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陕西省宝鸡市陇县林业工作站,陕西宝鸡 7212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质量要求的提升,生态绿化项目逐渐增加,成为强化环境水平,营造良好民生氛围的基础。在此背景下,林业需求增加,为满足林业发展需求,应推广并运用林业工程技术,借助技术优势,提升林业发展质量。然而就目前而言,部分区域在工程技术推广方面难以达到标准,无法发挥促进生态平衡、保障生态效益的作用。因此,研究此项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林业资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不仅能够实现土壤优化,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还能够促进水土平衡,有效降低水土流失等情况的产生。为此,我国近几年来大力关注林业资源发展工作,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态保护意识得到强化,生态绿化工程数量增多,改善我国部分区域沙尘暴等问题。在生态绿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林业工程技术尤为关键,会直接影响育苗质量、树苗成活率以及林木效果。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林业工程技术的运用水平与生态保护效率以及林业总量息息相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形式[1]。
一方面,要严格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林业发展由于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以及技术应用水平都直接与最终的工程效果息息相关。在运用林业工程技术的过程中,要求相关人员不仅要分析不同树种对降水、温度、土壤以及其他条件的需求情况,而且还要精准判断当地的自然以及经济、社会条件是否符合树种栽植。在开展生态绿化工程前期,技术人员要全面了解当地林业情况以及适合种植的树种信息,并全方位调查现有绿化资源,结合不同树种的品质例如蓄水、抗寒、抗旱等水平,科学地完成地段选择,确保造林工作能够顺利推进。例如,对于西北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则应该尽量选择根系发达的灌木,从而锁住土壤,防止出现水土流失等恶劣情况。另一方面,则要强化对现有林业资源保护的关注。在推广林业工程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在现有林木不被破坏的基础上进行宣传,确保林木能够和谐共生,防止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得不偿失[2]。
生态绿化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为保障最终种植的质量,在前期必须选择优良的种苗,这样才能够在使用林业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强化育苗水平。结合当下来看,育苗技术运用直接会影响最终树苗的质量,影响后续林木生长。在育苗的过程中,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分别为常规以及生物技术。现阶段,工作人员已经通过生物技术等方式的运用有效培育了抗病虫能力较强、具备一定抗寒、抗旱能力的优良品种。
幼苗移植涉及内容较多。首先,要做好方式选择工作。我国由于国土空间辽阔,因此不同地区在气候、土壤、水分、土层结构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要求工作人员需结合不同地区,选用移植技术,强化林木生长效率。除了要针对性运用技术外,还应科学完成树种处理。例如,对于阔叶林等资源而言,在移植的过程中应先全部减掉原有枝叶,在保证根系健全完整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水分蒸发,为后续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提升成活质量。而对于需要长时间运输的树木来说,要提前对其根部进行处理。例如通过浸泡的形式保障树木的水分。若是能够带土移植,则不需要此过程。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固定以及捆扎工作,结合不同的移栽以及环境状况选用方式,因地制宜。其次,在移栽时间段选择的过程中,时间十分关键。一般来讲,移栽时间包括幼苗出土到移栽成功结束,哪一时节最适合是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时间确认受当地气候以及天气的影响,不科学的时间会削弱成活率。例如对于一些萌发早的品种需要早期移栽,而萌发慢的树种则应该在其已经生长稳定之后开展运输,并在运输到目的地时第一时间地完成移植工作,以此确保最终的成活效率。通常情况下,树苗会遇到远距离运输等需求,在此过程中应前期做好规划处理,选择气候适宜的季节完成幼苗移栽,确保工程的顺利推进。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移栽的过程中不同地区气候可能会有差异,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秋季完成移栽,这是因为秋季雨水集中蒸发较少,更加满足移栽要求[3]。
在林木幼苗阶段,为保障幼苗生长水平,在灌溉方面需要针对不同区域的降水情况以及季节特点选择灌溉强度以及方式。多数情况下,技术人员可以使用沟灌等方式完成灌溉,既可以防止积水过多导致树木根部出现腐败,最终死亡,而且还能够节约水资源。而对于风沙严重、降水较少的区域可通过滴灌等方式完成灌溉。目前滴灌(图1)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建设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形式之一,不仅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实现高效灌溉,而且还能够提升幼苗的成活效率。在施肥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改善当地环境,应先优化土壤条件。因此在施肥时对于土壤自身条件贫瘠的区域来讲,要科学设定施肥周期以及肥料种类,例如可加大对氮肥以及钾肥的运用,有效确保枝叶生长。而对于缺钙的树木则要及时地补钙,并在此基础上添加微量元素,例如铜元素、锌元素等。此外,不同的生长周期要求也不同,要结合不同种类对施肥的需求使用有机肥,并通过开沟施肥等方式保障肥料能够发挥预期作用[4]。
图1 滴灌
病虫害是树木种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在前期科学地采取措施以及方案。例如可以通过涂白树干的方式规避病虫害,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差异性防治手段。例如对于我国某些区域的侧柏来讲,在生长过程中极易出现叶枯病、双条杉天牛天牛等病虫害情况,影响云杉的正常生长。在治理的过程中要结合具体情况科学分析。例如对于有些病症来讲,后期会通过喷洒50%杀螟松200 倍溶液的方式进行治愈,而在幼苗期也可以通过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1000 倍液的方式进行科学防治。而对于部分害虫,则可借助灯光诱杀(图2)的方式,这种物理处理方案不仅可以减少药剂使用,防止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而且还能够达到良好的灭虫效果。而对于蚜虫等种植常见病症来讲,应通过人工捕捉的方式,或者使用40%氧化乐果乳油完成喷洒[5]。
图2 灯光诱杀
叶枯病如图3 所示。通常情况下,叶枯病会发生在叶片上,可以使用500g 硫酸铜以及石灰水进行搅拌配置生成溶#液进行喷洒治疗。
图3 叶枯病
此外,当前生物防治也是重要的病虫害治理手段,可借助饲养生物链害虫天敌的手段,借助自然生态完成害虫处理,不仅可减少病虫害治理成本,而且有助于提升病虫害治理效果,为后续林木工程顺利推进创造良好条件。
3.5.1 提高技术人员专业水平
为强化生态绿化工程中,工程技术运用的水平,应继续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相关主管部门要建设人才培育基地,通过定期专业性培养的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为进一步确保培训质量,在每一周期结束之后,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技术考核,在达到一定标准之后才能够回归岗位,这样便可以在强化专业能力、思维意识和实践操作水平的同时,为后续生态绿化工程顺利推进提供技术能力达标的技术团队。此外政府还要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技术人员奖励以及先进人员奖金发放、补助等工作,确保生态绿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3.5.2 强化群众生态保护建设意识
为强化生态绿化工程建设水平,还要在保障人才支持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由于此类工程包含内容较多、规模广,因此林业主管部门不仅要做好基础工作,而且还要寻求大众支持,使群众能够大力配合相应工作的推进,强化建设效果。具体工作中要求相关部门应做好宣传,通过公众号以及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教育宣传,并在现有基础上设计不同的宣传手册以及标语,借助普及推广的方式号召更多的年轻群众能够加入生态绿化工程建设的工作中,使人们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思想理念,为后续绿化工程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3.5.3 加大林业建设管控力度
除此之外,林业工程管控力度也是保障工程建设最终成果的重要基础。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从根本上杜绝滥砍滥伐等行为的产生。对于那些破坏林业发展以及树木的人,要通过法律的方式加以严惩,并做好震慑工作,使其能够引起当地群众的重视,自觉进行保护。此外政府以及绿化工程工作人员还要将该内容纳入林业资源保护工作中。对于已经出现退化的区域要及时制定科学的管理规划,并做好绿化补救措施,有效提升绿化覆盖率。在恢复的基础上还要遵循林业工程技术运用原则,防止对现有绿化产生不利影响,应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优化。
3.5.4 促进宣传体制改革
林业推广既是解决现有生态绿化问题的基础和重要途径,也是强化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在技术推广过程中依旧呈现思想意识落后、效率不足等问题,很多推广工作无法顺利推进,严重影响了技术的使用效果。为此,要求政府要大力推动生态绿化工程建设,并强化资金以及资源投入,引用最先进的林业工程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落实体制改革。例如,可强化对技术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和资金投入机制。对于那些有创新能力的工作人员,则要进行创新补助以及相应嘉奖鼓励,使其能够不断为了提升自我能力而努力,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技术保障。在此基础上,还要将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与工资绩效相挂钩,使其可充分重视创新工作的重要性,保障工程建设水平。总而言之,生态绿化工程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树木资源。因此林业工程技术使用过程中也要从经济、社会、环保三方面科学分析,在此过程中应寻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配合,并大力宣传思想理念,使群众可以自觉参与其中,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保障[6]。
综上所述,由于生态绿化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因此在前期规划的过程中要求应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研究,科学运用林业工程技术,从而确保绿化工程的经济生态效益,确保相关资源的使用效率。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以及政府也要积极配合技术运用,使生态绿化工程可以顺利推进,为民生发展营造良好健康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