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劳动课程的实施策略

2024-03-12 06:05闵洁
关键词:实践生活

闵洁

摘 要:劳动课程的实施不应局限于一间教室,内容也不应局限于一本教材,应关联生活,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和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身边的素材;注重实践,引导学生规范和创新操作。教师要把握好尺度,要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学生进行恰当指导。

关键词:小学劳动;生活;实践

劳动是一门立足实践、突出技术、注重创新的课程,以操作和实践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劳动精神为目标。作为极具综合性与开放性的课程,劳动课程的实施不应局限于一间教室,内容也不应局限于一本教材。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无论是实施空间还是实施方式,小学劳动教育都应冲破“教室的四壁”,突破“教材的束缚”。我认为,小学劳动课程的实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探索。

一、关联生活:利用身边素材

小学劳动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其“综合性”体现在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场域。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身边的素材,拓展劳动教育的主题。

(一)结合日常生活

主题越贴近日常生活,学生的兴趣就越浓,其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教师可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例如,教学苏科版小学劳动六年级上册第9课《T形路口信号灯》时,如果只是依教材而教,让学生制作一个T形路口信号灯模型,只能称之为一堂稍具难度的手工制作课。但如果能结合学校附近的实际路况,就可以让教学呈现出“大劳动课”的形态,体现劳动课程的综合性。

《T形路口信号灯》这一课内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既突出了劳动课特有的技能制作内容,如通过开关实现信号灯交替亮、灭,又兼顾了实际生活中的交通安全教育。基于此,我与学生共同探讨最终确定“交通信号灯对交通安全的作用”的活动主题。因为能走出校园,走出课堂,且主题贴近自己的生活,学生参与的热情极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踊跃参与的基础上,我与学生一起制定了活动方案,并确定小组分工(如表1所示)。

有了生活基础,在学习《T形路口信号灯》时,学生就可将模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自己的模型“锦上添花”。

关联日常生活的劳动课程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地调查、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等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结合社会热点

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极高的关注度,学生也容易对其产生兴趣。结合社会热点实施劳动课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如教学苏科版小学劳动三年级下册《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单元时,正值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此为契机,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历程。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你心中的载人飞船是什么样子的?航天科技的发展对未来生活有哪些影响?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新技 术?……” 学生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技术领域,利用手工制作的方式,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作品。活动过程中,学生创意迭出。他们有的选择制作高铁列车模型,了解高铁的原理和优势;有的选择制作“天宫一号”模型,走近中国的航天工程,感受科技的力量……制作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建筑设计的浓厚兴趣。

(三)结合自然资源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倡:“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1] 因此,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将劳动课堂“扩大化、综合化”,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实践体验。

作为乡村小学,我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当地农业资源,我们将课堂搬到了(南村)蔬果基地。

教学伊始,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兴趣需求自主申报劳动实践主题,如低年级学生跟着农场工作人员学采番茄,中年级学生跟着农民伯伯学挖红薯,高年级学生跟着种植技术人员学习调配肥料……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极具综合性的劳动活动主题,如四年级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了收获红薯的快乐,不禁也对种植过程产生了兴趣,由此产生了关于红薯文化的“我是小红薯”主题探究活动。

二、注重实践:强调亲身操作

劳动课程“坚持育人导向”  [2] ,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劳动价值观念。  [3]

(一)指导学生规范操作

受年龄、兴趣等客观因素影响,在劳动技能掌握方面,不同学段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不尽相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规范完成实践操作。

例如,苏科版小学劳动五年级上册《迷宫盘》一课,教材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图样,并利用手工锯、砂纸、直角尺、美工刀等工具制作成品。

对于手工锯这类带有一定安全隐患的制作工具,必须确保使用的规范性。教师可利用课件展示、示范操作、逐一指导等途径为学生排忧解难。这样,既能顺利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又能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操作要领和方法,完成实践操作。

又如,在教学苏科版小学劳动五年级上册的第2课《家用电器的规范使用》时,学生对于家用电器熟悉却不熟知。在实践操作中,应允许学生自由组队,小组讨论并决定实践形式。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特别是学生尝试使用家用电器时,要注意保障学生安全。

教师要在与学生合作学习《家用电器使用说明书》的基础上,辅导学生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二)引导学生创新操作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劳动课中,对于部分学生别出心裁的实践,教师不要过早地、武断地去制止干预,而应进行多方面地观察、考虑,尊重学生的选择。即使他们的实践形式有不妥之处,也要恰当引导。

例如,苏科版小学劳动四年级上册《塑丝毽子》一课, 教材最后的“拓展创新”环节要求学生举一反三,想一想在平时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毽子,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不同的毽子。无论是制作塑丝毽子的材料,还是制作步骤,教材都有明确提示,所以学生的作品除了色彩不同,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而“拓展创新”部分要求的是制作不同材料,甚至是不同造型的毽子。因此,我将这一部分放到了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制作完成教材要求的塑丝毽子后,自己创新,探究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不同造型的毽子。

实践过程中,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欠缺,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选择的制作资源往往与塑丝材料相类似,如剪成条的塑料袋,或是传统的禽类羽毛等。

既然毽子只是用来游戏的,制作材料的选择也不用那么讲究。由此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资源。

学生提出,既然教材提示包装纸可以,那么写过字的废纸或者过期的杂志报纸等,也是可以作为毽子的制作资源的。如此整合生活中的资源,变废为宝,既能减少对纸张的浪费,也能顺利地完成实践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學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引导学生实践探索,有效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郝志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0 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

[3] 王嵩涛.以地方/校本课程为依托的研学实践课程建设[J].教育艺术,2022(1):5 7.

猜你喜欢
实践生活
生活感悟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