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priori算法和改进剪枝算法研究针灸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选穴配伍规律*

2024-03-08 03:09张丹峰郑丽娟殷亚婷周运峰
中医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配穴曲池经脉

张丹峰,郑丽娟,殷亚婷,周运峰

(1.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3; 2.河南推拿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71023; 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理变化较为复杂[1]。根据病因、症状和病理,临床将颈椎病分为7种类型[2],其中神经根型是最常见的类型。目前,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以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为主,其中非手术疗法以药物和物理治疗最为常用[3-4]。常规牵引与颈围制动等物理治疗方法运用较为广泛,但这些方法不能延缓患者退行性病变的趋势,且疾病复发率较高,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研究[5]证实,针灸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笔者基于可视化Apriori算法和改进剪枝算法挖掘国内期刊关于针灸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研究该疗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高频腧穴选用规律及相关腧穴配伍特点,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检索2012年2月—2022年2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刊登的针灸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检索关键词为“神经根型颈椎病”“针灸推拿”,建立Excel文献数据库。

1.2 文献纳入标准

①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以对照试验或治疗有效穴位的总结为主;②针灸结合推拿是主要治疗方法,可辅助其他相关疗法;③详细记录了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选用的具体穴位。

1.3 文献排除标准

①动物实验类文献;②机制探讨类文献;③综述性文献;④文中无指定穴位名称的文献;⑤临床病例样本量少于10例的文献。

1.4 数据录入

建立腧穴数据库,按照《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6]中腧穴的相应名称,将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中的腧穴依次录入腧穴数据库中。

1.5 数据分析

采用Vlookup函数和数据转置对腧穴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PRO频数分析得出高频腧穴,采用Apriori算法和改进剪枝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最后按照支持度、置信度和提升度进行深入分析[7-8]。

2 结 果

共检索出文献414篇,根据文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文献133篇。

2.1 单个穴位使用频次

95个腧穴在133篇文献中被提及,总共出现频次1 383次,平均每个穴位出现频次15次,其中最高频次123次,最低频次1次。频次≥14次的腧穴共20个,排名前十的依次为风池穴、天宗穴、合谷穴、肩井穴、曲池穴、后溪穴、手三里穴、颈夹脊穴、外关穴、风府穴。见图1、表1。

表1 频次≥14次的高频腧穴

图1 频次≥14次的腧穴分布柱状图

2.2 腧穴归经

按照《经络腧穴学》的腧穴归经对频次≥14次的腧穴进行分析得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出现频次最高,共267次;其次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共265次;再次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共208次。见表2。腧穴归经主要以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督脉、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为主,见图2。

表2 频次≥14次的腧穴归经

图2 频次≥14次的腧穴归经雷达图

2.3 高频腧穴关联分析

采用Apriori算法和改进剪枝算法对频次≥14次的20个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小支持度为20%,最小置信度为80%,关联规则为后项→前项[9]。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置信度排名前四的腧穴配伍组合分别为肩井、风府、后溪、外关→风池、天宗,肩井、风府、外关、曲池→风池、天宗,手三里、天宗、肩井、后溪→风池、曲池,肩井、后溪、天宗、风府→风池、外关。见表3。

表3 高频腧穴关联分析

3 讨 论

3.1 高频腧穴使用规律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发病部位在颈部筋骨及相关肌肉,与手足太阳经、少阳经、督脉关系密切。调理风池、肩井、外关可以疏通少阳经气[10-11],调理天宗、后溪可以疏通太阳经气,调理曲池、手三里可以疏通阳明经气,调理风府可以疏通督脉经气,调理颈夹脊可以疏通局部筋骨。以上腧穴协同作用,具有通经止痹的功效。风池在胆经与阳维脉交会之处,阳维脉擅长治疗与表证相关的病证,而胆经能够治疗肝风内动引起的疾病,因此,风池穴可以治疗外风和内风引起的病证,具有平肝息风、解表疏风、清利头目等作用。天宗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与颈项部、肩胛骨关系密切,主要治疗颈肩部及相关肩胛部的疾病[12]。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常用腧穴,因阳明经络气血流转充沛,而合谷具有调节气血平衡、缓解疼痛的作用,故其可用于治疗上肢疼痛[13-14]。

3.2 腧穴归经运用规律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原因可归结为颈部肌肉、筋骨受到邪气侵袭,导致气血流通受阻;或因劳作不当、遭受外伤损及经脉,影响气血通畅;或因年龄增长,肝肾功能衰退,精血不足,导致筋骨失于滋养。这些原因均会引起颈部脉络血流受阻。临床根据疼痛所属部位分经脉论治,后项部疼痛归为太阳经,颈项部侧面后方归为少阳经,颈项侧部归为足阳明经,后项正中归为督脉。

3.3 腧穴组合运用规律

3.3.1 注重同名经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是指将手、足相同名称经脉的腧穴进行配伍的方法。如外关穴配伍肩井穴,一个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一个归为足少阳胆经,因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与手、足少阳经相关,手、足少阳经腧穴配伍可以促进颈部经络气血通畅[15-17],体现“同气相求”的原理。

3.3.2 注重本经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是指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将相关脏腑、经脉的腧穴组合协同使用。如表2中足少阳经的肩井穴、风池穴,手太阳经的天宗穴、后溪穴,手阳明经的手三里穴、曲池穴[18-19]。

3.3.3 注重远近配穴法

远近配穴法是根据腧穴病变部位将其与经脉循行远端腧穴相配合。如表2所示,选用颈部附近的肩井、天宗、风池、风府等穴位,体现了腧穴的临近治疗作用,既能够治疗这些穴位所在部位及其临近部位的相关病证,又可以起到调理颈部经脉、疏筋通痹的功效。选择后溪、手三里、曲池等穴位体现了腧穴的远部治疗作用,即治疗经脉循行经过的远端部位的相关病证[20-22]。手太阳经的循行通路与肩胛部有着密切联系,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特定穴中的腧穴,手三里、曲池则归为手阳明大肠经,这些腧穴能够治疗经脉循行远端所联系的颈肩部相关病证。远部配穴与近端配穴方法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23-25]。

4 小 结

本次研究表明,针灸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选穴具有根据经脉辨证论治选择腧穴,注重腧穴配伍原则,注重本经配穴、远近部位配穴和同名经配穴的规律特点。运用Apriori算法和改进剪枝算法可以有效挖掘针灸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

猜你喜欢
配穴曲池经脉
曲池穴主治病症的古代文献研究*
《针灸大成》歌赋之对穴配伍规律研究❋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小穴位 大健康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杨金斗松筋点动配穴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经验
“对位配穴”的临床应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