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娥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普通高中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早期阶段,肩负着尽早发现、尽早培养的使命。拔尖人才早期培养不能依靠重点班或特长班的方式推进,而是要依托高中学校整体的高质量发展,这样才能为拔尖人才的早期培养奠定坚实的体系支持。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议题。指向拔尖人才早期培养的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魂”,即关爱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二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形”,即构建能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课程架构;三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即构建能调动师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治理体系;四是三者归一,以推进“课堂革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简而言之,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是放大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的育人价值,途径就是想方设法把高中课程教学的“硬要求”转变为学校育人的“软实力”。
深圳市罗湖高级中学(以下通称“学校”)以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为目标,以推进学校管理转型升级为抓手,持续探索学校高质量发展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校的内涵发展就是其内生发展,是学校办学思想向教育实践主动物化、不断物化的进程,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内涵发展之“核”就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办学思想,为了让办学思想具有生命的活力,将办学思想转化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性成长。学校从校领导班子入手,不断“摊薄”管理的权力,将能下放的权力下放出去,推进办学思想由教育管理的权力转型升级为专业引领的魅力。
面对“低起点,高期望”的现实,以及对眼中有“分”还是眼中有“人”的思考,学校把“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作为校训,校领导在做中学、在做中悟、在做中促,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让校领导说出的话,教师不仅要“听”,更重要的是“信”。
“以校为家”是学校管理层一直坚守的信念,让管理多一些人性化、多一些温度是学校不懈的追求。首先,校领导班子帮助教师排忧解难,缓解师生在管理上的压力,做好其坚强后盾;其次,校领导在评课时不以挑毛病来显示管理和专业上的权威;最后,当学生在校犯错时,校领导不会感情用事,而是积极寻找原因,为学生提供帮助。这样,校领导不仅做到“眼中有人”,也力争做到“心中有人”。
学校有一条规定,即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领导要首先做到。校领导不仅是指挥者,更是引领者。领导班子值班成员必须做到每天早上在校门口迎接师生,每学期与部门员工交流谈心,了解每一位员工的基本情况。领导班子值班成员一天三次巡堂、巡餐,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师生排忧解难。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学校实行“项目+”管理方式,以项目为抓手,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让有想法的教师牵头,组织感兴趣的教师参与,大家共同参与一个项目,共同研究一个问题,让管理更有效度、更有质量。
课程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等一系列改革接踵而至,学校面临着新的挑战。构建支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题体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旨归,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为重点,充分利用好学校以及社会场馆、科技企业等社会主题的科技文化资源。新课改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发展。只有教师自发觉悟,有思想、有素养、有方法地行动起来,学校的办学思想才会快速地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在于唤醒教师的变革动力,这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校采用小步快跑的策略,将课堂改革落实分成“落地”“做实”“生根”三个阶段,化解课堂革命的陡度,助推教师的教学实践。
一方面是“走出去”,学校支持教师学习,大部分教师到外地学习过。班子成员的任务是“发现”,发现哪个地方有比较成熟有效的经验,就派教师去学习。单科教学有经验的,就派专人去;学校整体教学有经验的,就派团队去。另一方面是“请进来”,学校先后邀请10 多位不同层面的专家进校,一边讲学、介绍经验,一边听课、点评指导。通过大规模的“走出去”和高频度的“请进来”,既化解了教师面对课改的畏惧感,也让教师能在课堂上尽快找到方向。
从“看明白”到“听明白”再到“做明白”是一个学习力不断转化的过程,而要“做明白”,教师需在实践中感悟和摸索。首先,教师个人主动去发现好课,并认真总结。其次,“组团打磨”,学校内部成立“课改俱乐部”,鼓励志同道合的教师聚在一起研究,鹿鸣讲坛、多师课堂、分层辅导、专题串讲、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探究等创新课堂,形式百花齐放,内容精彩纷呈。“组团打磨”既催生出教师研究教学的浓厚热情,也催生出一些富有个性特点且比较成熟的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法,比如语文组的大语文专题阅读教学法、数学组的任务驱动问题链递进式教学法、历史组的大单元整合教学法、物理组的作业二次批改指导法等,都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在“做实”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通过孵化专业教师队伍、落实课堂教学实践,让改革生根。一是师徒互动。学校确定了师徒结对研习互动模式,即导师与青年教师课前研课、导师指导青年教师赛课、师徒互相听课、课后即时评课等一系列培养制度,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二是内外拉动。学校秉承着“只要教师想攀登,我们就想方设法给他们搭梯子”的理念,为教师研修学习提供教改经费。创造外出学习机会,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三是荣誉鼓动。每个阶段专题课改结束后,学校都要召开教育教学成果发布会,开展“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十佳青年教师”“十佳教学能手”“十佳师德标兵”“十佳共产党员”评比活动。四是拢心活动。学校组织教师研究如何设计和开展学生活动,通过活动产生情感共鸣,形成集体认同,比如高一年级开展“扬帆启航”活动,师生共同探讨一名优秀的“罗高人”应具备哪些特质,形成共识后一起成长;高二年级开展“超越自我”活动,通过学生讲教师的故事,教师讲学生的故事,互相欣赏、互相激励;高三年级开展“青春圆梦”活动,通过教师寄语、家长勉励、学生誓言,使师生同心、家校同行,携手备战高考。
学生发展是衡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呵护好学生的自主性,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扩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选择机会是呵护其自主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毕业生,更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学校非常重视多元课程的构建,关注学生发展的选择性,以张扬学生优势的课程生态来涵养学生的素养。
结合时代发展和学情,学校为学生量身定制了“1+3+1”课程,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前一个“1”是指文化课,即国家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3”是指艺术(美术、音乐、传媒)、体育、小语种课程;后一个“1”是指国际理解教育课程。“1+3+1”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创新热情和体会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更重要的是让课程更加贴近学生,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成长需求、发展需求作出有针对性的引导,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其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同感。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既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开设了校本必修“五个一”课程,即写一手好字、精通一项体育技能、学会一门乐器、每月看一本好书、隔周看一部经典电影;还开设了30 多种选修社团课程,如羽毛球社、篮球社、瑜伽社、跆拳道社、摄影社、舞蹈社、舞狮社、演讲社、口语社、配音社、理化生实验社、铅彩笔社、吉他社、茶道社等,这些社团课程的实施,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青春活力。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成立了学生发展中心,负责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发展中心围绕“一个理念”,即成就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做好“两个结合”,即自身特点与个人兴趣相结合、家国情怀与个人理想相结合;扎实“三个途径”,即生涯课堂、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实施“四类课程”,即学科课程、班会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和研学课程。
生涯课程的实施从硬件和软件两手抓:一是建立配套设施完全的生涯体验场馆,区域分明、功能齐全,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强;二是引进先进、科学的软件来帮助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自我、学科、专业、职业等各方面提高认识;三是通过专业班主任队伍、生涯教师团队以及系统的班会生涯课程,对学生生涯启蒙、自我探索、职业探索、学业规划、生涯规划、教育探索等进行系统的、阶段性的教育,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评估自己、规划自己,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四是定期举行生涯探索活动,不断丰富学生对自己和环境的认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质量课堂教学是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关键抓手。学校秉持“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打造高质量课堂”的理念,结合罗湖区“数字化思乐课堂”区域研究和校情学情的特点,深入开展了以技术赋能为核心特质的课堂教学改革。
从2019 年始,学校引进了数字技术辅助工具,包括希沃教学平台、智学网系统和必由学系统等,用智能技术改变课堂。智慧工具最大的优点就是及时反馈和精准教学。教师课堂的即时检测,只需要1分钟就可以通过系统完成阅卷和数据统计,可随时掌握学生知识的情况。学生会的知识不讲,不会的知识精讲。此外,系统还能给每一名学生自动生成个性化错题本,为教师分层分类实施个性化辅导提供依据,使教学的针对性大幅提升。
“教—学—评一致性”要求课堂教学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启学悟、教学相长等原则。学校创新课堂教学管理,依据管理机制推进集体教研和智慧课堂的持续探索,借助教学平台师生数据,深化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探索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学校打造智慧课堂,依托新型技术、新型媒体和智能终端等信息化工具,为师生提供了更为开放的教育空间。通过对教育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学校实现了全程记录、追踪学习全程、综合运用学习分析、数理统计、图像处理、数据追踪等技术,在证据化的环境下,运用数据支持课堂教学。
学校利用信息数据的强大功能,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校情、学情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从“三段六步”到“五步三查”再到“三步两查”的“3+E”模式升级迭代。“三步”即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提升;“两查”即查自主学习单完成情况、查课堂检测反馈情况;“E”是指依托数据技术平台和“智慧云”进行学习成果测评。“3+E”教学模式,重构了学习环境,优化了资源供给,变革了教学模式,重塑了评价方式,创新了服务模式,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策划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课堂上的探究者、体验者和创造者,课堂变得生机盎然、妙趣横生。学校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实现了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创新。教师搜集、整理多维度数字资源,开展学习小组差异化、学生个体个性化教学与辅导,实施增值性、个性化和多元化评价。这些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提升了教学效能,使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均取得可喜成绩。
在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之路上,学校遭遇的最大挑战就是办学质量如何与办学条件改善同步提升。得益于学校教育管理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学校发展质量取得了显著提升。为了走得更远更好,目前学校亟须研究以下课题:一是如何针对老中青教师梯队设计入口与出口,发挥各年龄段教师的优势与特长,提出成长目标与任务要求,记录教师的成长变化,持续激发教师的内驱动力,形成一系列成果;二是数字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落实学习方式变革与学科特点融合,不断优化每一个学科可操作的教学模型。总之,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依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