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探究教学:助力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

2024-03-08 03:52陈尔琪
师道·教研 2024年2期
关键词:道德爸爸情感

陈尔琪

关注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是新时代背景下解决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现实路径。学校教育承载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提炼适切的、更具有生命成长价值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需求的主题意义,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以及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笔者以黑布林英语分级读物Dad for Sale绘本在三年级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基于主题研究发展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主题探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建构性。教师用显性的话题Dad导入sell dad的主题,然后在教学过程紧扣这三个子主题“Who wants to sell dad?”“Why to sell dad?”“Does he sell dad?”展开阅读和思考,引导学生从激活主题、解读主题、聚焦主题三个层面,逐步建构和生成主题意义,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一、激活主题,联系生活

教师在正式进入读故事前,先让学生围绕故事主题Dad展开思考、讨论,一方面激发学生读故事的兴趣,为后续故事学习铺垫,另一方面将学生拉进故事中,为后续迁移做准备。

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呈现几张非常有代表性的爸爸图片,引出“dads”。通过问题How is your dad?借助教师提供的简单词句:tall,short,fat,thin,strong,likes running,playing等,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爸爸。这个时候,学生对爸爸的表达仅限于外貌特征和一般兴趣爱好。这也是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一个人的评价关注其显现的特征,对一个人的喜好也是暂时且不断变化的。通过学生对自己父亲的回顾(较表象化),激活主题,为进入故事阅读做好了铺垫。

[教学片段1]

正式上课,教师展示几张爸爸的图片并提问:

T:Before open the new story book,I would like to show you some pictures. Can you guess,what is the topic of our new story?

Ss:Dads.

T:Yes. Dads. How is your dad?

S1:My dad is tall and strong.

S2:He is a little fat.

S3:He likes running and and playing basketball.

學生基于已有词汇谈论自己的爸爸,课堂轻松自由。学生在分享过程中,不断强化爸爸的印象,在倾听别人分享时,有了初步的对比判断。

二、解读主题,体验情感

将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把自己的情感代入,结合故事内容去体验、感受人物的感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解读文本的过程。小学英语绘本的故事简洁,主角个性鲜明,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绘本故事,理解人物的情感特点和绘本的语言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代入角色,更好地感悟人物性格特点,领悟故事内涵。在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中使用细读和泛读的阅读策略,能帮助学生从收集表层信息向探究深层信息转化,加深对核心主题意义的理解。解读主题是对故事的第一层阅读。第一次阅读主要以大问题统领,引导学生泛读故事的前部分,了解主人公出售爸爸的基本原因,从文本的字面意思初步理解故事;第二次阅读时,教师通过图片环游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出售爸爸”背后的具体原因,并带着学生解读故事的后半段:主人公回忆起爸爸的好。教师本着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原则梳理故事内容,聚焦主题意义,让学生感受人物情绪,体验人物情感。

[教学片段2]

教师呈现封面,引导孩子们关注标题和图片。

T:Look at the cover. What can you see?

S1:There is a girl and her family.

S2:Its rainy. She is unhappy.

Ss:The title is Dad for Sale.

学生解读完封面信息,会产生疑问——谁要卖掉爸爸?教师先带着孩子初步猜测,大部分的孩子第一反应就是故事里的爸爸不好。

T:Who wants to sell dad? Why? Can you make a guess?

S1:The girl want to sell dad. Maybe dad is bad.

教师带着孩子们的猜测,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阅读故事的前半部分。

T:Who wants to sell dad?

Ss:The boy.

T:But why?

S1:Because he is angry with dad.

S2:Because his dad is not good.

第一次阅读,学生从故事的字面意思理解,回答基本都是这是一个不好的爸爸。这是学生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的方式,教师不评价学生的想法,而是通过对故事的逐步解读,悄然改变这个爸爸在学生心中的印象。

T:The boy wants to sell his dad. Look,he gets some money and goes to the Dad Shop. Look at dad. How is dad?

Ss:He is upset.

T:Why?

S1:Because he thinks his son doesnt love him.

T:Oh,what a poor dad.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爸爸的表情,体会爸爸的情绪,共情爸爸的感受。这个时候,学生开始有点同情这个可怜的爸爸。

T:Does the boy sell his dad at last?

一方面出于同情,一方面又还是理解主人公的心情,在这种复杂情绪的推动下,学生打开故事,自主阅读。

Ss:No!

学生开始急切的想要回复,更像是学生自己松了口气。在这个时候,其实学生的态度从一开始对这个爸爸的不认同彻底发生了转变。有研究表明,唤起儿童的同情心是激发儿童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接著,教师开始带着孩子进入故事中主人公“回忆爸爸的好”的部分。故事里描述的爸爸的好,正是很多爸爸为孩子默默做的简单且平凡的事情,这些事情往往容易被孩子忽视。主人公的回忆正是贴近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感受着故事中爸爸对儿子的付出。这个时候,故事的主题意义已经生成——Dad is an angel.与故事结尾的插图天使爸爸呼应。

三、聚焦主题,促进移情

对故事的第二层阅读是聚焦主题。教师带着学生回顾故事后,落在故事中主人公想要出售爸爸的部分。故事中主人公一开始对爸爸的行为很愤怒,也正是学生在真实生活与父母相处会出现的“道德认识偏差”。因为这个年龄段学生的道德判断正从自我关注到向外移情,即便学生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也不代表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正因为如此,正确和有效的教育才能够减少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认识和行为脱节的情况。在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孩子看待“bad dad”行为背后的原因,理解爸爸看似不近人情的行为实则才是正确的道德规范。

[教学片段3]

教师截取了故事中两幅插图,分别是恶魔爸爸和天使爸爸,让学生合作讨论。

T:Is his dad a devil or an angel? Why?

S1:An angel. Because he loves the boy.

S2:He helps the boy.

S3:He is warm.

T:At first,the boy thinks that his dad is a devil. He always says,“No”to the boy. Can you tell me why does dad do that?

教师继续追问,带着学生回顾爸爸不让主人公做的三件事,反思背后的原因。

S1:Its dirty.

Ss:Its not safe.

学生找到问题的关键,因为小主人公要做的事情都不卫生、不安全,这是不好的事情,所以爸爸才会制止。学生不再停留在文本字面上的意思,能移情到爸爸层面的正确的道德判断。那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常常会遇到跟主人公一样的情况,因为大人对我们行为的约束,而产生情绪呢?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促发内省。

T:If your dad does something that makes you angry but it is good for you,what would you do?

这看似是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从道德判断转向道德行为。教师给出一些有效的方式。

T:I think I would calm down. I would listen to him. If I am angry with him,I would say sorry to him. How are my ideas?

Ss:Good.

T:Our dad loves us so much.

移情是儿童采取道德行为的一个手段。教师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履行道德要求的愿望,让他们的行为从外部要求逐步变成内心要求,使他们能够主动地按照道德意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道德爸爸情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