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我国省级“双碳”政策评价研究*

2024-03-08 02:47金璐瑶曾静静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24年1期
关键词:双碳聚类协同

金璐瑶 曾静静

(1.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 730000;2.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北京 100190)

在全球变暖的时代挑战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一直以来高度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2020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了中国“双碳”目标: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为“30·60”目标)[1]。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3](分别简称为《意见》与《方案》),构建了我国“双碳”领域“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随后中央政府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政策,致力于明确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的目标任务,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目前“双碳”政策已经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国内学者就我国“双碳”政策开展了广泛研究。在研究视角上,以宏观视角和中观视角为主,部分学者立足全局,从宏观层面关注“双碳”政策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4-6];部分学者从中观视角出发,聚焦于特定领域、产业或地区的“双碳”目标实现路径[7-10]。在研究方法上,涉及定性与定量方法的应用,定性分析需要研究者结合学科背景、个人经验与现实实践,开展对“双碳”政策的解读、分析与探讨[4,7,11,12];而定量方法涉及对相关数据、模型、技术的灵活运用,常用的定量方法有计量分析[13,14]、内容分析[15,16]、文本挖掘[17,18]、计量模型[19-22]等方法。在研究内容上,相关学者对“双碳”政策的概念内涵[4,5,23]、发展形势[6,24,25]、方案解读[13,26]、演变趋势[27-29]、理论框架[5,25,30]、政策体系[5,27,30]、方案评价[15,18]、政策效益[20,21,31]、国际经验[10,11,32]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其中,从研究视角来看,现有文献广泛关注“双碳”政策的顶层设计、整体规划、重点领域抑或特定地区的发展现状,但缺乏对我国省域层面“双碳”政策发展差异的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定量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但仍需结合对数据结果的定性分析。就研究内容而言,现有研究成果百花齐放,但在方案评价、政策效益等方面,与研究视角一致,大多是对中央政策或特定领域、特定地区“双碳”政策的内容评价,而缺乏对省域层面“双碳”政策的比较研究。

因而,本文主要着眼于省域层面“双碳”政策的发展现状,尝试基于文本挖掘法构建分析框架,开展我国省级“双碳”政策文本的评价研究。

1 省级“双碳”政策三维分析框架的构建

省级公共政策是省级政府依法对辖区内的公共事务或公共利益做出的规范性安排,是国家公共政策的子系统,与国家政策相比具有层次性、灵活性、非常规性、特殊性等特点,对于省级政策的评价应当重视其在公共政策立体网络中的位置与特点。本文将省级政策置于全国双碳“1+N”政策体系中,从纵向的政策响应度、横向的政策齐备度、个体的政策协同度三个维度开展省级政策文本评价。在政策文本量化处理部分,主要采用文本挖掘法中的LDA主题建模方法。

1.1 X维度(纵向):政策响应度

1.1.1 概念

在公共政策体系中,纵向维度上的效力层次性是省级政策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公共政策类型的划分有内容构成与形式构成两大角度,形式构成主要包含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其中,纵向结构以决策者的层级为划分标准,我国公共政策在纵向结构上可以分为中央政策、地方政策以及基层政策[33],省级政策属于地方政策的概念范畴,因而在开展省级政策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其层级属性:1)各层级间存在阶梯式的等级关系,省级政策的制定要服从中央政策的统一部署与具体要求;2)上位类政策对下位类政策有指导作用,省级政策能够以中央政策为参考,掌握“双碳”目标的主要实施路径与重点领域任务等,而后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出台符合地方发展特色的政策文件。

在“双碳”领域,自中央政府发布《意见》《方案》以来,各省纷纷响应中央号召,相继出台地方“双碳”政策文件。本文在纵向维度上,主要考察省级“双碳”政策对中央“双碳”政策的响应情况,即政策响应度。

1.1.2 计算公式

政策响应度的测量引入了公共政策领域的“政策扩散”理论。政策扩散是指某一政府的政策选择受到了其他政府政策选择的影响[34],具体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层级扩散、自下而上的吸纳辐射扩散、同一层级的区域或部门间扩散、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间政策跟进扩散等多种扩散模式[35],省级政策对中央政策的响应即为“自上而下”的层级扩散模式。

政策扩散的现有研究成果中已有部分学者尝试测量不同政策间的扩散水平[36-38]。而本文应用文本挖掘法获得省级政策与中央政策的主题聚类,通过分析两者的主题匹配情况来体现地方政策的响应水平,主要参考裴雷等[38]提出的“政策主题范围承继比率”指标计算其响应度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PR为政策响应度,N为中央政策的主题数目,n为省级政策主题与中央政策主题相匹配的主题数量。

1.2 Y维度 (横向):政策齐备度

1.2.1 概念

在服从中央政策统一部署的基础上,地方政策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从而在横向维度上表现出不同地区政策的差异化,在文本内容上主要可以具体为政策的选择与组合。宏观政策问题的解决需要决策者制定一系列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而在形态、功能、手段等方面具有差异性的政策措施,在公共政策领域,这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政策链”[39],政策链中不同政策形态、功能、手段等方面的差异能够形成形式多样的政策组合,全面系统的政策“组合拳”能够有效促进政策措施的落实落细。

目前,各个省份出台的“双碳”政策数量不一、内容有别、各有侧重,本文在横向维度上主要从不同角度考察各省“双碳”政策组合的齐备度,展现其现有政策的发展进程与组合策略。

1.2.2 计算方法

在测量政策齐备度时,引入了PMC模型方法。PMC模型是Estrada[40]提出的经典方法,该方法存在一个核心假说“世界上万事万物均是运动且联系的”,因而要求在设计变量时尽可能全面地考虑所有变量,不忽视任何相关变量,并且不对变量的数量与权重设限。这一思想正符合该维度的考察目标:着重于从各个角度评价政策组合的齐备程度,而非不同政策数量的多少抑或不同视角的重要性。

PMC模型的基本步骤有4步:变量选择与参数识别、建立多投入产出表、计算PMC指数、绘制PMC曲面图。本文主要采用前3步,以PMC指数作为政策集的齐备度值。

1)变量选择与参数识别。在广泛参考PMC模型的相关研究后,结合“双碳”政策的内容特点,提出了省级“双碳”政策PMC模型的变量列表,如表1所示。其中,X2政策时效的子变量参考了“双碳”政策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十四五、十五五、碳达峰以及碳中和;X3政策效力的子变量主要参考了北大法宝的效力位阶,部分政策未被收录于北大法宝则参考其同类政策的效力等级;X8政策重点的子变量将根据主题建模结果进行细分,暂设其数量为t;X9政策工具的子变量参考了Rothwell等[50]提出的经典分类,供给型是指通过投入资源来推动政策目标的实现,需求型是指通过拉动需求以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环境型是指通过营造良好环境来间接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

表1 省级“双碳”政策PMC模型的变量列表Tab.1 Variable List of the Provincial “Dual Carbon” Policy PMC Model

PMC模型对各个子变量采用二进制的赋值法则,故而该列表中各变量的评价标准为:若政策集中存在包含某项二级变量的政策文件,则该变量赋值为1;反之,则赋值为0。

2)多投入产出表。多投入产出表的构建体现了政策集的赋值结果,构建方式如表2所示。

表2 多投入产出表的构建Tab.2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Input-output Table

3) PMC指数计算。PMC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i为各一级变量,Xij为各二级变量。完成计算后可依据表3划分省级政策的齐备度等级。

表3 政策齐备度评分等级Tab.3 Policy Readiness Rating Levels

1.3 Z维度 (个体):政策协同度

1.3.1 概念

作为国家公共政策的子系统,地方政策体系其自身同样是一个个有机整体,是其内部不同政策单元之间以及各个政策单元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及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52],是地方政策活动诸要素的有机统一。

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需要实现三大系统功能:自我维持、综合治理以及功能最大化[52],各项功能的实现与其内部政策的协同水平紧密相关:1)若各项政策间存在矛盾或冲突,则无法维持该体系的稳定运行;2)统筹安排、合理有序的政策规划能够实现对各项子目标、子任务的全面覆盖与综合治理;3)高效协同、系统集成的政策措施能够强化政策体系的整体效益,实现政策体系的功能最大化,甚至达到“1 + 1>2”的理想状态。因而,在个体维度上,主要从系统视角出发,考察各个省级“双碳”政策集内部的协同度水平。

1.3.2 计算公式

公共管理学等领域对“政策协同”开展了广泛研究,囊括了政策协同的概念内涵、协同机制、影响效果、量化测度等内容。在量化测度方面,相关学者应用等级量表[53]、模糊数学[54]、计量模型[55-58]、主题共现[59]、社会网络[43]等方法,开展了多样化研究。

本文面向省级政策文本集,结合主题模型方法,提出一种新的用于测量政策主题协同度的计算方法:应用主题挖掘法获得政策集的主题聚类;统计主题强度与文档-主题概率分布,主题强度能够体现各主题在政策集中的比重,文档-主题概率分布能够体现各主题在各项政策中的分布概率,用于表现主题协同情况;同时,各项政策的效力级别与发文主体联合情况对政策协同效应也有较大影响[55],效力级别越高则政策力度越大,联合发文机构数越多则主体协同度越强,因而构建如下计算公式:

PC为省级“双碳”政策集的主题协同度,政策集的n项政策中共有m个主题,PTi(主题词频/总词频)为第i个主题的主题强度,PDij(主题|文档)为第j项政策中第i个主题的分布概率,PEj是第j项政策的效力等级,POj是第j项政策的发文机构数量,求其乘积和,获得各省“双碳”政策集的主题协同度值。其中,PTi主题强度与PDij概率分布通过LDA算法获得,而PEj政策效力能够联系Y维度政策齐备度中的“X3政策效力”来确定政策效力的等级划分与赋值方法,如表4所示。

表4 省级“双碳”政策的效力等级与赋值Tab.4 Effectiveness Levels and Assignments of Provincial “Dual Carbon” Policies

1.4 省级“双碳”政策文本的三维分析框架

综上所述,本文从政策体系中纵向、横向、个体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省级“双碳”政策文本的三维分析框架“政策响应度-政策齐备度-政策协同度”,如图1所示。

图1 省级“双碳”政策文本的三维分析框架Fig.1 A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for Provincial “Dual Carbon” Policy Text

该框架各个维度的指标计算与政策文本的量化处理密切相关,在文本量化处理步骤,主要应用文本挖掘法中的LDA主题模型,需要获得省级政策的主题聚类、主题强度、文档-主题分布以及中央政策的主题聚类结果,其总体数据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省级“双碳”政策三维分析框架的数据处理流程Fig.2 Data Processing Process of the Provincial“Dual Carbon”Policy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2 政策文本的获取与主题建模

2.1 文本获取

本文的主要数据源是北大法宝、万方法律数据库以及各政府官网,同时以零碳录、双碳战略研究与决策支撑平台等数据库为辅以便查漏补缺。主要检索条件如下:1)主题:本文主要考察响应中央“30·60”目标的“双碳”专项政策,因此只选择标题中明确包含“双碳”“碳达峰”或“碳中和”的政策文件。2)时间:2020年9月20日—2022年12月20日。3)层级与地区:中央政策与34个省级行政区的省级政策。4)其他:剔除不可获得的政策文件以及活动通知、项目申报通知、征求意见稿、修订计划等;计入暂行、试行政策;若某项政策存在多版本,只计入最新一版。

经过筛选整理,中央“双碳”政策共计17份文本,省级“双碳”政策共计24个地区、79份文本,部分文件参见附录。

表A.1 中央与省级“双碳”政策目录示例Tab.A.1 Example of Central and Provincial“Dual Carbon”Policy Catalogues

2.2 政策文本量化处理

本文应用Python软件完成政策文本的预处理与主题建模。

2.2.1 文本预处理

文本预处理主要包含分词和去停用词两个步骤:1)分词,调用jieba库进行文本分词,在其默认词典的基础上,通过对“双碳”政策专业术语的总结梳理,构建自定义词典以提升分词效果;2)停用词,导入经典的哈工大停用词表和四川大学机器智能实验室停用词表,同时结合“双碳”政策的文本特点,添加自定义停用词表以进一步减少数据噪声。

2.2.2 LDA主题建模

在主题建模部分,选用了LDA主题模型。基本思路如下:首先,提取高频词构建数据词典,实现文本内容向量化;其次,采用困惑度指标计算模型困惑度,最低困惑度对应的X值就是最优主题数;而后,输出最优主题数下的主题聚类结果及每个主题的TOP20关键词,并调用pyLDAvis实现结果可视化以观察聚类合理性,LDA模型的主要参数如图3所示,其中“n_components”等部分参数需要根据主题数、文本数等变量进行调整;最后,统计各个政策集的主题聚类、主题强度以及文档-主题概率分布数据,其中,各主题聚类需要根据主题词凝练其中心主题,若主题词可归纳为多个主题,则根据其相关性判断,记为相关性更高的一类。

图3 LDA模型参数Fig.3 LDA Model Parameters

以北京市“双碳”政策集为例,展示其主题聚类与主题强度(表5)以及文档-主题概率分布(表6)。

表5 北京市“双碳”政策集的主题聚类与主题强度Tab.5 Theme Clustering and Theme Intensity of Beijing’s“Dual Carbon”Policy Set

表6 北京市“双碳”政策集的文档-主题概率分布Tab.6 Document-Topic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Beijing’s “Dual Carbon” Policy Set

3 我国省级“双碳”政策的评价研究

3.1 基本情况

3.1.1 地区分布

当前我国地方“双碳”政策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22年12月20日,仅有24个省级行政区出台了“双碳”专项政策且数量普遍较少,其中,上海、江西、天津、江苏等地发布的政策数量相对较多。总体地区分布如图4所示。

图4 省级“双碳”政策的地区分布Fig.4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Provincial“Dual Carbon”Policies

3.1.2 “双碳”主题

统计主题建模结果可知,中央与省级“双碳”政策集中共有14个“双碳”主题,如表7所示,囊括了节能减排相关的重点领域与重点任务;其中,中央“双碳”政策的主题聚类结果包含了T1~T12,产业、计量、技术、园区以及财政金融这五项主题的占比较高;省级“双碳”政策的主题聚类统计结果除中央政策所包含的12项主题外,还出现了T13协同合作、T14生态保护这两项新主题,并且受文本数影响,各省主题聚类数普遍较少。

表7 “双碳”政策重要主题Tab.7 Important Themes of the“Dual Carbon”Policies

3.2 政策响应度

统计各省政策的主题聚类情况,并结合式1,计算其对中央政策的响应度值,统计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省级“双碳”政策集的主题聚类结果及其对中央政策的响应度Tab.8 Theme Clustering Results and Responsiveness to Central Policies of the Provincial“Dual Carbon”Policy Sets

1)我国省级“双碳”政策集的政策响应度值总体偏低。当前,天津、上海、江苏、江西四地政策集的响应度并列第一,但数值上也仅为0.33。我国“双碳”政策的总体发展历程较短,在检索限期内,许多省份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出台了各自的“实施意见”与“实施方案”,但政策数量总体较少且尚未实现各领域各行业的细化方案,因而主题挖掘所获得的主题聚类数量有限。

2)能源体系、绿色产业、财政金融、双碳技术等主题受到的关注度较高,体现了各省政府对“双碳”目标关键实施路径的认识,主要包括排放源、技术需求、社会发展等重要路径;同时,人才培养、绿色建材、协同合作等主题的受关注度较低,表明当前各省“双碳”政策的配套措施仍需加强;整体上,在有限的发展历程内,省级“双碳”政策集的政策响应度体现了对主要矛盾的识别与把握。

3)部分地方政府能够紧扣当地发展基础与地区特色,制定符合地方具体情况的“双碳”政策,例如上海市的《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体现了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定位的准确把握、川渝两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方案》体现了对成渝经济圈这一发展定位的充分考量。

3.3 政策齐备度

根据1.2小节政策齐备度中所提出的省级“双碳”政策PMC模型的变量列表与赋值方法(其中X8政策重点的子变量基于主题建模结果细分为14项),构建多投入产出表,计算各省“双碳”政策集的PMC指数,计算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省级“双碳”政策集的PMC指数Tab.9 PMC Index of Provincial “Dual Carbon” Policy Sets

1)我国各省“双碳”政策集的政策齐备度普遍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尽管当前各省出台的“双碳”政策数量有限,但大多数省份都对标中央《意见》与《方案》,出台了各自的总领性政策,是对“双碳”目标的总体规划与通盘部署,覆盖内容较为全面,从而有效提升了政策集的齐备度水平。

2)各省“双碳”政策集的齐备度差距较小,政策组合的分布形态较为接近,政策短板主要集中于政策重点、政策效力、发布机构、政策时效等变量。①政策重点:政策重点的缺失与响应度一致,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双碳”政策发展时间短、文本数少;②政策效力:当前各省“双碳”政策以地方工作文件为主,兼有少数地方规范性文件与地方性法规,尚不存在地方规章;③发布机构:由省委与省政府印发的“实施意见”与“实施方案”拉高了这一变量的平均得分,而另外三类主体——尤其是省人大——的平均参与率普遍偏低;④政策时效:大部分省份已围绕中央“30·60”目标提出了本地区“双碳”工作的中长期目标,但针对年度计划或“十四五”规划的短期政策数量较少;⑤其余变量的良好得分体现出各省政府对相关政策措施的灵活组合,包含对有关领域的广泛覆盖、不同视角的全方位布局、多元客体的统筹规划、多样化政策工具的娴熟应用等。

3)天津与江苏两地“双碳”政策集的齐备度相对表现最好,除政策重点外无显著短板;北京、吉林、黑龙江等多个地区为中等水平,均存在2~3个短板;而河北、陕西以及海南三地的政策集皆有四项指标得分偏低,应当尽快出台更多“双碳”文件,完善政策组合。

3.4 政策协同度

统计相关数据,基于式3计算各省政策的主题协同度,并分别计算其文本平均协同度(政策协同度/文本数)与主题平均协同度(政策协同度/主题数)。在计算过程中,剔除只有一项主题聚类的政策集(河北、海南、陕西)。计算结果如表10所示。

表10 各省“双碳”政策协同度Tab.10 Synergistic Degree of Provincial“Dual Carbon”Policy Sets

应用SPSS进一步考察各变量与政策协同度的相关性,首先对各变量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降低数据量纲影响,而后开展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1所示。

表11 政策协同度与部分变量的相关性分析Tab.11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Policy Synergy and Some Variables

1)政策协同度能够体现各省“双碳”政策集的整体协同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文本数、主题数、发文机构数以及政策效力皆与之具有正相关关系且其相关性依次降低。当前,江西、安徽、江苏、湖南、上海等地的政策协同度相对较高,与其文本数、主题数密切相关;同时,安徽省“双碳”政策的平均发文机构数较多,政策主体协同度较强,江苏省出台了省级地方性法规与规范性文件,政策平均效力较高。

2)文本平均协同度能够体现各省政策集的政策协同强度,反映其中政策主题的分布特点。当前,青海、贵州、福建、内蒙古等地的文本平均协同度较高,政策主题在各项政策中的分布较为均匀,表明地方“双碳”政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兼容性、连贯性;河南、重庆、上海等地的文本平均协同度较低,政策主题总体分散、局部集中,表明地方政府可能发布了特定领域的细化方案但暂且缺乏相关领域的配套措施,例如河南省的政策集就是由两项细化政策(《河南省碳达峰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与《河南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所组成,缺乏综合性政策或其他领域配套政策的呼应或联动。

3)主题平均协同度能够体现各省政策集的主题协同强度,侧面展现地方政府的注意力配置情况。当前,安徽、内蒙、青海等地的主题平均协同度较高,表明地方政府对部分主题的重点关注,通过多项政策推进特定主题下“双碳”目标的实现;河南、重庆、浙江等地的主题协同度较低,表明地方政策集中的各项政策关注点较为单一。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对响应度、齐备度、协同度三个维度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进而绘制其雷达图以展现各省“双碳”政策的得分差异(图5)。综合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图5 省级“双碳”政策的雷达图Fig.5 Radar Chart of Provincial “Dual Carbon”Policy Sets

1)发展概况。受发展历程影响,我国省级“双碳”政策体系普遍处于起步阶段,各省正在积极推进“双碳”目标的工作安排,“双碳”专项政策数量总体较少,截至2022年12月20日,有24个省级行政区出台了“双碳”专项文件;其中,大多数地区制定了“实施意见”“实施方案”之类的总领性文件,但尚未完善各领域的细化方案;天津、上海、江苏、江西等地的“双碳”政策三维得分较高,相对来说发展较快。

2)政策响应。受文本数影响,基于主题聚类方法所得到的各省“双碳”政策的响应度总体偏低;但在短暂的发展时间内,大部分地方政府能够把握主要矛盾,识别“双碳”目标下排放、技术、财政等重要发展路径,但同时对人才、合作等相关配套措施则略显忽视;部分省份能够因地制宜,探索本地区的特色发展路径;天津、上海、江苏、江西等地的政策响应度相对较高。

3)政策组合。综合性政策大大提升了各省“双碳”政策集的齐备度水平,各省政策组合上的短板主要集中于政策重点、政策效力、发布机构、政策时效等方面:在政策重点方面,缺乏不同领域“双碳”工作的细化方案;在政策效力方面,现有政策文件的法律效力总体偏低;在发布机构方面,省人大与各政府部门的参与度较低;在政策时效方面,针对年度目标或“十四五”规划的短期政策数量较少;其中,天津市与江苏省“双碳”政策集的齐备度表现最好。

4)政策协同。政策协同度与文本数、主题数、发文机构数以及政策效力等变量具有正相关性且其相关性水平依次降低,江西、安徽、江苏、湖南、上海等地“双碳”政策的协同度较高;文本平均协同度能够体现各地政策主题的分布情况,青海、贵州、福建、内蒙古等地的文本平均协同较高,政策连贯性较好;主题平均协同度能够体现政府注意力的配置情况,安徽、内蒙、青海等地的主题平均协同度较高,表现出对部分主题的重点关注。

4.2 建议

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对我国省级“双碳”政策体系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推进省级“双碳”政策的发展进程,重点关注陕西、云南、海南、河北等地“双碳”工作的部署安排,在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与特殊性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各地“双碳”目标的协调发展,共同助力我国“30·60”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2)总体规划与分类施策相统一,响应中央号召,建立健全地方“双碳”目标的“1+N”政策体系,兼顾引领性政策与分领域细化措施的制定与完善;重点突破与多元布局相统一,把握“双碳”目标下排放源、社会发展、技术需求等方面的重点抓手,兼顾人才、园区、基础设施等支撑性、配套性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找准地区定位,挖掘地方优势,探索符合地方实情、具有地方特色的“双碳”发展路径。

3)加快出台专项政策,持续完善政策组合,努力提高政策齐备度,尤其应当重视现有政策中政策重点、政策效力、发布机构、政策时效等政策短板,建立健全地方“双碳”目标的多层次推进框架。

4)加强政策协同意识,推动部门间的交流合作,保障主题间的连贯统一,强化政策间的协同联动,统筹政府注意力的合理配置,促进“双碳”政策体系的平稳运行、协同治理以及功能最大化。

4.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该框架的研究局限主要有三点:1)数据处理,文本预处理部分缺乏专业的“双碳”政策词典,自定义的分词词表与停用词表有待进一步完善;2)LDA主题建模方法,受数据量影响,部分政策集的主题聚类结果较为模糊,在判断中心主题时受主观性影响较大,同时代码编写部分也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主题模型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实现模型参数、代码结构等方面的优化改进;3)指标计算,本文主要从政策响应度、政策齐备度、政策协同度三方面开展省级“双碳”政策文本的评价研究,目前主要是基于文本量化方法来实现各维度的指标计算,今后应当进一步尝试应用其他理论与方法来探索各维度下评价指标的拓展与计算方法的改进,提升评价结果的全面性与科学性,以响应度计算为例,“政策主题范围承继比率”只能体现地方主题对中央主题的匹配数量,未来可以考虑引进主题相似度等指标进一步揭示各主题的匹配程度。

作者贡献说明

金璐瑶:设计框架,收集、整理资料,撰写与修改论文;

曾静静:指导与修改论文。

猜你喜欢
双碳聚类协同
“双碳”背景下钢铁工艺流程先进性研究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