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放
[摘要] 高中生劳动道德素养是道德和劳动的一种综合素养。教师通过搭建多元化劳动实践平台,促进学生从家校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收获真实体验,在“学习—实践—反思—调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对劳动的简单执行、升华到对劳动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学生劳动道德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关键词] 劳动道德素养;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新探
2020年,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强全阶段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通过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等多样化形式,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等劳动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高中生劳动道德素养是道德和劳动领域的一种复合素养,教师以劳动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学习—实践—反思—调整”的过程中促进高中生劳动素养螺旋上升。教师还可以通过搭建多元化劳动实践平台,帮助学生收获真实体验,逐渐形成科学的劳动观念,从而珍惜劳动成果,并从对劳动的简单执行升华到对劳动的传承与创新。这不仅对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更对个人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深远影响。因此,在高中阶段开展指向劳动道德素养养成的劳动教育实践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一、高中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中生的劳动认识现状:许多高中生已经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劳动重视程度不够,以学习成绩为唯一目标,忽略劳动素养的提升。笔者在班级开展关于“你将来更倾向的职业类型”的调查,只有3.6%的学生选择体力劳动。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具有“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劳动观念。
高中生的劳动态度现状:随着劳动教育的实施,很多高中生具备勤奋投入、积极进取、诚实守信等良好的劳动态度,但部分高中生存在对待劳动敷衍了事、浪费食物、逃避责任等问题。
高中生的劳动道德素养现状:部分高中生有较强的奉献精神,能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和公益活动,对社会和他人充满爱心,能够体现出较高的劳动道德素养。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无法与他人合作,缺少奉献精神。
综上所述,高中生劳动观念出现多维度、多样化的差异表现,究其原因,既有学业压力的原因,也有劳动实践活动形式局限的影响。因此,要树立高中生正确的劳动观念,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让高中生开展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实践。
二、指向高中生劳动道德素养培育的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一)学校层面:创设多元劳动活动,营造劳动文化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但大多数高中生对大国工匠及其事迹知之甚少。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在《荣辱》中便提出了“可以为工匠”的观点。古代工匠精神以道德为核心内容,表现为“强力而行”的敬业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
学校以“走近工匠精神”为主线设计系列活动,通过创设劳动实践的多元化情境和丰富的志愿者实践平台,来强化学生的爱岗敬业意识;通过完善劳动评价激励机制,倡导劳动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从而扭转部分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偏差,强化劳动认同感,最终形成理性的劳动价值观。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开展研读活动:在阅读古籍中学习古人工匠精神
以《考工记》为例,学校基于PBL理论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主题阅读,以“设計规范”“制造工艺”“生产管理”“营建制度”等为主题进行分组探讨,最终学生通过TED演讲、微论坛、社团成果展示、展板设计制作等形式进行分享交流,通过项目化活动引导学生从经典古籍中汲取优秀劳动观念。
2.开展专访活动:在走近工匠中感悟“平凡中的
非凡”
(1)专访活动一:国宝级工匠的匠心筑梦
央视推出的节目《大国工匠》叙述了焊接长征火箭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匠心筑梦的故事,使学生直接感受和了解工匠们的敬业精神和劳动价值观。教师通过分析“国宝级技工”的成长历程,引导学生理解“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坚守”和“职业技能上的孜孜以求”的重要意义。
(2)专访活动二:身边工匠的平凡与非凡
以“寻找身边的工匠”为主题,学校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接触劳动者,开展劳动教育项目化活动。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合作,选择一位身边的劳动者(如学校保洁员、食堂厨师、图书馆管理员等)进行采访,可从日常工作内容、工作态度,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乐趣等方面倾听他们的讲述。本活动可持续推进,鼓励学生定期关心采访对象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学生通过挖掘身边平凡劳动者的非凡之处,强化了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敬意,并逐步提升劳动道德素养。
3.开展研学活动:在本地资源中感受劳动独特的历史价值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可以结合《上海市传统工艺振兴项目》,依托上海本土资源开展研学活动,如浦东绒绣、徐航草编、石库门建筑营造技艺等,以实物和实景佐证劳动所创造的历史性价值,学生通过研学提升劳动素养,深化劳动观念,明晰劳动所具有的独特的跨时代价值与意义。
4.开展劳育活动:在育德平台中收获满满的劳动成就感
除了学农、学工等常规性劳动实践,学校还可以进一步创设校园劳动岗位。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承担图书馆管理、广播站运营、社团组织等劳动实践,收获劳动成就感,践行志愿者精神。
我校作为“上海博物馆·宅兹中国展览”的校园站点,尝试组织高二学生承担校园文物的讲解工作。学生们接受青铜器专业知识的培训后,仍不断深挖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目的是能写出深入浅出的讲解稿。学生们在接受演讲礼仪培训后,每天努力练习,完善自己的演讲仪态;串联各展位,找到一条最佳导览线路。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践行着“爱岗敬业”“责任担当”“乐于奉献”的信念。
(二)家庭层面:携手劳动共育,发展学生道德素养
1.建立家庭劳动教育的培训机制
组织家长参加有关家庭教育的培训课程,引导家长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家长有意识地参与和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从家庭层面落实劳动行为,培养学生劳动道德素养。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观学生的在校劳动教育活动,并向家长展示劳动教育成果,旨在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分享学生劳动教育的进展和成果。
2.创设家庭劳动的项目化劳动实践
笔者班里有一批喜欢烹饪的学生,通过协商,大家分工合作,拍摄了16集“带你眼见为食”的烹饪视频。视频在班级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后,引起了同学、家长和老师们的关注,他们纷纷点赞并转发。
家庭是劳动实践的重要场域,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符合高中生年龄特点的劳动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如维修家具、装修房间、布置书桌等活动,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劳动道德素养。与此同时,学生在家庭劳动中更密切地与家人接触交流,能够唤起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更能理解父母的艰辛。
3.拓展社会劳动的多元渠道
在寒暑假期间,学校开展“家长岗位参观体验”活动,即学生可以到家长所在单位进行实习,了解劳动者的真实生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职业体验,而且也可以帮助他们提早开展职业规划。学校还鼓励高中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在社区服务中提升劳动道德素养。
(三)班级层面:建立聚焦高中生劳动道德素养的劳动评价机制
1.兼顾劳动结果性与过程性评价,体现综合性
评价要遵循发展性理念,充分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关注学生当前的变化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对学生在活动中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作出综合评价。评价个体变化,不仅要看到学生现有的劳动道德水平,而且要看到学生的潜在发展。
2.丰富劳动实践内容与方式的综合评价,突出全
面性
劳动评价制度由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第三方专业评价等多方面共同组成。教师需要分配好权重比例,处理好心理效应对评价的负面影响,处理好评价结果;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身的劳动道德水平,提升劳动道德
素养。
3.制定劳动行为与考量匹配的具象指标,增强证据性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在“品德发展水平”这项关键指标后面只列出了指标考查要点,如“行为习惯”的考查要点是学生在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爱护环境等方面的认知和表现情况。在这样的要求下,制定劳动评价制度时需要更具体、可操作、可量化。例如,热爱劳动可以从活动項目、活动流程及活动效果等方面进行具体评价内容的划分,学生也可参照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在评价上还可以设定数量、范围上的要求,使学生能有的放矢、有据可考。
三、指向高中生劳动道德素养培育的劳动教育实践成效
学校通过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通过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注重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通过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因地制宜地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在协同育人的合力下,学校不仅在实践中落实了高中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更潜移默化地完成了高中生劳动认知的提升和劳动态度的转变。
(一)高中生劳动认识的提升
高中生通过劳动实践更深刻地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了解到劳动与职业、学习、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劳动实践中,高中生亲身体验到付出与收获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明确职业生涯规划。
(二)高中生劳动态度转变
高中生通过劳动实践中的成功和失败体验,能更深刻地了解劳动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正向影响。
(三)高中生劳动德性养成
高中生在劳动实践中表现出爱岗敬业、责任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学生通过劳动守则的引导和劳动实践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高度的劳动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真实有效地落实对高中生劳动道德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熊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机制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24).
[2]李新田,朱祥胜,吴廷发等.中学生家务劳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情况调查[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2).
张 放 上海市中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