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婉萍
一、厌学的定义
厌学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了一系列与厌学有关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逃学(truancy)”“学校缺勤(school absenteeism)”“学校拒绝(school refusal)”“拒绝上学的行为(school refusalbehavior,SRB)”“学校出勤问题(school attendanceproblem,SAP)”等。而经过文献的查阅,笔者觉得厌学应该是对学习的一种消极态度,从而产生逃避学习的一些行为表现。
二、厌学的表现
1.学习懒散,存在厌烦心理
拖延作业这种现象在小学生中是很常见的。在课堂上出现分心的现象,经常心不在焉,面对老师提问回答也慢慢吞吞的,这些基本都是学习懒散的表现。
2.应付学习,存在被动心理
通过平时上课、听课、评课发现,虽然学生的作业能准时提交,他们看起来好像也非常积极认真听课,但实际上,都是在应付学习,根本不是真正的喜欢学习,有背书、读书、做作业都是迫于压力,不是主动的,是被动的,所谓学习都是应付老师、应付家长。
3.不想上学,存在抵触心理
厌学情况中比较严重的一个状态是不想上学。这时候,学生已经是有很强的抵抗心理,不想去学校上学。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一到校门口就哭,不愿意离开家长,拉着家长,不让家长走;中高年级就可能出现装病的现象,用身体不舒服为借口来欺骗家人,从而不用去上学。
三、厌学的辅导方法
小学生的厌学现象在学校是普遍存在的,辅导方法应该从教师、家长两方面入手。
1.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长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多数孩子的不良情绪行为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家庭环境对其的影响是无法取代的。可以认为,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家庭环境又会对其情感、行为、心理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父母若想为孩子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那就需要熟悉自己孩子的能力和学习水平。在制定学习目标时,不能盲目,而是要共同制定适合孩子自身情况的学习目标,期望值不能太高,否则会适得其反。如果期待值太高,孩子无法到达,那么他也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甚至对于父母的高要求表示厌烦,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慢慢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那么在学习上会做出厌学的消极行为。
在家庭中存在着养育子女的比较主义,这表现在父母所说的“其他孩子”。 家长经常关注其他孩子的优点,这是一种对比心理,把自己的子女和别人的子女进行对比,并注意到他们的不同。 表扬和认可其他孩子是比较“好”和“坏”的结果。父母应该忘记“其他孩子”,不要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 要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并尝试找出孩子的独特之处,以增强自己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健康成长。
2.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坚持不懈地探索知识的海洋而不感到厌烦。笑容也是一种友善的表达,是一种沟通的基石,也是一种良好的心态。老师要经常改正自己的过失,对同学要保持微笑,让学生觉得老师在和他们说话,他们可以互相交流。特别是对于那些容易被同伴排斥的学生,一旦他们收到班主任的微笑,他们会认为这是他们最珍贵的礼物。微笑提供了一种安全感和一个温暖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勤于鼓励,驱动前进。老师要不断地激励学生。表扬就是一种赏识,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要求我们老师不僅要学会表扬学生,还要努力创造使学生获得表扬的机会。如果老师们能善于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那么学生的厌学心理也不会那么强烈,随之而来的就是他对这课的喜欢,接着就是学习的喜欢。
满足需要层次,做好情感补偿。情绪是一种有效的润滑和治疗厌学的药物。学生们喜欢老师,就会把这种情绪带到学习上,好像他们不好好学,会对不起老师。而对于那些渴望学习的人,老师更是要表现出自己的爱心,他们要努力营造一个温馨的班级,让他们在学习中充满了激情,这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可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