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邹双,王云飞,李科熙,唐开中,陈旭超
(中建二局核电建设分公司,广州 518000)
某工程位于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简坑岭, 拟规划建设一座垃圾发电厂,总面积约为40.6 万m2,红线内建设用地面积约为30.7 万m2,临时用地面积约9.9 万m2,场地总填方量为2 539 000 m3,总挖方量(压实后土方)2 546 820 m3,净方量+7 820 m3,填方高度约为50 m,厂区土石方基本平衡,场地回填土主要采用强夯法,局部保护区内采用碾压回填。
1)分层厚度≤6 m,夯击能3 000 kN·m,收锤标准≥10击,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5 cm。
2)分层厚度6~8 m,夯击能4 000 kN·m,收锤标准≥13击,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10 cm。
强夯法采用两遍点夯,两遍满夯,点夯间距8 m×8 m 或7 m×7 m(呈梅花形),点夯夯击能为2 500~4 000 kN·m,满夯夯击能为1 500 kN·m。 强夯处理后建筑场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140 kPa(炉渣利用区强夯区承载力特征值>150 kPa),地基压缩模量Es≥8.0 MPa。
夯锤:为24 t 平底锤,锤径2.5 m。
3)回填料:回填土不得采用含有机物超5%的土质,根据现场土石方类别采用混合填料回填。 桩基区回填风化块石最大径小于150 mm,加筋土回填区小于100 mm,其余强夯区域回填料粒径小于250 mm。
因本工程地理位置位于两山之间, 强夯区域位于边坡汇水区,各个回填区高程并不一致,雨水对各区域回填边坡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刷,且回填面持续积水,土壤含水率增大,雨后回填易形成“弹簧土”。
1)因场地高程不同,各区域不可避免地形成一定坡度,因坡度区域边缘无有效束缚,故加固质量弱于其余区域[1]。
2)为场地施工需要,强夯区设置有临时施工便道,便道区域护坡同样属于加固边缘地带,地基加固质量难以控制。
提升井区域,因其为现浇混凝土结构,随回填进度一同施工,强夯施工过程中夯击将对其产生震动影响。
施工前,人员应进行必要的质量技术交底,还需对强夯机械、夯点布置、回填料进行检查。 前置工作完成验收通过后,开始强夯工作(见表1、图1)。
图1 强夯区设置质量指标展示牌
表1 强夯区回填质量指标一览表
因本工程施工周期经历整个深圳地区的雨季, 强夯区位于两山体之间,夯坑积水、夯区存水的问题较为严重。 积水造成土壤含水率较高, 水分未散发干净、 未达到最佳含水率(18%)且回填料为黏性土时,进行强夯极易造成土壤黏结,形成“弹簧土”。
1)控制强夯高程面。 压路机碾压后,强夯平面始终保持向场地填埋库区方向1%~2%的排水坡度,同时,在不同区域的回填交界面设置1 000 mm×1 500 mm 的临时截水沟, 汇集后统一沉淀抽排(见图2)。
图2 回填面截水沟
2)强夯施工前,会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对场地排水设计进行勘察,除施工完场地内盲沟外,说服建设单位在回填面以下沿着原场地排水路线设置1 条直径为500 mm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用以排出汇集填埋库区的积水。
3)强夯施工前,抽排夯坑积水,同时应保证已经暴晒2 d,检查地面情况,应保证无积水,地面干燥。
受施工环境因素的制约及施工部署安排,如施工道路、场内土方开挖进度等, 场地无法统一回填至相同标高同步强夯回填,不可避免地应分区域进行回填施工,但各个区域回填进度不一,由此形成一个个回填边坡,因边坡部分的土均为强夯平面的土,采用装载机进行推土,全部为虚土,但夯锤又无法加固边坡,边坡区域只能在下一个区域回填时同步填高填平,此部分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强夯加固效果不好, 回填质量难以保证。
1)及时沟通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对强夯回填区每层回填时, 设置2~5 m 的超填工作面, 当层强夯完成后再反挖成坡,同时,由测量人员再对回填边坡进行标记,并对强夯人员进行交底,加强对边坡区域强夯(见图3、图4)。
图3 第1 遍点夯加固范围及超填工作区
图4 第2 遍点夯加固范围及反挖坡示意
2)改变夯击加固顺序,后续强夯施工。 先加固高程小区域,由此对于边坡以上区域在坡脚处增加束缚力,增加“勒脚”效应。
3)少击多遍,逐渐加强。对回填边坡区域先采用2 500 kN·m较小能量加固,增加该区域土体本身强度,然后逐渐加强夯击能量至6 000 kN·m,加固该区域。
1)在提升井建筑场地边缘10 m 外挖掘防振沟;
2)在甲方、监理、设计同意的情况下,不改变夯击能的同时,改变夯锤直径,减小夯击振动。
本工程地基工程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了重型动力触探检测、瑞利波检测,对加工面进行了压板试验,检测结果均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 强夯法在施工中需注意对施工质量的控制,施工前应展开试夯,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和控制;完成夯击后应需检测地基质量是否满足要求。 选择能力突出、信誉优良的检测单位与检测方案,全程跟踪、信息化施工,确保夯击质量满足要求,最终为建筑工程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