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冬莉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高发传染病。如何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它,并做好相关预防保健工作?本文为你一一详解。
认识手足口病
1.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
2.传播途径
胃肠道传播(粪-口途径)、呼吸道传播(飞沫、咳嗽、打喷嚏等)、接触传播(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物品等)。
3.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成人偶有发病。
大人护理患儿要注意预防
大人在护理手足口病儿童时,没有预防传染病的意识,被传染的例子有很多。有一位爸爸,知道3岁的乖女儿患了手足口病,急匆匆从外地出差赶回家,一进门看见宝贝女儿,心疼不已,小宝宝看到爸爸便扑入怀中,并把嘴里的棒棒糖放到了爸爸嘴里。过了几天,孩子爸爸在开车时感到脚底板疼痛,随即查看脚心处有隐隐的红点,之后脚部、手部出现疱疹,到医院就诊,诊断为手足口病。家长一脸茫然,十分不解:这是孩子的病,成人怎么会得?社区医院的医生在家庭传染病访视时给出了答案:大人和患儿共食棒棒糖就可能被传染,并告知家长,手足口病除了消化道传染、呼吸道传染,还有和孩子密切接触,手上的疱疹液也会传播病毒。健康人群必须和患儿注意隔离,日常注意开窗通风,并做到患儿的餐饮具单独使用,煮沸消毒。
患手足口病的儿童因口腔内出现疱疹破裂而形成口腔溃疡,所以会表现为疼痛剧烈、进食困难,家长准备的食物只吃一点。有的家中老人本着不浪费的原则吃了患儿剩下的食物也容易被感染发病。有的人会问:老人也得手足口病?事实上,60岁以上老人偶有发病,值得重视。一般来讲,免疫力下降或者正处在疾病状态的成年人、孕妇、老年人均易患手足口病。虽然成人发病率较低,但是其症状较儿童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患儿家长一定要注意,作为手足口病传染源的密切接触者,正是传染此病的重要传染源。
手足口病会得第二次吗
手足口病的病毒为肠道病毒,共有二十多种,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
EV-A71型别的手足口病通常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症状。这种型别的手足口病较为严重,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和急性迟缓性麻痹等。CV-A16型别的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相对临床症状比较轻,有时候也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手和脚心均没有皮疹,症状没有EV-A71型严重。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
由于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感染了其中一种型别的手足口病病毒,他仍然有可能感染其他型别的病毒,因此,某种肠道病毒感染孩子,造成第一次手足口病后,另一种肠道病毒也可能感染孩子,造成第二次手足口病。虽然孩子能对第一次感染的肠道病毒产生一定抵抗力,但对引起该病的其他病毒则无免疫力。
接种了疫苗,就不会中招吗
EV-A71灭活疫苗适用年龄:6月龄~5岁。基础免疫程序: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手足口疫苗只是能预防引起重症的EV-A71型别手足口病毒感染,它只是降低发病率,减少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对其他肠道病毒无交叉免疫,所以有个别儿童会二次或多次患上手足口病,由此可见,对待手足口病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强预防工作。
防控措施注意三方面内容
1.怎样做才能更好地预防手足口病毒感染?
每年的夏秋季节,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手足口病是多途径传播,如粪口途径、呼吸道传播,还有接触患者分泌物传播,应主要针对这些方面做好预防工作。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的地方、空气流通不好的公共场所。勤洗手,不喝生水,不要咬玩具,避免和手足口病患儿密切接触。
2.怎样控制手足口病继续蔓延?
家长要对患儿进行家庭隔离,患病期间不要和小朋友玩耍,孩子的餐饮用具单独使用、及时消毒处理,大人处理完孩子的物品要及时洗手。尤其是托幼儿童在幼儿园一起生活玩耍,共同学习翻阅书籍,這就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老师的要求,给孩子勤换洗衣物,自觉观察孩子的情况,一旦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隔离期满后才能参加社会活动。隔离时限为自患儿发病至症状消失后1周。
3.患病了怎样才能减少儿童重症及并发症的发生?
作为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身体状况,警惕合并症的发生。手足口病的并发症有很多,有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的并发症。如果孩子出现了高热不退,呕吐,精神不好,食欲很差,严重的抽搐,此时应警惕可能发生脑膜炎,应及时就医治疗。在病毒感染期间,心肌的损伤也可能发生,观察孩子有无急性胸痛,心悸等症状。如果出现剧烈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就要及时就医预防合并肺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