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治理视域下的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03-07 15:41袁欢
乡村论丛 2024年1期
关键词:乡村乡村振兴思想政治教育

袁欢

摘要:“互联网+”时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社会公共治理逐渐成为新模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新的技术也逐渐嵌入乡村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鮮有学者深入研究。为此,通过选取运用新技术成功开展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Z村为调研对象,展开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技术治理理论,从技术的工具与价值双重维度探究技术融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特点、挑战和困境,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希望对该领域的探索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 思想政治教育 技术治理 乡村振兴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奥地利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BKS167);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2HMY041);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编号:2023CXZZ079)成果。

一、导言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技术以其独有的便捷性与高效性,扎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技术治理蔚然成风,乡村自然成为技术治理这阵“新风”的眷顾地。当下,乡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已经得到很大提升,但精神文明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据笔者考察,如今乡村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未建立起成熟的体系,村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较为冷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意义缺乏了解。在客观上,乡村并未与时俱进给村民提供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主观上,村民也未形成积极能动的学习意识,致使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总体呈现出被动的态势。因此,就客观实践而言,面对当前的新形势亟须采取技术手段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在“互联网+”时代推进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新的开拓与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技术治理理论致力于研究科学管理,即用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来治理社会,它有助于乡村利用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以技术治理为视域,对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兼具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

二、技术治理理论:剖析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

(一)技术治理理论的来源和内涵

技术治理理论(Technical Governance Theory)是伴随着19世纪以来人类两次科技革命的实践产生的。当人们察觉到技术带来的强大效能时,便不只局限于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而是进一步将其拓展到社会公共治理领域,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类,这也是该理论的主旨所在。现实的需要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相关理论也逐渐建构起来。目前学界认为,技术治理理论滥觞于弗朗西斯·培根与圣西门,之后涌现了凡勃伦、纽拉特、费雷德里克·泰勒、加尔布雷思等一系列理论研究的代表性学者。科学管理学派与制度经济学派的专家也对技术治理有过探讨,他们基于各自的研究视角,对该理论进一步发展完善。其中,独具特色的是加尔布雷思在继承凡勃伦思想上提出的技术治理理论。他指出,技术治理是运用科学知识及广泛为人们所接受的、维持思想稳定的“传统智慧”知识所开展的社会治理。可以说,这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了技术治理与思想领域的联系。

国内关于技术治理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获得一定进展,主要集中在理论重构与理论应用两个维度。其一,理论重构维度,诸如刘永谋等学者从哲学角度,基于对该理论的思想历史总结与实践经验归纳,构建“审度的技术治理理论”,提出技术治理是在社会领域中以提升运转效率为目的,充分利用科技成果的治理活动。其二,理论应用维度,诸如沈费伟等学者从乡村实践维度,基于对理论的现实应用与发展,提出技术治理是提升治理绩效,促进社会多元现代化发展的治理模式。

基于已有的理论基础与当下的现实需求,本文着重以技术治理理论在“科学管理”层面的内涵为前提加以拓展研究。技术治理是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核心工具与方法嵌入到人类生产生活、学习实践的全方位,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与促进民主和谐生活为目标,兼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双重作用,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二)技术融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提炼

第一,工具层面的奠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多种软件、网页、程序得以开发应用。在这些网络平台背后,容纳的是大量数据信息,数字以其精准客观、高效便捷的特征,为公共事务的处理带来极高的效度与信度。而将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线下的纸质宣传迁移到线上的平台普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村民可以选取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参与思想教育活动。精准的后台统计使任何信息与数据均吸纳于技术之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辅助。与此同时,公开公示、阳光监督,化被动为主动的特点也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人的生活实践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与质量。技术是政治和文化的工具,其所具备的物质性与工具性能使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更富生机活力。

第二,价值层面的升华。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外显着提升效率的功能,其所内含的人文价值也被发掘。技术的严谨方法、理性原则与科学分析,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提倡的民主平等、文明有序和客观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等理念内在契合。运用技术开展乡村各类活动,更加透明公正,更加规范得体,也更深入人心。村民们通过运用技术,能够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真实的诉求,他们头脑中传统、保守、狭隘的观念逐渐被开放、多元、共享的观念所取代,新颖健康的价值理念被不断塑造。村民们开始真正发自内心地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一系列先进理念,技术带来了潜在的精神性价值功效。

三、技术融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特点

在技术融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既包括工具层面的提升村民教育效率与教育质量,又包括价值层面的强化村民教育认同与塑造村民价值理念的双重优势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一)“蒸蒸日上”提升村民教育效率

浙江省Z村开创性地利用大数据、云存储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起融合微信端(村民使用)、钉钉端(干部使用)、PC端(后台使用)三大端口的“村情通”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使得最新的科学宣传、时政要闻和理论知识能够高效实时地传递给村民,大大提高了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村情通”平台覆盖了关于民族文化、党史国史、先进理论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中,在“首页”界面,专门设有“党员教育”与“宣传学习”两大板块,“党员教育”板块下设“主题教育”“践行初心”“每日金句”等分支栏目,提供最新的政治时事、领导讲话与党建动态等内容;“宣传学习”板块则涉及与村民思想生活密切相关的“宣传动态”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这些内容也一改以往枯燥的文字方式,更多地运用视频、图片等生动形象的载体加以呈现,更容易使村民吸收有效信息,提升教育效率。

(二)“察察为明”提高村民教育质量

现代技术实时记录、公开公示的作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村民的各方面素养均得到提升,乡村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得以提高。卫生清洁、垃圾分类、疫情防控等公共治理问题以及村民文明素质问题均可采取类似手段加以解决。以往的单向推促不仅没有效果,还会使村民对村干部的说教产生厌烦心理。如今,技术可以将村民的不良行为在网上发布、全村公示,这在无形中给那些平常懒散的公民增加了压力,敦促他们认真践行村规民约,真正接受思想教育。任何事物的实现若想保质保量,需要有正向推引与反向回馈双重动力。在大力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后,检验其效果是否达标、质量是否过关,需要借助思想引导下的行为外显。在技术的助推下,监督机制的发展运作有了新方向,而思想政治教育也真正达到了实际效果。技术的工具性再次发挥硬力量,促使村民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了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三)“心心相印”强化村民教育认同

“村情通”平台不仅是乡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便捷工具手段,更值得注意的是,它还发挥着“强化认同”的教育功能。“村情通”将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开展基层民主新型技术治理,从而消解乡村内部矛盾,使村民的主人翁意识逐渐建立,思想观念从原来的“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平日里村民们碍于情面不好当面直接表达的诉求也可及时反映。技术的嵌入为民主协商与决策提供了助力,能够切实地为民办实事。“村情通”下设“村民信箱”“村民论坛”等板塊,村干部会将一些重大议题、决定公示到平台上,村民们则可以积极留言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后台会有工作人员及时答复。以往由于会议规模有限和公开方式不便,村民对村里的大小事情往往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但如今通过技术畅通了协商渠道,真正做到了“众人之事众人议,村里之事村民定”。

(四)“欣欣向荣”塑造村民价值理念

技术的实际作用在村民中塑造了共同富裕、幸福生活的价值理念。生活的富足便捷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使他们坚定了建设乡村的信心与决心,使他们愿意为了美好生活做出贡献。共同的幸福感也进一步提升了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精神教育,让村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是完全可以统一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乡村振兴一定会大步迈进。技术上的各种共建功能,将多元主体集聚在一起,使得思想呈现多元丰富的碰撞格局。技术开发的共治功能无疑使得民主理念、自由理念、平等理念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让村民真正体会到了当家作主的感觉。技术共享的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知识与机遇,也使得村民有了更多提升个人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机会。技术的融入促进了社会矛盾的消解,促进了集体福祉的增进,促进了个人思想的进步,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乡村在“欣欣向荣”的发展进程中,技术巩固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村民中的思想引领地位。

四、技术融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困境

虽然技术具备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事物相反相成,有利则有弊,需要辩证看待。经访谈调查发现,在技术融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技术量化引发数据应用依赖

倡导唯数据主义的巴拉巴西曾认为大数据试验的结果证明人类的绝大多数行为遵循着一定的与自然科学不相上下的可预测的规律。但是,事实绝非如此,一味地相信生硬的程序化的量化指标,而忽视数据的来源与运作是否失真,忽视人作为技术驾驭者的主体能动性是否遏制,只会导致人逐渐异化为技术的奴隶。正如舍恩伯格和库克耶所言:“人类最伟大之处正是运算法和硅片没有揭示也无法揭示的东西,因为数据也无法捕捉到这些。”在技术融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定量的标准去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但是如果片面地认为数据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则会将人的能动性禁锢起来。在调研过程中,Z村的诸多村民都讲述过技术后台分析故障的事件,甚至还因此引发干群矛盾。由此可见,数据分析的结果未必全部准确,在解决事关民生的具体问题时,还得靠人的主动考察加以判断。在某些方面,技术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马克思和韦伯、哈贝马斯等也均对技术提出过批判,他们认为技术工具容易混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甚至将技术或数字视为目的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倡导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而现行出现的数据依赖,无疑会给教育主体戴上了锁链,甚至被技术反噬。

(二)技术扩散引发主体边界模糊

行政力量的过度下沉,也是在技术治理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乡村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一大问题。该问题看似给予了村民更多参与治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下放权力同时,村委会的合法性也在逐渐被侵蚀,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体边界也随之变得难以界定。在对Z村村民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在应用“村情通”实现民主决策、管理与监督后,逐渐出现了村里大小事必须由村民拍板说了算的现象,甚至于村委会只是提出一些意见,也被村民诟病成了“专制”,村民们相信的只有技术,村委会的公信力则逐渐削弱。技术确实赋予了村民更多的民主权力,但当这股权力逐渐膨胀、失去了束缚,而现实中能够起平衡制约的制度环境又没能成熟起来,会导致政府的主导地位被弱化。无论何时,思想政治教育万不可失去了主心骨,党永远起着不可撼动的领导作用,政府永远是各方面建设的坚强引领,人民当家作主要与它们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三)技术渗透引发伦理价值流失

隐私是人们不愿为其他人所知道的,不具有对外部的损害性的一切个人信息。在传统社会,隐私是实现自由的重要基石。但如今,在乡村中出现了以技术手段能够更好地服务村民为由,随意收集村民信息并加以不当利用的现象。据了解,Z村许多注册了“村情通”平台的村民,都接到过推销电话或广告短信。由于后期“村情通”平台融入了许多向其他网络开放的新功能,再加上技术随时随地可供保存、永久留痕与还原修复方便的特点,使村民的一切浏览记录、生活轨迹都能被捕获追踪。但安全管理机制规范约束的缺乏,容易导致村民的隐私数据泄露,使村民对使用技术工具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公共生活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在技术面前,对村民隐私的非法侵害会带来村民的反感情绪,这一情绪如果得不到消除,会使村民对技术的使用失去安全感。除了村民,村委会各个部门的信息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泄露。技术渗透于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的共享也需建立在隐私保护的基础之上。

(四)技术泛滥引发人文价值异化

中国的乡村社会是靠熟人关系维系起来的人情社会,生活氛围十分融洽。但是,自从技术嵌入Z村后,村民们渐渐变得喜欢宅在家里通过线上来聊天,分享各类新闻事件,这虽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沟通,却也使得村庄失去了原有的人文气息。其实,面对面的交流更能拉近村民之间思想的距离,更能营造浓情友善的乡村氛围。长期的人情淡漠,会影响共享理念的实质性进展,个人与个人,与社会,与国家间的疏离感均会加剧,社会的团结与合作也会被瓦解。如此一来,公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便会下滑,村民的人格教育也会落空。一个失去乡土气息的乡村,与城市又有何异,技术的进步不能以人文价值异化为代价。

五、技术融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针对已有的挑战困境,需要从唯物史观与人本理念出发,寻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

(一)人本治理架起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连心桥”

第一,主观与客观并重。虽然技术号称“一切皆可通过数据量化”,包括人的行动,也许人的实际行动的确能够被精准预测,但是人的“思想”却未必。大数据在处理事务之时总是遵循着去探寻“是什么”的运作逻辑,却忽略了“为什么”这一更为关键的要素。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参考经过严密数据分析得出的客观结果,又要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结合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当融入人的合理判断。一切应“以人为本”,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兼顾“效率”与“民本”,坚决摒弃唯数据主义的理念和作风。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的基本要求,只要技术与教育找到适恰点与平衡点,二者是可以相融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村民最短缺、最匮乏的薄弱点,再利用便捷的技术手段加以分析运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搭起技术与教育相融的“连心桥”,才能使村民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第二,内容与形式并举。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内容与形式是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之一,也是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之一。这一原理启示着我们一定要遵循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万不可走轻视内容而只重表面形式的道路。村内的一切事务,需要进行民主决议,但这个决议绝不是仅仅走程序这么简单,更不可抱有侥幸心理和欺骗心理,利用程序正义来谋取个人不当利益。否则,只会使技术治理陷入“内卷化”的困境:政策制定者不断严密指标体系与操作程序来提高技术的形式合理性,却只是增加治理成本,而不能提升实质合理性,也无法对治理绩效做出更多的边际优化。此时,坚持人本治理就显得尤其重要,一切决议需要真正为村民考虑,将决议所带来的事后影响、所牵涉的利益群体全部考虑进去。在此基础上,将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制定出来的政策真正惠及村民。只有在实践中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克服了形式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世界观教育才得以完善。

(二)合作治理开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金钥匙”

其一,多元利益的平衡。在合作治理的原则中,利益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而开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金钥匙”,则是基于多元主体利益平衡基础上的治理。乡村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说,光靠村委会一头参与是远远不够的。一元主导不仅会引发专制问题,在解决现代化的技术问题面前也显得软弱无力。政企产学研以及村民等主体都应参与进来,而在与这些主体合作之时,乡村尤其要注意各方利益的有效平衡,只有互相制衡,才能维持稳定。因此,相应的利益平衡机制需要加快补充完善,在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发展,但若有人违反规则,跨越主体边界,那么也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观教育重点倡导的是集体主义教育,将多元主体汇聚起来,也有助于更好地加强村民的集体意识,更好地促成集体主义的行为习惯,更好地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共同体理念。

其二,互相信任的协商。互相信任、共同协商是合作治理的基本要求。村民的参与和多元主体的共同协商决策是保证治理效果与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其中信任最为基础和关键。乡村的治理主体在参与合作性的公共活动时,首先要做到互相信任,否则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只有在信任的前提下,进行民主协商,各抒己见,找到互相认同的契合点,才能推动乡村建设更好前进。村民之间、村民与乡村之间、村民与国家之间以及各个主体之间,都要建立起互相信任的诚信机制。有了信任,村民之间才能融洽相處,村委会才能获得合法性,村民才能更加坚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基本经验,从而促进乡村思想政治教育蓬勃发展。

(三)依法治理保障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定心丸”

首先,完善法律与法规。无论是隐私问题,还是舆论混杂,都是长期被人所诟病的技术带来的老大难问题,但是这归根结底还是制度的欠缺与法律的漏洞所导致的。许多不法分子之所以能为所欲为,就是钻了法律的空子,而这是与当前提倡的依法治国方略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推行的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相悖的。因此,有关乡村社会技术实践的立法需要加快发展和完善。至于如何制定法律,制定什么样的法律,也许聆听民意还是最好的办法。就如阿克莱特·彭特兰所说,“政府应当建立将公民自身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控制权和处置权交还给公民自己的数据新政”。在法律的总体统率下,村委会也可结合自身情况出台具体规定,规范技术运用。其次,健全体制与机制。由于人们的技术素养各不相同,从而依靠技术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会存在差异,难免会产生“信息鸿沟”。这就需要不让这个鸿沟越拉越大,而是要用体制机制的力量将其不断缩小。既然乡村中存在着缺乏技术素养的弱势群体,那么就可以建立起相应的技术应用培训体制,与学校或教育机构合作,在村民中定期开展关于技术技能、技术风险规避等方面的教育,并且进行检验考核,对掌握技能的村民还可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激发他们学习技术的动力,也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冲破传统理念,接纳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于那些实在不能接受教育的群体,可以建立技术员帮扶机制,派专门的工作人员定期征询他们是否有技术需求,帮助他们进行操作,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坚定不移的目标,乡村本就是一个相对城市发展落后的地区,对他们内部的补偿机制更要健全,这样才能消除社会中的隐性不平等。

(四)以德治理铺设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奠基石”

第一,公德道德的培养。诚信缺失、人情淡漠是技术在乡村社会引发的异常现象,但究其本质,还是在于人本身。国家倡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其中以德治国首先包括社会层面的公德与职业层面的道德。就乡村治理全过程而言,需要每一个主体有着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公德心,需要每一位村民自觉提升个人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素养以建设美好和谐的乡村社会。当然,在这之中,外来入驻的企业、机构等在涉及村民的信息获取时,要充分做好保密与安全工作,避免被利益迷惑了心智,谋取非法利益。公德道德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体乡村社会的建设者共同努力,政府要大力做好教育宣传工作,企业要做好实际践行工作,社会组织要做好教育辅助工作,村民则要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第二,美德品德的落实。除了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微观层面的家庭美德与个人品德也同样不可或缺。一方面,对于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只有先在家庭内部树立和谐友善的家庭美德,才能推己及人,与邻里互帮互助,共享技术红利。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健康的思想意识引导社会秩序,必能实现善治。恰如诺斯所说,文化、信仰等意识形态的确立可以促进社会公共秩序的实现与社会规则的有效运转。另一方面,个人品德的塑造才是根本出发点。个人品德包括文明、友善、自律等,这就需要村民个人的自觉践行。在应用技术沉浸虚拟之中时不忘回到现实,在他人遇到困难需要技术手段帮忙时不忘互帮互助,在遇到信息数据侵犯时不忘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在时代不断前进时不忘时刻学习提升个人信息化素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定能将新技术从陌生、暗藏危险的存在转变成融入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的驯化之物,实现技术化归。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2).

[2]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著;赵勇,周定瑛,舒小昀译.富裕社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05.

[3] 刘永谋.构建审度的技术治理理论[J].民主与科学,2019,(05):52-57.

[4] 沈费伟,诸靖文.乡村“技术治理”的运行逻辑与绩效提升研究[J].电子政务,2020,(05):58-68.

[5] 唐·伊德著;韩连庆译.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4.

[6]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著;马慧译.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5.

[7]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45-246.

[8] 刘永谋,兰立山.大数据技术与技治主义[J].晋阳学刊,2018,(02):75-80.

[9] 马丽,张国磊.“互联网+”乡村治理的耦合、挑战与优化[J].电子政务,2020,(12):31-39.

[10] 王晓娜,张毅,张曙光.技术治理情境下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体制重构[J].领导科学,2020,(12):21-25.

[11] 韩春梅,李侠,张玉琢.农村基层治理的技术契合与创新进路[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01):278-290.

[12] 马特.无隐私即无自由——现代情景下的个人隐私保护[J].法学杂志,2007,(05):21-24.

[13] 何哲.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风险与治理[J].电子政务,2020,(09):2-14.

[14] 沈費伟.提升社会质量:消解技术治理风险的策略选择[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20,13(02):39-46.

[15] 李家圆,王刚.大数据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路及局限性[J].湖北社会科学,2019,(04):167-171.

[16] 王雨磊.数字下乡: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技术治理[J].社会学研究,2016,31(06):119-142+244.

[17] 赵早.乡村治理模式转型与数字乡村治理体系构建[J].领导科学,2020,(14):45-48.

[18] 阿莱克斯·彭特兰著;汪小帆,汪蓉译.智慧社会 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SOCIAL PHYSICS[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171.

[19] 道德拉斯·C·诺斯著;陈郁,罗华平等译.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49-65.

[20] 何明升.智慧生活:个体自主性与公共秩序性的新平衡[J]. 探索与争鸣,2018,(05): 21-25.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乡村乡村振兴思想政治教育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