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莲
图形是自然事物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我们肉眼可见的有形状、有大小、有粗细、有疏密、有变化的事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需要图形,如建筑的结构、装饰等,都离不开图形;各种物品的形状、大小、颜色也都离不开图形。可见,图形与几何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图形与几何是人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数学的一种语言和表达方式。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文字语言都是由图形与几何组成的,而且每个图形都有一定的几何意义。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门课既有实际意义,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它是通过图形的直观想象来认识空间和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空间观念。
学习图形与几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新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之一,要求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基本图形,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巧用教具,直观感知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直观教具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和梯形”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师需在课前准备教具,并把长方形、圆形等几种不同的图形剪下来,做成小卡片,让学生自己先看看剪的图形像什么,然后通过这种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发现每个图形的特点。这种直观的感知对学生理解有关的概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熟悉的事物做一些加工处理,再进行演示,这样学生就可以看得更清楚、听得更明白。例如在“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一节内容中,可以这样设计教具: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梯形有什么共同点。
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新教材中的每一章节都是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教师要把图形与几何教学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图形与几何就在我们身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在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后,教师可以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我们一起来画一画。”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就会把长方形、正方形用不同的方法画出来,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画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什么特征?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把学习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乐于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让学生感到有趣、好玩,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鼓励动手,体验乐趣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基本方式,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促进思维发展。动手操作是一个抽象的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活动才能完成。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大小时,让学生在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各种图形,并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和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画出一个圆,再让他们把这个圆剪下来。在剪之前先提出要求:“如果你剪一个圆不能完整地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你将怎样做?”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和交流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周长的意义。
借助操作,理解规律
“做数学”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它以动手操作为核心,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它对于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都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图形与几何规律的理解。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们让学生先自己动手拼一拼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再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摆一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引导猜想,深化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猜想问题的答案。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一些学生想出来的方法与大家分享,让大家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比如,在教学“三角形”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探究活动:你能不能用一张纸剪出两个三角形,并用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通过操作、观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可以用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还可以把一个正方形剪成两个三角形。这样,既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使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特点。在此基礎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他们的知识经验猜想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其他图形,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注重实践,发展能力
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把自己认识到的图形与几何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把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体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柱和圆锥存在体积之差,要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才能近似地表示出它们的体积。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探索,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空间关系和图形之间关系的认识,又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动手,激发兴趣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和发展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通过操作而逐步抽象概括出来的。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求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可让学生用折纸的方法去折长方形;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让学生用剪、折、画等方法去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让学生用剪、折等方法去验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沭县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