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倩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指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 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绝大部分, 该肿瘤细胞呈现出梭形或上皮样, 为CD117 和CD34 表达阳性的肿瘤。据统计, 胃肠道间质瘤全球每年发病率在10/100 万~20/100 万, 多发于中老年人群,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发病部位多见于胃和小肠, 其中结直肠和食道也见发病, 但发病率较低,临床常见的症状为肿块、腹痛、消化道出血和胃肠道梗阻等[1-3]。胃肠道间质瘤因起病隐秘、发病迅速、预后较差等特点, 导致该病的临床诊疗颇为棘手。目前,临床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主要为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CT 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等, 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化疗等[4-6]。但不同的胃肠道间质瘤侵袭程度不一, 需要根据患者的肿瘤侵袭程度进行特异性选择治疗方案, 如肿瘤的部位、大小、组织学类型、突变类型及标记物表达水平等[7]。因此,胃肠道间质瘤的精确判断和检查是治疗该病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观察并分析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征、CT 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特点, 旨在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缩短治疗周期, 提高临床治疗安全性。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6 月~2022 年6 月被本院收治的75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37 例, 女性患者38 例;年龄45~71 岁, 平均年龄(56.38±4.88)岁;体质量45~82 kg, 平均体质量(62.37±7.82)kg;肿瘤位置:胃42 例、小肠15 例、直肠或大肠8 例, 其他10 例;肿瘤大小:12 例患者肿瘤大小>10 cm, 36 例患者肿瘤大小在5~10 cm, 21 例患者肿瘤大小在2~4 cm, 6 例患者肿瘤大小<2 cm;病灶转移:64 例患者未转移, 11 例患者出现转移。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并伴有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少部分患者还出现腹部痛疼感和直肠道肿块等体征。纳入标准:①意识清晰, 无精神疾病史或智力障碍;②符合2013 年版《中国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治疗共识》[8]中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标准。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或具有智力障碍的患者;②不愿配合本研究调查的患者;③术前已经接受过靶向治疗或放射治疗的患者。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对研究内容均知情, 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记录所有数据, 75 例患者均已实施CT 检查并经过手术病理证实, 以患者的病理数据为研究基础, 同时记录并分析患者的病理学影像资料、临床特征及CT 检查结果差异。通过CT 检查的方式记录并分析患者肿瘤位置、大小及形态。
CT 检查:检查开始前患者需要禁食10 h 以上, 扫描前10 min 患者可口服温开水500~1000 ml, 扫描时患者需采取仰卧位, 设置CT 扫描仪检查参数, 设置层厚为0.6 mm, 矩阵256×256, 重间层间距为0.6 mm, 管电流为200 mA, 管电压为120 kV, 然后进行CT 检查。
免疫组化染色:采用福尔马林溶液(10%)固定标本, 然后进行石蜡包埋切片, 切片厚度为4 μm, 包埋切片完成后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 并于光镜下观察和记录结果。免疫组化采用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 抗体选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组化S-100、PGP915、CD117 和CD34, 所有一抗均为即用型, 设定阳性对照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棕黄色为肿瘤细胞, 若阳性细胞超过比例的10%则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评测分析75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表达情况, 并调查免疫组化标志物的相关病理特点。原发胃肠道间质瘤切除术后危险度分级见表1。
表1 原发胃肠道间质瘤切除术后危险度分级
2.1 临床特征 75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 年龄>50 岁的患者占68.00%(51/75);存在腹部痛疼或肿胀不适的患者占42.67%(32/75);发生黑便、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的患者占34.67%(26/75);发生腹部肿块的患者占22.67%(17/75)。发生腹部压痛感的患者占33.33%(25/75);能够检测到腹部肿块的患者占36.00%(27/75);经肠道检查发现肿块的患者占10.67%(8/75);无明显临床症状或阳性体征反应的患者占20.00%(15/75)。经实验室检查后证实:白蛋白或总蛋白下降的患者占20.00%(15/75)、便常规潜血形成的患者占38.67%(29/75)、血红蛋白降低的患者占41.33%(31/75)。
2.2 病理数据 75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 极低危险度占比10.67%(8/75), 低危险度占比22.67%(17/75),中等危险度占比24.00%(18/75), 高危险度占比42.67%(32/75)。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形态组织学特征为梭形或上皮样。
2.3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75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CD117 阳性表达率高达94.67%, CD34 阳性表达率高达72.00%, 部分患者NSE、SMA、S-100、PGP915 呈阳性表达。见表2。
表2 75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NSE、SMA、S-100、PGP915、CD117 和CD34 阳性表达情况分析[n(%)]
2.4 CT 检查特征 75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 59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CT 检查结果为膨胀生长, 呈现为椭圆状或球形的肿块, 其中28 例患者CT 形态呈分叶状。34 例患者CT 平扫肿块密度相对均匀的占29 例, 51 例患者的病灶影像学显示有出血、囊变和不同程度坏死等病变, 28 例患者显示肿块病灶边界清晰, 32 例患者显示肿块边界模糊且与周边的相关脏器粘连。75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均未发现病灶钙化。增强CT 扫描结果显示, 不均匀强化病例为50 例, 中度强化的病例为17 例, 轻度强化的病例为8 例。
胃肠道间质瘤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且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 导致早期诊断常出现漏诊及错诊现象, 中晚期胃肠道间质瘤多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黑便及贫血等症状为主, 具体的症状表现与患者肿瘤大小、位置及生长方式有关[9-11]。因该病的发生部位特殊, 采用常规的镜检方式和形态学检查难以确定肿瘤位置及类型, 临床上常将胃肠道间质瘤中的CD117 和CD34 阳性表达率常作为诊断标准。因此, 现阶段临床上常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T 检查等方式进行诊断, 主要检测指标包含CD34、CD117 等免疫表达水平, CD34 是一种常用于检测胃肠道间质瘤免疫标志物的Ⅰ型跨膜糖蛋白, 该蛋白具有高度糖基化特点。CD117 则是一种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蛋白产物,也常用于检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发展程度[12-14]。
研究表明, CD117 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阳性率达90%以上, CD34 的阳性率在65%以上[15]。杨一春等[16]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瘤患者CD117 和CD34阳性率, 结果发现, CD117 阳性率在98%以上, 而CD34 阳性率在59%以上。本研究结果显示, CD117阳性率高达94.67%, CD34 阳性率达72.00%。与文献研究报道的结果相符, 结果提示, 可通过检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体内CD117 和CD34 阳性率作为该病的诊断标准。同时, 本研究还分析了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学特点, 结果发现,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肿瘤细胞多呈现交叉性束状, 以栅栏状排列, 而低危险度肿瘤细胞的形态较为模糊, 核分裂特征罕见, 较少出现坏死、囊性病变、出血等情况。而中等危险度肿瘤细胞较为丰富, 存在较大范围的出血、囊性病变等情况, 无肿瘤性坏死出现。高危险度肿瘤细胞则相对密集, 并出现异常形态特征, 具有坏死、囊性病变和出血等症状, 黏膜和血管均发生浸润。通过CT 检查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肿瘤形态、大小、轮廓和生长方式, 结果发现,CT 检查能够清晰的检查出肿瘤的各项指标, 且胃肠道间质瘤的恶性程度会随着时间进展而发生、发展, 进而肿瘤体积会有较明显的增加, 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也会随着发生、发展而产生变化。
研究表明,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肿瘤呈腔外生长, 且边界较模糊可作为肿瘤恶性风险等级的最佳标准[17]。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数据发现, 59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CT 检查结果为膨胀生长, 呈现为椭圆状或球形的肿块, 其中28 例患者CT形态呈分叶状。34 例患者CT 平扫肿块密度相对均匀的占29 例, 51 例患者的病灶影像学显示有出血、囊变和不同程度坏死等病变, 28 例患者显示肿块病灶边界清晰, 32 例患者显示肿块边界模糊且与周边的相关脏器粘连。75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均未发现病灶钙化。增强CT 扫描结果显示, 不均匀强化病例为50 例, 中度强化的病例为17 例, 轻度强化的病例为8 例。结果提示, 肿瘤的危险程度和边界清晰度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 胃肠道间质瘤在>50 岁人群中高发,且伴随囊性病变、坏死及出血等临床表现。CT 检查能够准确的检查出肿瘤的形态、大小、是否发生浸润或浸润程度等影像特征, 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