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理论创新

2024-03-12 02:17曹越洋
中国民商 2024年1期
关键词:贡献要素教授

2023年11月11日-12日,“第二届价值理论专题研讨会”在河南大学龙子湖校区隆重举行,研讨会由河南大学主办,河南大学国际商学院、经济学院、中原发展研究院、民营经济研究院和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合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成企业研究院、华夏新供给经济研究院、广东经济出版社等国内1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多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会。

本届研讨会从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强调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已经跨越了诸多法律、政治和政策的障碍,但仍然受到传统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的制约,当务之急是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重大贡献和重要作用,正确看待民营经济人士通过合法合规经营获得的财富。本届研讨会旨在推进价值和分配理论创新,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研讨会首先从如何正确认识民营经济以及如何壮大民营经济这一现实问题出发,提出关键是要破除理论障碍。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原院长、中国民营经济50人谈执行主席刘迎秋研究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和阐释了民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和长期性。刘迎秋研究员主要提出三个基本观点:第一,在民营经济发展问题上,马克思给出的仅仅是分析和认识其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方法,而不是具体行动路线图;第二,在民营经济发展问题上,党中央、国务院能给出的同样是其发展演变的趋势与方向,也不可能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办法和行动方案;第三,民营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共存共荣共同发展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和客观必然性。刘迎秋研究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它的初级阶段到最终建成,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也是一个伴此共生的历史长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经济研究所副所長王振中研究员强调我国民营经济对创造中国奇迹功不可没,而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有赖于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王振忠研究员指出目前中国民营经济所具有的“56789”特征并非自然形成的,而是中国共产党破除了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后的结果 。因此要“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产权保护上,明确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和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在政策待遇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主任胡海峰教授认为,在疫情两年全球经济复苏的格局中,中国利用疫情防控优势抓住了复工复产的时间差,而在其他国家还在为后疫情时代如何呵护和刺激经济恢复正常而努力的时候,中国却令人惊讶地出台了一系列收缩性政策,其中包括“双减”“双控”“三道红线、四挡限制”“平台反垄断”“遏制资本无序扩张和野蛮生长”,这种简单的去资本化,政策的急转弯,造成的冲击非常大。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要落脚在稳预期、增信心上。

北京大成企业研究院副院长陈永杰教授指出,民营经济增速呈现“531”递减趋势,即近五年(2017-2022)高于近三年,近三年(2019-2022)高于去年去年又高于今年, 2017-2022年民间投资增速均低于全国水平,2023年1-9月为-0.7%,而2022年全国国有资产总额达到800万亿元,2017-2022五年增长76%,年均增长12%;五年增量346万亿元,每年增加69万亿元,全国国有总资产增量(346万亿)和净资产增量(101万亿)分别是这五年GDP增量(38万亿)的9.1倍和2.9倍。民营经济发展减速、投资下降与国有资产超经济增长形成鲜明对照。陈永杰教授认为,党和国家关于鼓励、支持、保护和壮大民营经济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民营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既要政策支持也要理论支撑,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民营经济理论研究实现重大突破,其中包括:“百姓经济论”“市场主体论”“内生要素论”“支柱根基论”“财富正义论”“财富用益论”“创新精神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理论如:“混合经济论”“劳资相利论”“内在问题论”“外部障碍论”“素质提升论”“做大做强论”“社会企业论”“共同富裕论”“三+平等论”“政商亲清论”“执政基础论”“中式现代化论”。

关键是破除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理论障碍

在明确破解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理论创新后,研讨会围绕古典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论展开了深入讨论。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教授依据基本原理扩展的“剩余价值”认知框架对“管理劳动”进行了辨析。他一方面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如唯物史观的贡献,同时也认为一个有重大思想贡献的理论要继续保持生命力,一定要与时俱进地发展。他引证马克思有关消极扬弃和积极扬弃的论述,坚持认为《共产党宣言》的“消灭私有制”应该翻译为“扬弃私有制”,现代企业的股权联结、中国股市的设立便是一个很好的积极扬弃私有制的方式。此外,贾康教授认为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也应有所突破,社会上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大多情况下同时也是劳动者——他的劳动可以称为指挥劳动、决策劳动或管理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其形成的价值量,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因此,生产资料持有者的劳动同科技人员的劳动一样,不应排除在价值创造之外,尤其是在员工持股已十分普遍的当代社会,为此,需要对各种生产要素如何按贡献参与分配做出科学合理的阐释。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赵学增教授阐释了市场机制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之间的关系,提出单纯的产权关系作为按要素分配唯一的依据是不充分的,市场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借以实现的一个外部条件,真正对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价值贡献。赵学增教授认为,劳动、技术、管理、资本和土地构成劳动生产力的五大要素,彼此并不存在独立形态和功能,它们共同执行各自职能的结果是一个完整的产品,而这个产品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生产是在同一过程完成的,它们不可能被分解为两个各自独立的过程。马克思分配理论中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往往与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联系在一起,然而各生产要素在市场上所形成的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各生产要素在以往生产活动历史中贡献的经验评估和产权关系。因此,撇开要素的贡献来抽象地说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是不准确的。要素的贡献及其在市场上所获得的价格以及最后作为收入的归属很容易造成一个假相,好像是要素所有权介入了分配,参与并决定分配的数额,收入的归属掩盖了要素贡献在要素市场价格中的决定性作用,并简单地把收入归属于所有权的功劳,这是一个理论的误解。

胡海峰教授指出,民营经济发展稳预期、增信心的关键在于理论创新。蔡继明教授领导的团队所创立的广义价值论,为中共十六大以来确立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该理论对剥削重新加以定义:所谓剥削,就是在利用他人拥有的生产要素时所付报酬低于其贡献,其实质是对他人要素贡献的无偿占有。判断剥削与否的标准是报酬与贡献是否一致:如果一个人(及其所拥有的要素)的报酬低于其贡献,他就是被剥削了;如果其报酬高于其贡献,他就是剥削了别人;如果报酬与贡献一致,就是按贡献分配,其中既不存在剥削,也不存在被剥削。因此,以要素贡献为基础的非劳动收入不应再视为剥削,剥削与所有制没有必然联系:私有制未必产生剥削;公有制未必没有剥削。基于广义价值论的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为保护私有财产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科学依据。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耿明斋教授认为,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直困于如何解释物质效率增益的价值来源,症结在于如何处理物质因素对价值的影响。耿明斋教授认为,斯密由耗费劳动决定价值转向购买劳动的原因,在于试图以此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分开,并将劳动视为衡量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而且,物质要素参与产品创造带来的效率可以使同样的劳动换取总量更多的交换价值。物质资料消耗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如何度量是判断效率因素在交换中价值的关键,也是悖论的症结,而斯密理论的困惑则是如何把价值与分配统一起来。斯密和李嘉图理论探索的核心是要找到决定“数量比例”也就是“交换价值”背后的尺度,李嘉图尝试统一价值标准到耗费劳动上,并分析不同性质的劳动对价值决定不构成影响。耿明斋教授认为,李嘉图未能摆脱耗费劳动尺度和利润、地租从劳动价值中溢出的连环套:李嘉图提出耗费同等劳动量的不同商品,固定资本占比大的价值大,这是对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自我否定,李嘉图通过合理补偿与非常态解释与耗费劳动创造价值的冲撞也并不能真正解釋劳动价值论之困。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认为,经济思想史上对古典学派价值理论的评价有待商榷。无论是配第的“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名言,还是重农学派作为自然恩赐的“纯产品”理论,也无论是斯密的多要素价值模型以及马尔萨斯购买的劳动决定价值和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总体来看,古典学派的基本倾向是多要素生产费用价值论。李嘉图(经验性的)劳动价值论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而最终导致李嘉图学派的解体,并非构成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主流。蔡继明教授提出应重新界定古典价值理论的“科学成分”与“庸俗成分”,如果确认斯密的价值理论是一元多要素供求价值论,前后是一贯的,并不存在相互矛盾和对立的方面,它本身作为相对真理,只有完善与不完善之别,而没有截然对立的科学与庸俗之分。最后,蔡继明教授指出李嘉图学派的解体是由于李嘉图劳动价值论本身不仅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逻辑矛盾,而且严重脱离现实,对现实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以及由资本有机构成差别和周转速度差别所决定的均衡价格缺乏解释力,这两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以导致其理论的破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曹越洋讲师指出,斯密只是在土地没有私有、资本没有积累的原始蒙昧时期才把耗费的劳动作为价值的源泉,而在任何时代都把购买的劳动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通过这种区分一方面回应了耿明斋教授提出劳动价值论之困,另一方面印证了蔡继明教授提出的古典价值论的基本倾向不是劳动价值论。曹越洋讲师指出,从个量微观角度,耗费的劳动与购买的劳动之比等于部门综合生产力之比,只有当部门综合生产力系数即比较生产力等于一时,本部门用于交换的产品中耗费的劳动与购买的劳动即换回的它部门产品中包含的劳动才是相等的。然而,从全社会总量的角度看,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有购买的劳动都必然恒等于耗费的劳动。同理,以购买的劳动作为价值尺度,全社会总价值(购买的全部劳动)必然恒等于总产品生产中耗费的总劳动。但这一命题仅仅具有价值尺度的意义,并不能由此得出价值是单纯由劳动创造的。由于非劳动要素同样会通过影响绝对生产力而影响比较生产力进而参与价值决定,各部门耗费等量劳动很有可能创造不等量的价值。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冯春安教授提出劳动是人类文明而不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他提出的商品价值新论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劳动商品和非劳动商品。价值是客体给主体带来的利益,相对不同市场主体的商品价值内涵不同,生产者是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是效用最大化,政府是社会总体利益最大化。价值增值是按同一尺度产出大于投入或收益减去成本的余额,剥削是凭某种权利垄断违背别人意志对别人利益的无偿占有,合法的公有或私有资本增值收入或投资利润不属于剥削收入。如果对商品、价值和剥削不重新定义,按现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观点,资本收入和私有财产就在理论上没有支持,最终被限制或消灭。

研讨会讨论的其他问题

研讨会同时还就价值理论在一些具体领域的应用展开了讨论。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刘子兰教授围绕养老基金、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做了主旨发言,他针对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的《养老金革命》中所阐释的养老金社会主义,以美国的养老金体制为例,指出养老基金扮演的是西方金融市场上传统机构投资者的角色,因此公众通过养老基金持股的行为并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的所有制性质,更不会发生所谓看不见的社会主义革命。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魏成龙教授介绍了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提出应将分工与交换作为价值决定的内生因素,充分考虑机会成本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唯有深化改革开放、治理与管理创新,央企国企估值才有可能持续提升。魏成龙教授首先指出近期出现大量央企国企跌破每股净资产的现象,这其实是市场选择,有其合理性。国有企业治理创新与管理创新红利释放空间还很大,总体来看,央企国企估值整体上持续提升任重道远。

广东经济出版社冯颖编辑就资本两重性学说与资本要素的功能发挥进行发言,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深化资本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提升国家对资本的治理能力。

与会的专家学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求真的态度和平等待人的学风,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围绕上述主题彼此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争论,其中阐释的真知灼见和迸发的思想火花,使参会师生分享了一次学术盛宴。本届研讨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理论和学术成果。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李秀江)

猜你喜欢
贡献要素教授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贡献榜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