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思政的校本实践探索

2024-03-08 05:32黄涛
师道·教研 2024年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育人

黄涛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用好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开展课程思政是指深入开发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借助日常教学活动,强化学科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小学的思政教育对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课程思政存在目标逐渐功利化、思政教师专业性待提升、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脱节等问题,笔者开展小学课程思政的校本实践研究,将各门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明确育人目标:实现立德树人任务

课程思政统筹各门课程实现协同育人,目标指向于立德树人,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价值取向。因此,学校必须以课程为抓手,培育小学生的价值观,使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种子,在丰富多样的课程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落实课程育人主体责任

课程思政是在课程教学落实思政教育,发挥不同学科对学生的道德引领和品格塑造的正面价值,体现了小学课程的综合育人。我们要努力坚持思政育人的理念,将“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努力编织出一张张“课程之网”“道德之网”“法律之网”,使各门课程与思政教育形成合力,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例如,我校重视思政课程建设,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课程核心,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育人着力点,开设了“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结合珠海本土资源开发了知青故事、红色文化(党史教育、本土英雄、红色研学)、航天科普等地方课程,并加入了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包括心理健康课程、安全防护课程、习惯养成课程、法律常识课程、主题节日课程等,邀请本土知名专家进校授课,着力培养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认同、高尚的道德修养、深厚的法治观念、自主的健全人格、强烈的责任意识,逐步成长为新时代好少年。

(二)发挥教师榜样引领作用

小学生的向师性非常强,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的走向。教师要发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仁爱之心、奉献之心绷紧立德树人这根弦,以身作则、榜样示范,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在小学教学中的深入发展。我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教师党支部引领课程思政建设,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大研修培训力度,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打造党员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共同体;开展“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我的师爱故事”等主题活动,加强师德宣传教育。

二、教学方式变革:遵循儿童成长规律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首先要面临的就是课堂上学生“抬头率低”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有些老师将道德与法治课与机械的灌输、简单的说教、空洞的解读画上了等号。因此,要大力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的变革,基于小学生的成长需要和道德困惑,通过真实场景的创设与应用,与生活世界联结,凸显课堂的生活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乐于接受、主动内化、勇于践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一)创建生活情境,促进深度学习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欠缺生本意识,依旧将课堂作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味灌输知识给学生。这种“填鸭式”教学,直接导致了教学和生活、知识和应用的严重撕裂,使学生逐渐失去兴趣和耐心。因此,学校应加速思政教学方式改革,聚焦学生发展,结合学科素养,创设生活情境,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实现育人育才“润物细无声”。我校道德与法治科组紧扣新课程标准进行一体化设计,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和单元目标进行备课,构建课堂大情境,把握故事小切口,运用项目式教学、议题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式,把价值观之“盐”融入知识传授之“汤”,用理论之器、思想之炬打磨构建了一堂堂有意境、有活力的生活化课堂,实现学生的自我唤醒、自我确证、自我建构。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2课《学会沟通交流》的教学中,可以设置“撕纸游戏”“调查统计”“案例续写”“情景模拟”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沟通交流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例分析中学会沟通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思考,避免了单纯的说教。

(二)善用时政热点,紧跟时代步伐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其实是学习者的“大忌”。思政教师必须关注时事新闻,领悟时代发展要求,学习党员的先进事迹,将国家政策和党的声音有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同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课前5分钟时政演讲,并在教材中寻找资源开发的点位,拓展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分析时政要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为学生的成长注入政治认同的养分和因子。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笔者时常和学生探讨“如何在战‘疫中成长”,给他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中國战“疫”故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笔者以“学习百年党史,弘扬伟大精神”为主题,了解共产党的的革命传统和光辉历程,引领学生从伟大的建党精神中汲取信仰的磅礴伟力,补足精神之钙。

三、推进文化自觉:构建协同课程生态

在学生的道德培养过程中,必须牢牢守好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阵地作用,并充分开发每门学科的思政元素,发挥学科育人的职责,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提供价值辨析的鲜活土壤,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协同课程生态。

(一)奏响道法学科主题曲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小学阶段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包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对于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我校“党史教育”校本课程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中心,将《语文》学科中的革命文化教育、《音乐》学科中的红色童谣传唱、《体育》学科中的队列纪律训练、《美术》学科中的英雄主题绘画等进行优化整合,并将学校的节日主题教育、红色教育活动、本土革命研学等作为课程建设落实的重要途径,最终形成以校训为核心、以国家课程资源为基础、以红色育人活动为中心、以红色基地建设为辅助、以红色校本课程开发为特色的革命教育课程。

(二)奏响其他学科交响曲

课程思政意味着所有学科都必须肩负起铸魂育人的任务,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育人体系。各学科教师以课堂为主阵地,深耕育人方式的变革,在保留学科属性的基础上,使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附着在知识之上,推进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协同育人。例如,我校语文科组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课《梅花魂》中的“梅花之魂”为线索,以“榜样的力量”为学习任务群的核心任务,紧紧扣住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三个分列式任务,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延伸,为学生搭建多元的拓展平台。

(三)奏响活动课程协奏曲

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校应整合校外的思政教育资源并搭建“大平台”,从学生的生活中捕捉教育资源,形成多姿多彩的活动课程,帮助学生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完善人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我校挖掘并充分发挥校内外丰富的教育资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校内学习+校外实践”一体化的推进方式,将抽象的思政知识转化成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占据课程思政的育人高地。在校内学习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开发了“道德养成”“榜样力量”“节日文化”“爱心公益”等校本德育活动,让专题性、系统性的理论学习,塑造学生的心灵。在校内外联合宣讲阶段,学校成立“百人红色宣讲团”,以主题微党课、微队课的形式,带领全体队员学习百年党史和队史,坚定理想信念。在校外体验阶段,学校倡导全体学生利用寒暑假,走进杨匏安陈列馆、林伟民纪念馆、容闳书院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打卡红色地标”“红领巾小导游”等活动,丰富了全要素育人课程新形态。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校本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 ZXDY038)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徐国坚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