)心绞痛发作情况:记录患者1周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2)中医证候评分:依据中医证候评分标准对患者胸痛胸闷、心悸、畏寒肢冷、气短乏力、倦怠懒言、失眠多梦6个证候进行评价,无症状计为0分;轻度症状计为2分;中度症状计为4分;重度症状计为6分[8]。(3)生活质量: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9]对患者生活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包括躯体活动受限、心绞痛稳定、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效果评价、主观感受5个因子,共有19个条目,每项总分按百分制计算,评分越高,治疗效果越好,生活质量越高。(4)中医临床效果:在疗程结束后,根据患者中医证候变化进行评价,显效为患者相关症状已明显改善,中医证候评分降低幅度在70%以上;有效为患者相关症状已减轻,中医证候评分降低幅度在30%~59%;无效为患者相关症状改善不足30%。(5)安全性评价: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皮肤过敏反应,瘙痒、丘疹、疱疹、红肿等。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心绞痛发作情况

治疗前患者1周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得到控制,其中观察组心绞痛控制情况较对照组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对比

2.2 中医证候评分

对患者治疗前的中医证候评分改变情况进行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得到降低,且观察组胸痛胸闷、心悸、畏寒肢冷、气短乏力、倦怠懒言、失眠多梦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改变情况比较[M(P25,P75),分]

2.3 生活质量

治疗前患者各维度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生活各维度功能均得到改善,其中观察组躯体活动受限、心绞痛稳定、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效果评价、主观感受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患者生活各维度功能评分比较分)

2.4 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效果比较[n(%)]

2.5 安全性评价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1例皮肤瘙痒,1例红肿,发生率4.35%;对照组未出现皮肤异常情况。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5)。

3 讨论

随着中医理念的不断丰富完善,医家对冠心病的认识也日益完善,《素问》记载“心痹,脉不通……”及“胸中痛,肩胛间痛……”。根据其描述特点及部位,与“胸痹”“真心痛”等病名相对应。其发病病因复杂,虚实夹杂,最终造成瘀血内停,心脉痹阻。虚证为气血、阴阳亏虚,实证则为寒凝血脉、血瘀、气滞等,因此寒凝血瘀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10]。当湿寒侵入凝滞,湿热瘀阻,气滞血瘀,加之机体气血两虚,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因此对寒凝血瘀型冠心病患者,散寒化瘀、温经通络。因冠心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在疾病稳定期,如何防治病理因素侵袭,遏制疾病进展,成为临床研究重点。而这一研究,刚好符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并为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瓜蒌薤白白酒汤”作为经典方剂在《金匮要略》中显示,瓜蒌实为君药,善治胸肋肋痛,可通阳泄浊,涤痰散结;薤白为臣药,归心、肺、脾、胃、大肠经,具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的功能,同时,薤白还有止痛的效用,白酒为佐药,可“上行升散,行气活血”,能协助瓜蒌、薤白更好地发挥药效[11-12]。瓜蒌薤白白酒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有效调节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13]。

三伏贴是中医常用的外治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观点,其作用有辛温散寒、温阳助阳的作用[14]。选方中,淫羊藿、肉桂、附子有散寒除湿、补肾助阳的作用;细辛有疏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的功能;白芥子、薤白有行气通络、散结止痛的作用;当归、川芎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冰片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之功能。因此将上述药方用生姜汁调制,制作成三伏贴,可促进药物经皮吸收,全方起到通经活络、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温阳助阳的功能[15]。同时在三伏天对患者进行治疗,通过温热药物祛除体内寒湿,而且此时患者皮肤毛孔容易打开,药膏成分经打开毛孔可迅速吸收,通过经络传导传递至身体每个部分,进而能调节机体气血,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提升[16];另外三伏贴治疗适应人体活动规律,此时人体气血充足,阳气最旺,在此时治疗可充分祛除人体寒气,利于患者身体恢复[17]。取穴:肺腧穴靠近肺脏,有振奋胸阳的作用;天突穴属任脉穴位,具有宣通肺气、消痰止咳的功能;膻中穴具有理气止痛、行气解郁的功能;心腧穴有宽胸理气、宁心通络的功能;脾腧穴有和胃健脾、化湿的功能;因此对相应穴位贴敷辛温方剂可固表理气、祛风散寒、健脾化湿、宁心通络的功能。当前三伏贴在痛经、慢阻肺、膝关节炎等疾病中的治疗已取得认可,王家莹等[18]研究证实三伏贴治疗女性寒湿痹阻型膝关节炎,能够减轻患者关节僵硬、活动不便等症状。可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临床报道少,但对于其他研究中表明三伏贴对寒湿型病症有一定效果,故证实该研究展开有一定意义。另外基于冠心病病因复杂,病情严重,仅用单一治疗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雷火灸是明火悬灸的一种疗法,利用艾条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及红外辐射,起到温经通络、驱寒除湿的作用[19]。选穴中神阙、膻中穴可活血化瘀、调理全身气机、镇静安神;内关穴补气助阳;郄门穴行气通络、化瘀止痛;并选胸前区心脏部位,有宁心安心、镇痛的作用。本研究发现治疗后的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1周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胸痛胸闷、心悸、畏寒肢冷、气短乏力、倦怠懒言、失眠多梦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雷火灸结合三伏贴能提高寒凝血瘀型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分析原因是选用三伏贴能够调节机体阴阳气血,与脏腑经络双重作用,可温阳通脉、扶正固本[20];同时结合雷火灸治疗,药力峻猛,渗透性强,可迅速被人体吸收[21];同时通过艾条熏烤可在皮肤穴位周围形成高浓度药区,使药物能更好渗透至腧穴内,并经人体经络传导至病变部位,以此能补充各脏腑阳气,散寒祛风除湿,进而能提高冠心病治疗效果[22]。

两组治疗期间安全性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雷火灸结合三伏贴能改善患者心肺功能,且未增加患者治疗副作用,安全性高。主要是因在三伏贴时,涂抹芦荟胶,可避免皮肤出现灼痛、水疱等不良反应[23];同时雷火灸治疗时,经厚毛巾严密覆盖,并利用灸盒隔开热源,加之密切观察,故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24]。而关于治疗效果方面:三伏贴、雷火灸经人体腧穴给药,可加强人体对药物的外敏感性,能在相应器官组织产生较高的药理作用,进而实现双向调节作用[25]。因此选用与心、肺有关的穴位,可直接或间接调节人体心脏功能,并能调理人体神经系统功能,从而能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提高,改善患者心肺功能[26-27];同时雷火灸治疗时,其艾条规格较一般艾条粗壮,并在艾绒中添加沉香、白芷、羌活、干姜等药物,具有芳香走窜、活血通络、温阳散寒的功能,以此充分发挥温经通络、祛寒除湿、活血通络的功能,进而能提高寒凝血瘀型冠心病患者的心肺功能[5]。

4 结论

雷火灸结合三伏贴治疗寒凝血瘀型冠心病,能控制心绞痛发作,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心肺功能,且未增加患者治疗副作用,值得临床应用。但本研究尚有不足,因新冠疫情影响研究选用例数少,未对患者远期效果进行评价,加之关于雷火灸结合三伏贴治疗冠心病的相关研究较少,使其科学依据不足,需要临床进一步论证。

猜你喜欢
伏贴寒凝雷火
杜小利教授辨治痛经临床经验撷英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三伏贴联合西药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
雷火灸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沼泽地边的雷火与荠叔
黄芪建中汤联合槟榔穴位贴敷治疗寒凝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研究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