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贫瘠的大地丰收在望

2024-03-12 02:17杨大武
中国民商 2024年1期
关键词:袁隆平杂交水稻

杨大武

这是一本很可爱的书,因为书的主人公袁隆平先生很可爱,作者姚昆仑博士亦可爱,两者皆可爱,完成了这本在我看来更可爱的书——《梦圆大地:袁隆平传》。

袁隆平院士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的杂交水稻和超级稻,让世界人民享受吃饱饭的幸福。吃饱饭,这是人类最初的基本的幸福感,也是人类最易于记忆的幸福感。在人类慢长的繁衍发展史上,饥荒频发,饥饿常常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也阻礙着人类向宇宙文明演进的脚步,至今,人类饥饿的记忆并未彻底消失。《梦圆大地:袁隆平传》十分详细地探索了袁隆平成长和成功的点滴足迹。作者对传主满怀敬意,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创作,从采访收集材料到挥笔成章,经过了日日夜夜地思考、抒写和修改。全书笔墨酣畅洒脱,字句深情,满纸书香,分10章、75节,共32万字,收入大小照片149张。

难忘的三个感动

读完之后,有几点难以忘怀,感动之时,不得不记录在此。

一是把袁隆平写活了。在阅读中,袁隆平的身影随着文字的跳转而活跃在书页上。袁隆平并非一位刻板的科学家,不是仅在田间或温室做试验的水稻农学家,他爱好广泛,除了科研,他还喜欢游泳、打球、下棋、拉小提琴,喜欢阅读英文版的《简·爱》《呼啸山庄》《哈姆雷特》等文学名著,喜欢讲海南岛传说的梅花鹿变美丽妙女的神话故事。

他有科研中的严谨务实、认真思索,又有生活中的拾趣、幽默、坦诚、憨厚。

在获国家科技大奖时,他与从未谋面的数学家吴文俊相遇。吴说:“你是‘杂交水稻之父,数学起源于农业”。袁说:“数学才是科学之母,我初中时问老师为什么‘负负得正,直到今天我还是弄不清”。两人两句话,把在场的人全逗笑了。

在美国机场,山姆大叔们举着接机牌,认出中国团队了,却错把团队中的另一位西装革覆的随行人员认成袁隆平,一时间,两国人员的尴尬在袁隆平憨厚笑声中化开了。在中国的火车上,女列车长就认袁隆平是淳朴的农民兄弟,不给他补卧铺票,他的儿子说,这是我的父亲袁隆平,他是农学家。女列车长不相信,说他要是农学家,那在中国南方的农村到处都是这样的农学家了。

二是丰富的科普知识。科学家不好写的地方就是难懂的专业科技知识,把自然科技知识,用传记文学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易学易懂是一件创作上的难事。作者是理学博士又爱文学,他非常用心地把生物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米丘林等人的理论体系简约记述。这些原有的遗传学理论,袁隆平熟读于心,启发了袁隆平的认知,他认真思考,结合现实,避其不足,发前人所未发,另开新道,写出第一篇优秀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奠定杂交水稻的理论基础。作者又从袁隆平带领团队坚持十多年研究的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法”攻关成功,讲到经过九年多攻关终于获胜的“两系法”。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大面积推广。这是中国独创的育种方法。到2018年10月,袁隆平培育超级稻品种创试验田内亩产1203.36公斤,这逐步高产的喜悦,是袁隆平带领团队几十年由简至繁,又由繁至简,攻克了无数科研难关获得的。中国人口多,耕地少,尤其是水稻田更是有限,怎么让有限的耕地养活14亿人口,光靠种子的力量,在有限的水稻田增产上下功夫还不够,袁隆平又大力支持将杂交水稻种植在盐碱地里,这一新设想成为现实,一下又让中国水稻扩大了收成,增产很多。盐碱水稻难度大、成本高,如何降本增产是现在和以后要研究攻克的难题。

袁隆平为让自己的水稻科研成果更加普及,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话语向人们解释宣传,书中所见多处,如“三系法像包办婚姻,两系法是自由恋爱,一系法就是独身主义”。一系法制种,正是袁隆平的新设想,这更加简单,不再需要年年制种,种子优势没有变异,真正实现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由繁而简的飞跃,但这还有很远的科研路要走。袁老走了,这是他留给团队后续攻关的重大课题,他曾说“对于一系法,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他坚信其团队会探索下去,一定能够成功。

三是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的主研者,科研团队的领导者,新思路的开拓者,新方法的主创和集思者,但他从不标榜个人功绩,不以英雄自居。他明白独木难成林,始终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感恩组织,感恩团队,感恩社会,感恩政府,感恩母校,感恩大地,感恩农民。他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人民的,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做事,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共和国公民的坚定职责,无尚光荣。

袁隆平朴实如大地诚实的泥土,憨厚如称兄道弟的农民。他喜欢泥土的芬芳,热爱农民的诚实善良。他愿意毕生为农民做事,像一颗饱满的种子,深藏沃土,生根发牙,成就伟大的功业。

获得的三点启示

读此书时,想想袁隆平有什么成功的奥妙值得思索探询?掩卷而思,有三点启示。

首先,如鲁迅先生所言,若想诞生天才,必须有诞生天才的土壤。袁隆平从诞生到成长、成功,都是环境造就的。他出生在1930年9月7日的北京,协和医院“万婴之母”林巧稚为他接生,这是大中国云云众生难以享受的恩惠。其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这让他落在一个与众多同龄人不相同的家庭环境中。尽管他后来成长在中国动荡难安、风雨飘摇的时代,但父母一直在艰难的环境中,以宽敞厚实的胸膛为他遮挡风雨,坚持让他受到最好的教育,从北京到武汉,从武汉到湖南,从湖南到重庆,从重庆又到武汉,从武汉再到南京,从南京又到重庆,袁隆平一直没有失学。他很小就受到母亲的英语启蒙,加上教会中学的教育,他的英语非常好,以致他后来能轻松阅读英文版的遗传学理论专著,为他打开了窥视种子奥妙的天窗。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上。这篇论文非常重要,奠定了杂交水稻的基础理论。可是,此时的中国已经在“文革”的前夜,袁隆平创新的水稻理论思维怎么能够继续下去呢?

袁隆平的论文引起多方人士的注意。其中,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阅读此文,像遇见新世界一样格外兴奋,特别关注,高度重视。5月,赵石英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和袁隆平所在的安江农校,责成他们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活动。“文革”开始,袁隆平的水稻科研得到湖南省科委全力支持保护,后来又得到主政湖南的华国锋书记的支持,周总理在“文革”中也一直关心过问支持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这让袁隆平在那段日月里,能自由自如地从科研室的理论思考、论文写作,到田间地头的水稻试验,安心静心地搞杂交水稻研究,避开了纷扰杂乱、人为阻挠的劫难。

其次,就是袁隆平少年立志。他读书兴趣广泛,好学上进,博中忆趣,“学贵知疑”,他爱究根探底,慎思好问,特别是目睹了满目疮痍的战乱中国,早有立志报国之心。在朝鲜战争暴发时,正在大学读书的他,曾报名参军当飞行员,想驾机到战场上与美帝以命相搏,但因故招飞停止。

后来,他学有所成,走上农业报国之途。他矢志不渝,发誓要在农业科技上大展志向,从种子入手,改良水稻品种,让有限的粮田养活更多的中国人,让中国人结束饥饿的记忆。他多次梦见自己种的水稻,稻径像高梁那么高,穂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他与朋友们一起坐在稻穂下乘凉交谈。梦想是个好东西,这“禾下乘凉梦”的远景,一直激励着他奋力向前,研究出迭代的高产杂交水稻。袁隆平是人民的功臣,民族的英雄,国家的科技精英,以种子服务人民,扩至国际,影响世界。

再次,方法对成功者十分重要。亦步亦趋,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走,难有建树。伟大寓于平凡,但平凡中必有独具匠心,非有特立独行,方能取胜于人。袁隆平在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水稻上的伟大成就,不是寻常人的平常思维能够达到的,他在深度学习实践和思考中,诞生了迥然不同的理论以及独特的技术路线。他的科研方法有四种:以信息联比法启发,以辩证分析法引导,以试验探索法突破,以灵感思维法推进。这“四法”运用灵活,时有混合战,时有独立战,用到极处,成果就显现出来了。

《梦圆大地:袁隆平传》有丰富的阅读价值,读者给予热情褒奖,已重印多次,增订本已被选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袁隆平院士已于2021年5月22日逝世。我读此书是对先生的缅怀。斯人已逝,梦圆大地。若干年之后人类还会记得他,要么是因吃饱饭之福,要么是因饥馑之苦,不管如何,不会忘记他,因为他关乎每个生命的基本需求,他让贫瘠的大地丰收在望。

(责任编辑  林晨)

猜你喜欢
袁隆平杂交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一季水稻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水稻花
高等植物杂交染色体及其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三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6年生杂交桉无性系对比试验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杂交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