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农村地区能源利用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2024-03-07 08:30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石油工程学院陈宇轩江丽霞苏新毅李雨航
内江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薪柴居民家庭东营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石油工程学院 陈宇轩 江丽霞 苏新毅 李雨航

通过类型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山东省东营市10个村庄的292户农村居民,采取参与性居民评估方法(PRA)中的半标准化访谈式进行能源利用情况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东营农村地区家庭能源消费类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高污染的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占据主要地位,商品能源消费受到区域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情况、传统习惯及政府政策引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能源是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家庭生活、生产的物质基础,其能源消费方式和结构也是反应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1-2]。世界范围内广大农村地区的能源主要来自于薪柴、秸秆以及煤炭等,这些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排放的烟尘、CO2等造成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及温室效应,也会造成CO中毒等安全事故[3]。为应对这些环境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力争二氧化碳等温室性气体排放量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4],因此有必要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助力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1 调查区域概况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冲击平原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充沛,土质肥沃,常住人口约220万人,地势整体上呈西南高东北低,沿黄河走向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沉积地层巨厚,盛产石油、卤水等矿产资源,属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东营北临京津冀经济圈,南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东濒渤海湾,隔海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相望,向西辐射广阔腹地,是京津冀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枢纽及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渤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5]。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统计能源年鉴、山东统计年鉴为基础,以实地调查数据为主要依据,分析研究东营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费利用情况[6]。调查发现,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家庭用能很少被纳入到国家能源战略规划中,居民家庭能源消费主要靠自己因地制宜做出决策[7]。在满足农业生产、生活等需求的情况下,农民在决策时主要考虑有利的因素,因此本研究采用PRA中的半标准化访谈式对山东省东营市农村地区的生活、生产中的能源消费情况进行调查统计。

2021年10月至12月通过类型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东营市农村地区10个村庄的320个居民家庭,对其能源消费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调查的内容包括家庭的经济条件、家用电器、用能结构和费用、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调查问卷为292份,占比为91.25%。

3 结果与分析

3.1 受访农村居民的经济状况

在有效调查的292份问卷中,东营农村地区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255元,最高可达198,100元,最低收入为12,600元,农村居民家庭年收入差距较大;人均耕地面积0.56亩,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主要原因是盐碱地广大,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及蔬菜大棚的快速扩张,属于人均拥有耕地较少的地区;74%的居民家庭收入来源主要靠在当地工厂打工,81%的居民已经脱离土地。东营地区农民整体上受教育水平较低,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初中及以下的受教育程度比例高达72%,主要集中在改开放以前出生的农村居民;基于资源型城市高速发展过程催生的一系列产业链及就业岗位,几乎能完全满足当地居民的就业需要,农民整体上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满意度高达98%,也彻底改变了家庭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表1)。

表1 受访农村居民的基本状况

通过对东营农村居民家庭的经济状况统计调查,有助于进一步分析研究当地农村居民家庭农业生产、生活的能源消费现状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3.2 受访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现状

东营农村地区用能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如表2所示,能源消费结构类型主要由秸秆、薪柴、太阳能、电能、天然气及煤炭等构成。在有效受访的292户居民家庭中,秸秆、薪柴是炊事的主要能源类型,使用比例分别为92%、76%,特别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的家庭更将秸秆和薪柴作为家庭取暖和炊事的主要用能燃料。农村居民家庭电能利用已经完全普及,占比达100%,但其最主要的用途是照明;随着家用终端电器的多样化发展和拥有量的增多,受访家庭中全部都拥有冰箱、电风扇、洗衣机、电动车及电动三轮车,约有77%的家庭拥有电磁炉,约有62%的家庭拥有电暖气,有46%的家庭拥有电动汽车。电能消耗量在家庭能源消费结构中逐年增加,成为家庭能源消费的主要增长点,同时有36%和24%的居民家庭把天然气、煤炭等作为补充能源,分别用于炊事和冬季取暖。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新建楼房住宅及青年家庭用能较多的是天然气、煤炭、太阳能等商品能源,但这些家庭也表现出对秸秆、薪柴等传统能源的青睐,不会因为商品能源使用量及供应量的增加而放弃传统能源的使用[1]。由于秸秆、薪柴等传统能源获取较为便易,省时省力,不需承担经济支出,因此成为农村居民家庭的主要用能类型。

表2 家庭居民能源结构及使用占比

3.3 受访农村居民的用能结构及评价

农村居民的用能结构和评价可以反映当地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居民家庭用能的总体发展趋势和倾向[8-10]。东营农村地区居民对不同能源类型的态度和喜好表明(表3、表4),农村地区所有居民最喜欢使用电能,因为使用方便、稳定、清洁,电能已经成为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商品能源,即使在生活水平最低的居民家庭中电费支出也是一项重要的能用支出。因为天然气使用方便、快捷、清洁、稳定,价格也比较便宜,88%的居民家庭比较青睐天然气,主要用于炊事,未来居民家庭用能占比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居民家庭对煤炭有强强劲需求,主要用于冬季取暖和炊事,因为煤炭热值高、使用方面、稳定,不需要时刻照看和添加燃料;虽然煤炭具有很多优点,但由于近年煤炭价格维持在高位,且不符合国家能源政策,煤炭不会成为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的主要类型。秸秆和薪柴是舒适性、清洁性最差的传统高污染能源,深受低收入家庭青睐。秸秆作为农作物的一部分,不仅易于获得,而且数量丰富、种类多、零成本,具有非常现实的经济性,另外受到多年形成的传统习惯影响,秸秆和薪柴等一直是农村地区的主要用能类型,并且很难在短期内被替代,这也反映了经济因素在用能选择中的主导地位和长久性。

表3 家庭居民对不同类型能源的态度

表4 家庭居民对常用类型能源的性能评价

虽然不同类型的能源之间存在一定的可替代性,但是农村居民选择能源类型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是经济性、稳定性及便捷性,不会考虑环境污染等问题[1],持这样态度的居民高达91%。由此可见,在满足家庭用能需求的前提下,家庭居民主要是根据经济性、便捷性作出有利的决策,而很少考虑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甚至没有意识到能源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农村地区的用能类型基本完全由家庭居民作出决策。由于农村居民缺少一定的科学常识和长远眼光,以及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选择的能源类型往往不利于节能减排的措施和政策[11]。因此,短期内以生物质能为主的农村家庭用能结构不会因新能源的提供与多元化发展而发生重大改变[1]。

3.4 居民能源消费的制约因素

(1)农村区域特征。首先,农村地区人口规模是影响能源消费的关键因素,能源消耗量会随着人口增长而增加。东营近10年常住人口由203.53万增长到220.34万,煤炭消耗量相应增加310万吨,新建光伏至少110兆瓦单晶硅太阳能电站,相当于每年节省5万吨标准煤,天然气增加2.2亿立方米/年。其次,农村家用电器拥有规模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用能结构,电能占比大幅升高。最后,平原地区相比山区使用植物秸秆、天然气、太阳能等的比例较高,而山区使用薪柴、煤炭等的比例较高。

(2)经济因素。农村居民家庭经济条件直接影响用能结构。经济收入越高的家庭在选择能源类型时,对能源的稳定性、舒适性的要求越高,而对能源的经济性要求越低;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要求正好相反[3]。根据调查研究,东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家庭,用能类型的选择顺序一般是秸秆和薪柴、电能、太阳能、天然气和煤炭,由此可见,低收入家庭的用能类型首选仍然是不卫生不舒适但经济的秸秆和薪柴,煤炭和天然气与前述两种能源权重相差较大,家庭用能占比较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6000元和青年家庭开始追求高品质生活,电能和天然气用能占比迅速增长,对经济因素的考虑会有所降低,便捷性、舒适性和清洁性等成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3)政府政策导向。政府能源政策直接影响到能源的价格走向及居民的能源消费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还会影响新能源的和种类技术开发,对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深刻影响[12-13]。目前东营农村地区的能源政策主要以经费拨款、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为主,政府通过燃气村村通工程实现了96%以上的居民能够使用天然气,淘汰了之前的液化石油气。个别经济发达的乡镇通过太阳能补贴政策,使得78%的居民家庭使用了太阳能,节省了其它能源消耗量,不同的政策会导致用能结构的重大差别。

(4)家庭情况。首先,家庭人口规模与秸秆薪柴消耗量正相关,即家庭人口越多,秸秆薪柴的使用比例越高,超过4人的家庭使用秸秆薪柴的比例高达86%,少于两人的家庭使用天然气的比例超过71%。其次,年龄是影响家庭用能结构的重要因素,年龄越大,特别是老年人家庭,使用秸秆、薪柴的比例远远高于年轻家庭,年轻家庭偏向于使用天然气、电能等商品性能源。再次,秸秆、薪柴的使用比例与受教育程度负相关,受过中专以上教育的家庭更青睐于使用清洁能源,更注重能源的环保性、舒适性。

4 讨论

农村居民用能结构主要受到区域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家庭人口规模、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最大,农村居民根据实际情况和就近可利用的能源类型选择不同的能源资源[9]。以东营农村家庭用能结构为研究对象,调查结果显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当前东营农村地区用能结构主要以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为主,以电能、天然气、太阳能为辅助的多种用能组合方式。秸秆、薪柴等主要来源于农民承包的责任农田,可以免费获得,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决定了以秸秆、薪柴等为主的传统生物质能很难在短时期内被替代,但其利用效率较低,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政府应严禁秸秆、薪柴等废弃焚烧,大面积推广秸秆高效利用技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提高,使得部分家庭特别是年轻家庭的能源消费层次显著提高,开始利用高品位的能源,电能占比快速提高后趋于稳定,太阳能、天然气的消耗量也显著提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建设低碳循环发展经济和节约型乡村,应提倡绿色用能,充分发挥东营农村地区的区域资源优势。首先最重要的是政府进行政策引导,补贴新能源,降低农村居民的用能支出,切实让农村居民得到实惠;其次是进行能源技术改进和创新,开发出新的更高效、稳定的技术,特别是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技术,降低能源利用成本;第三可以考虑在农村居民集中的地区,开发地热能在冬季进行集中供暖,可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煤炭消费量。

5 结论

(1)东营农村地区能源利用类型以高污染的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为主,天然气、太阳能等占比大幅提高,能源消费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2)东营能源消费受政府政策导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明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居民收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步摆脱秸秆、薪柴消耗,是促进农村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薪柴居民家庭东营
劳动力女性化对自然保护区农户薪柴利用行为的影响
——来自四川省的证据
省去劳力即省去人生乐趣
不同石漠化等级地区农村薪柴消费的影响因素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宋代能源结构变迁原因探析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山东东营
基于空间行为约束的北京市居民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的比较分析
山东东营黎宁化工有限公司
断—盖时空匹配及其对油气聚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南堡凹陷中浅层东营组为例
在东营看“黄河入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