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岗上的谷子

2024-03-07 08:32樊德林
躬耕 2024年2期
关键词:草庐谷子诸葛亮

樊德林

二十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少年时,曾随大人去过一趟武侯祠。当时懵懂无知,走马观花,匆匆往返。时过境迁,唯一留在记忆中的草庐,经过这些年的风吹雨打,日趋模糊。

前几日,我第二次拜谒卧龙先生,许多旧事又涌上心头。那些泛黄的时间碎片,再一次被拼凑,被还原。

怀一份虔诚,几许幽思,沿着卧龙岗的中轴线,我依次拜谒了“千古人龙”石牌坊、诸葛井、岳飞手书《出师表》碑廊、大拜殿、野云庵、宁远楼、诸葛草庐、三顾堂、关张殿等景点。一幅三国的风云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一时恍若隔世,怅然若失,一种不可名状的愁绪,油然而生。

此时此刻,恰如明代才子杨慎的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流水最是无情,须臾之间,就带走了一切。

诸葛亮生活的三国时代,宦官专政,民不聊生,群雄并起,天下纷争。这一段进程,是中国历史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乱世。所谓乱世出英雄,时势造俊杰,一个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英雄,粉墨登场。他们文韬武略,各领风骚。一千八百多年过去了,星移斗转间物是人非,沧海早已成了桑田。

遥想当年,先生纶巾羽扇,谈笑风生,眉宇间尽是英姿勃发之气。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胸怀丘壑,一时惊为天人。当时的水镜先生对刘备曾言: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安天下。于是便有了家喻户晓的刘关张三顾茅庐的典故。只可惜天意弄人,追随明主,却壮志未酬的卧龙先生因积劳成疾,含恨早逝,成为历朝历代人们心中永远的意难平。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先生早已成为智慧的化身,位极蜀汉宰相,去世后进了武庙,为百姓千秋万代顶礼膜拜。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用先生在《诫子书》中的醒世格言来表述我此时的心境,确实恰如其氛。在武侯祠移步换景,我仿佛在三国的编年史中独自穿行。缅怀之情与敬仰之意相互交融,某个时刻,竟不知身处何处,魂在何方,仿佛梦游一般。

当诸葛亮故居前那片金灿灿的谷子地突然闯入我眼帘之时,我的精神倏然为之一振:寻寻觅觅,我终于在这片谷子地里,找到了先生一千八百年之后的象征和化身。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那篇千古传诵的《出师表》掷地有声,再次响彻我的耳畔。不由得暗叹:先生真是布衣之身,圣贤之才。此情此景,才符合一个人的生存之道。一部《三国演义》,虚实交织,彻底将先生的形象神化。无论小说,戏剧,或是民间传说故事里,在人们眼中的诸葛亮,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

现在,这些接地气的谷子,终于把一个高高在上的神,还原成一个穿布衣,食五谷的庶民。

民以食为天。唯有人间烟火,才可证明一个人真正在尘世间走过。诚如先生,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绕不过民间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排第二的“米”,便是吃什么的问题。据史料记载:东汉时粟(小米)为军粮,老百姓除了种粟,还有如稻、麦、豆、瓜、瓠、芋、五色黍(黃大米、梁等)、元麦(青稞)等。最主要的粮食就是小米和水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便是当时广大北方地区农业种植的生动写照。

不难想象,当年玉树临风,一表人才的诸葛亮一边在岗上开荒种地,一边在草庐挑灯夜读。春种秋收,自给自足,劳逸结合,知行合一。所以才有足够的底气“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诙谐一点说:就是理想很丰满,先得吃饱饭。这种半耕半读的生活,为先生的书卷气,增添了几分朴素与恬淡。

金色的谷穗已经成熟,低着害羞的头,深深地垂向大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阵秋风缓缓吹来,纵横交织的谷叶随风晃动,沙沙作响,仿佛在述说一段久远的过往。你细细聆听,可以听到一位胸怀大志的青年人,内心宏伟的抱负和志向: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上报国家,下安百姓。为了这个目标,他可以呕心沥血,事无巨细,也可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抚摸着饱满的谷穗,我闻到了一丝淡淡的清香。清香在我的脑海间盘旋萦绕,仿佛先生一生的写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先生的一生,都在尽心竭力地做着一件事:让岌岌可危,风雨飘摇的汉朝江山,起死回生,重新启动命运的齿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可叹造化弄人,天不遂人愿,无论他如何殚精竭虑,最终都是功亏一篑。六出祁山也好,五次北伐也罢,都无法改变汉朝日薄西山的命运。可谓时也,命也,运也。他和姜维,让拥有几百年国运的汉朝体面地谢幕,也算功不可没,历史会在这一页,给先生一个最为公证的评价。我们和诗圣杜甫一样,除了一遍又一遍地默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外,竟无语凝噎。

望着即将收获的谷子,我突然间有些释然。作为果腹的谷子,填饱过古人的肚子,直到今天,依然可以填饱我们的肚子。我们从谷子里得到的恩惠和领悟,并不比古人少。没有人能阻挡时间的脚步,就像没有人可以左右植物的成熟。一个时代终将过去。留给我们最好的结局,便是缅怀。缅怀不是矫情,也不是形式,它是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是自我审视和反复追问,也是一脉传承和长久反思。诚如思想家顾炎武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斯人已逝。先生褪去世间所有的浮华与虚妄后,将还原成为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人。他将和我们一样,在万丈红尘里,经历世间悲喜,完成一个人此生的庄严使命。

不管是偶然,还是必然,我在卧龙岗上与一片谷子的邂逅,仿佛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机缘,让我和先生有了一次近距离的谋面。在他的面前,我可以抛弃一切的世俗杂念,让内心充盈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那份孤单。

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孤单,将是许多问题的最终答案。真相只有一个,而抵达的途径,却荆棘丛生,需要我们披星戴月,风雨兼程。

那些名目繁多,颇多典故的遗迹旧物,其实都不如一株活生生的谷子,来得更为贴切和自然。我们可以和谷子相向而坐,通过阳光和风,抵达彼此的心灵。我们在心灵的静谧之中,可以秉烛夜游,促膝谈心。是的,我愿意成为先生的知音,聆听他的澎湃的心声,感受他辽阔的胸怀。与他同喜同悲,无限共情。那个时候,我相信可以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信仰和良知。它是我们生命中的光芒和希望,它让我们的人生,活得通透,活得更有意义。

猜你喜欢
草庐谷子诸葛亮
《中华文苑》作品小辑
打谷子
听 秋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喂鸡求学
睡觉觉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浅议高校文学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以湖北文理学院校园草庐文学社为例
谷子栽培技术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