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民族文化风情公园设计
——以龙潭公园苗寨改造工程为例

2024-03-12 01:54钱嘉佳
花卉 2024年4期
关键词:苗寨芦笙龙潭

钱嘉佳,叶 青

(柳州市建筑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 柳州 545000)

0 引言

柳州是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柳州市总人口的52%以上。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失去了当地的民族文化风情,各地相似的景观层出不穷,失去民族文化灵魂。只有结合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的景观设计,才能更好的体现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与价值,才能更好的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准提炼出极具代表性的民族符号注入景观设计中,能够准确解读民族文化,达到高品质的设计建设,延续民族文化。

1 龙潭公园苗寨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广西柳州市区南部风景秀丽的龙潭公园内,苗寨则位于公园民族风情区中部,西与壮寨相邻、南与瑶寨相望,东、北面倚靠龟山及长冲,占地面积约26468.15m2。龙潭苗寨内现有由五个小圆形芦笙坪铺装组成的广场与一座废弃水池。

现状建筑分析:苗寨内原有构筑物有5 座,分别为寨门、六角亭、厕所、欧式建筑、苗王洞,其中:①寨门。位于苗寨西北入口,原寨门体量过小,不能体现出苗寨的气势。②六角亭。位于苗寨西侧,外立面、结构良好。③厕所。位于苗寨西南侧,外立面、结构良好,缺乏植被遮挡。④苗王亭。位于苗寨西北侧,建筑结构良好,外立面缺乏装饰。⑤欧式建筑。位于苗寨东南侧,建筑风格与场地内不统一,需统一风格。

现状绿化分析:因场地三面环山,场地东侧为山体绿化,现状为原生植物涨势良好,但杂木生长过剩,缺乏景观效果。

场地中心区域为苗寨游客的集散区域,主要原生植物有:桂花、香樟、羊蹄甲、棕榈等。其中,棕榈老化严重,景观效果差,其余乔木涨势良好。苗寨整个场地,中下层植被确实,需美化提升。

2 主要建设规模及内容

本项目位于大龙潭公园内,用地面积26468.15m2,总建筑面积744m2,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为5448.72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文化楼(欧式建筑改建)、长廊、吊脚楼、苗王亭(修缮)、亭子、厕所等。

3 项目落实

3.1 设计原则

3.1.1 人文与自然相结合原则

首先考虑场地与龙潭公园内的山水相结合,尊重现有自然场地与植被,以原有苗寨为基础,通过对场地修整规划及对建筑的修缮、新建,丰富苗寨游览项目,提升整个苗寨的民族体验感,以更全面的姿态展示苗族人文历史文化,重点突出柳州市本地苗族的民族文化风情,合理的将人文与自然相结合[1]。

3.1.2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遵循生态规律,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重视植物景观的作用,通过透水砖、调蓄池等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在雨季减轻水患,在旱季涵养土壤和水源,让整个苗寨的园林环境生长更稳定、茁壮。

3.1.3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原则

场地被群山环抱,场地内植物充沛,有自然水体。乔木众多,灌木丛生且杂乱,方案充分考虑应用公园范围内原有的植物品种进行设计,保留原有植物群落,适当疏植、增植、规划中低下植被及花卉,丰富园区绿化,凸显苗寨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场地内排洪沟、水塘及水井等水体资源,着重提升景观细节的各项内容,包括与镜湖连通,增加污水过滤装置进化水质,增加水量形成循环活水,改善地被条件,增加耐阴地被以保护水土,涵养水源。

3.2 设计构思

通过轴线的建立,将本来较为隐秘独立的苗寨跟整个龙潭公园联系起来。轴线1 为功能轴线,将苗寨与龙潭主入口联系,将苗寨大门,芦笙坪,民族文化展厅等重要建筑联系起来,是游览的导向。轴线2 景观轴线,将镜湖、芦笙坪和观景亭联系在一起,让苗寨与镜湖以外的景致成为序列,丰富景观层次。

以上位规划为依据,立足龙潭公园现状及需求,将苗寨定位为柳州苗族风情的窗口,挖掘展示苗族历史文化、服饰、医药、民居建筑、生产生活场景等特色内容,着重突出苗族节庆文化,为举办中小规模苗节活动提供场地。图1 为总平面。

3.3 总平面功能分区

整个苗寨根据不同使用功能大致分为:入口区、演绎区、苗族文化展示区、苗族建筑体验区、苗王洞、观景亭,每个功能分区通过园路紧密相连。

入口区:新建一座约9m 高的木结构寨门,气势恢宏的寨门不仅能起到吸引游客的作用,同时也是苗寨文化的一种展现。同时扩大寨门前广场,打开视野,能更好的吸引路过的游客。苗族文化中,演奏芦笙有喜迎宾客的寓意,所以在苗寨门口安置芦笙演绎的石雕,引导游客进入苗寨。图2 为入口区建成实景。

图2 入口区建成实景

演绎区:扩建现有芦笙坪,将5 个小芦笙坪整合成一个整体的大型芦笙坪广场。合理考虑700~800 人同一时段的游人容量及安全疏散需求,设置体量合宜的芦笙坪,为举办一定规模的苗族坡会等节庆活动提供场地研究铺装材料及铺装形式的灵活性,兼顾大规模节庆活动需要和日常景观的生态性、和谐性。

芦笙坪铺装图案选择苗寨铜鼓纹样,特色铺装的图案由中心向四周呈星状辐射,外侧的苗族图案纹样代表世间万物,整个图案叙述着农耕民族亘古不变的寓意———太阳辐射世间万物。其余园路及上山步道采用青石板、卵石、混凝土仿木等作为铺装材料,与广场共同营造苗族特色的景观环境,保留原有六角亭作为游客休憩之处[2]。图3 为演绎区建成实景。

图3 演绎区建成实景

苗族文化展示区:山脚下现有的苗族文化展示厅(原欧式建筑改建)按苗族吊脚楼风格进行内、外改造,用于展示苗族文化,并为举办节庆活动提供更衣、候场等服务。苗族文化展示中心前原有废弃水池,现改造为弧形蓄水池。

汛期,山水,雨水顺着设计的卵石截水沟及旱溪汇聚至水池内,再通过新建植草沟,将蓄水池内的水引流至龙潭公园内的镜湖。蓄水池能起到收集雨水的作用,也能有效缓解城市排水管的压力,减少地面积水[3]。图4为苗族文化展示区前蓄水池建成实景。

图4 苗族文化展示区前蓄水池建成实景

苗族建筑体验区:根据地形在半山部位新建两栋苗族吊脚楼,还原苗族建筑风貌,让游客体验苗族建筑文化,并兼做休息亭的功能。通过新建混凝土仿木栈道连接两座新建吊脚楼、苗王洞以及现状登山道,丰富游客游览路线。图5 为苗族建筑体验区建成实景。

图5 苗族建筑体验区建成实景

苗王洞:苗王洞作为苗寨酒文化区域,向游客展示酿酒的过程的展示、洞藏酒风貌。

观景亭:观景亭由原大门迁建,置于游览路线的末端,可俯视苗寨全貌,让游客回味整个旅程。

3.4 总平面交通组织

交通组织方面分为浏览路线和登山步道两条路线,浏览路线主要将入口区、观演区和苗族文化展示区串联起来,有效的组织游客观演苗节表演、展厅浏览。登山步道到达苗王洞及苗族建筑体验区,顺势而上可达最高处观景平台,同时能与浏览路线互融互通,做到人流疏散快捷、便利。

3.5 竖向设计

在原有地形基础上,利用山地高差逐级修建园路、上山步道、栈道,西面寨门入口处和东面山上景观亭两者高差达约32m,形成良好的视线景观廊。图6 为竖向断面示意图。

图6 竖向断面示意图

3.6 绿化设计

苗寨内成熟的乔木与植被是已有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苗寨景观设计时将尽大可能的被保留与尊重。植物配置以保留为主,点缀为辅。保留场地内成熟的乔木类,并根据场地需求新增少量灌木类和地被类植物,丰富植物层次。场地内新增品种主要以苗族特色植物为主。在游客体验区种植茶树与蓝锭可让游客参与体验苗族生活乐趣。水塘新增滨水植物,丰富植被层次软化水岸边线。

在植物种植设计上,我们将苗寨内划分为了几个区域,分别为入口彩化区、蓝靛种植区、半山采茶区、水生植物区、风水林区[4]。

3.6.1 入口彩化区

入口彩化区域位于苗寨正门入口附近与侧门之间,原有一座寨门、六角亭与厕所。此处植被品种常绿为主,不能吸引游客的视线。

为了苗寨门户形象,彩化出入口周边绿化景观,提升苗寨形象。植物选择以具有苗族文化色彩的枫香与梨树为主,点缀山茶与三角梅等开花植物。

3.6.2 蓝靛种植区

蓝靛种植区位于苗寨中心区域的文化楼前至芦笙坪处,此处交通不流畅,绿化种植杂乱。

由于文化楼内将设置为能体现苗族文化的场所,而蓝染,是苗族最重要的文化之一。这区域大面积种植蓝染,能够充分体现苗寨文化精神。

3.6.3 半山采茶区

半山采茶区位于苗寨北面龟山山脚下,地势较缓,没有硬化园路,植被杂乱。

苗族文化中,采茶是重要的一环,是苗族人生活理念的体现。利用现状自然的地形,种植以福建茶、山茶,以体现苗民的农耕生活。

3.6.4 水生植物区

水生植物区位于苗寨南面,苗寨内的水池通过蜿蜒的泄洪后连接镜湖。现泄洪勾干旱见底,四周杂草丛生,缺乏观赏性。

针对改造后的水池与泄洪沟,种植水生植物,放置景石,打造自然景观。

3.6.5 风水林区

风水林区位于苗寨建筑群后方,原生植被茂密,涨势良好。可保留大量的原生植物,在部分交汇点补植苗寨特色植物,如枫香、枇杷等,为风水林增添一抹亮色[5]。

4 结语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保护、延续民族文化是每一位业内人士的责任。良好的景观设计不仅能够让城市景观丰富多样,更能传承地域民族风情文化。笔者深入探讨苗族文化,结合原龙潭苗寨现状与原地形地貌,挖掘更深层次的民族符号,融入景观设计,表达民族文化精神,让民族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苗寨芦笙龙潭
苗寨晨曲 袁峰 中国画 178cm×145cm 2020年
岜沙芦笙节
龙潭画影
你好,芦笙
九龙潭的龙
西江苗寨
苗寨小记
千户苗寨的早市
多向土工格栅在龙潭水库裂缝处理中的应用
芦笙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