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4-03-06 07:47张永韬王明涛
决策咨询 2024年1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张永韬 赵 熙 王明涛

引言

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成渝地区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1]。随后2022 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正式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为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意义提升到了新高度。作为“五大幸福产业”和“六大消费领域”重要内容的体育产业,在拉动区域消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能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培育发展的新动能,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形成,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一环。2023 年8 月,四川省体育局和重庆市体育局联合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路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既是疏通体育资源要素交互通道,深化区域内体育产业分工,助力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由传统业态向新业态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川渝两地统筹协作、共商共建,合力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的应有之义。因此,本文将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存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政府进行管理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一)激发体育消费活力,催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之举

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实质是:通过体育产业一体化构建体育产业发展新业态,提升区域内城市产业的关联度,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活力之源”[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能够有效整合成渝地区的体育产业资源,优化区域体育产业布局,完善体育消费市场,供给更为优质和丰富的体育产品,激发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活力,突破体育产品的供需矛盾,助推体育产业成为撬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增长的新杠杆。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等三省一市)作为国内最早进行探索体育产业一体化的区域,其发展经验已然证实了体育产业具有活性高、外溢性强的特征,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2015 年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总产值为5589.66 亿元,随着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到2020 年长三角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519.42 亿元,相较于2015 年增长了4929.76 亿元;2016~2020 年长三角体育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为12.3%,远高于同期GDP 的增速,体育产业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见表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最高、体育产业份额最大的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必定能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催化剂。

表1 2016~2020 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统计表

(二)遵从政策导向,践行国家发展理念的必行之路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了要立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好成都和重庆“双核”的带动作用,引领区域内产业一体化发展。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体育产业协作高水平样板,是对党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积极回应,是对双城经济圈协同合作广度与深度的拓展,也是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搭建新支点和培育新动能。从横向比较看,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地区作为顺应国家发展理念进行体育产业一体化建设的“先行者”,所提供的体育产业发展经验表明城市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能有效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也远大于“单打独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应就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进行协同合作、资源互补,并根据政策导向建立起系统化的合作机制,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端到高端,实现“1+1>2”的整体效应[3]。

(三)助推资源交流互通,促成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必发之势

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体育产业融合升级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提高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竞争力、市场规模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缓解阻碍体育产业发展的诸多矛盾。而现阶段,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大中心城市,成都与重庆吸纳了大量的体育资源,在体育产业方面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但产业同质化和固化问题逐渐显现,体育产业缺少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同时成渝地区各城市(区)体育产业的合作仍停留在表层,体育资源要素的流通渠道不畅通,产业间缺乏横向互动,限制了体育产业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因此,需树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区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和健全更高层面跨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争取多方位支持和机制化协调,厘清区域内各城市的体育产业发展重心,合理配置区域发展资源,增强城市间体育产业联动效应,让生产要素突破行政壁垒有序自由流动[4],实现两地同频共振、错位发展。最终促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打破区域体育产业同质化的桎梏,为建成国内体育产业发展新高地提供助力。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数字化创新的引领,体育产业发展呈现同质化趋势

成渝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因川渝两地地缘相近、文化相亲以及共同拥有相似的文化基底,不仅在文化上有相容性,在观念上也有相似性,成渝地区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上也逐渐呈现出趋同之势。体育产业结构方面,成渝地区以体育服务业和体育产品制造业为核心,其中体育休闲健身、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用品销售、体育信息服务等产业的产值在成渝地区体育产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较高,发展前景良好,而体育经济与代理、体育广告与会展、体育表演与服装设计等产业则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相对滞后;体育产业布局方面,成渝地区先后提出了依托山川资源开发户外体育产业带和水上体育产业带的产业规划布局,使得同产业内的竞争愈发激烈[5]。尽管近年川渝两地根据体育资源禀赋的不同和产业的内在关联性,不断探索着差异化的体育产业发展路径。但由于缺乏数字化创新的引领,成渝地区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区域体育创新平台建设和体育数字化项目收效甚微,体育产业对新兴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足,缺乏创新升级的原生动力,难以真正跳脱出同质化的困境。

(二)协同发展未能深入,“条块分割”模式制约一体化发展

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建立完整的体育产业区域协作机制,引导区域内体育产业的分工和协同合作。而在“条块分割”的发展模式下,成渝地区体育产业的协同合作有所不足。首先,成渝地区尚未构建起规范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政府主导了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体育产业合作,但民间体育企业缺少自主合作的机会,不利于“共建、共享、共治”的体育市场模式形成。其次,川渝两地还未深入践行“一体化”理念和“融合发展”思想,事实上两地仍保有以往的竞争观念和发展模式,未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大的地理单元上进行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两地体育产业项目协同意识不足,没有形成“同下一盘棋”的合作观念。再者,行政边界造成的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使得体育资源的流通难以突破行政区域壁垒,各市(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相对独立,体育企业的竞争意识远大于合作意识,阻碍了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的建立。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中部区域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成都和重庆的体育产业发展是带动双城经济圈各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发展的行动者,还是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但由于成都和重庆在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过于强势,两市主城区的“虹吸效应”明显强于“辐射效应”,在占据了大量的发展资源的同时未能给予其他城市相应的回馈,使得处于成都和重庆之间的永川、资阳、内江等市(区)的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有所不足,只能依附于成都和重庆进行“辅助性”发展。以2021 年为例,四川省体育局和重庆市体育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川渝两地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达到2652.48 亿元,而成都和重庆两市的体育产业总规模分别为925.21 亿元和659.09 亿元,占比达到总体的60%(见表2)。由此可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体育产业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仍是客观事实,各城市间体育产业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将不利于形成多层级、多节点的区域体育产业增长极网络,成为阻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之一。

表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1 年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统计表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数字化赋能,推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

数字化创新是推动体育产业新旧更迭的重要动能,是整合体育资源打造体育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的必要手段,还是构建体育产业集群的重要途径,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体育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初期,要实现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则需要结合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发挥好“数字+体育”的创新驱动力,加速体育产业的数字化建设,推进数字化技术与体育实体经济相融合。

第一,四川省政府与重庆市政府共同牵头出资打造成渝双城体育服务数字化平台,协同共创共享体育服务,提升大型赛事体育场馆的利用效果,以天府奥体公园建设“智慧体育场馆”为试点单位,打造集主题运动、科技运动、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出“城市体育空间”与“健康体育大数据”结合的新模式,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体育服务消费精准性。

第二,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块链、5G、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在体育产业领域的应用,为体育产业数字化创新提供支撑。通过“数字+体育”的发展模式,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利益方之间的协作,提升体育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体育产业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有效对接,为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医疗、康养等产业相融合奠定基础[6]。

第三,将数字化创新建设与群众体育相结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提升群众体育运营管理的效率,深入挖掘和分析双城经济圈群众体育的基础性数据,且以人本思想、生态思想、数字化思想为核心理念,建设好兼具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数据化等特点的“十五分钟健身圈”,推动群众体育的数字化进程,从而促进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二)破除行政区域壁垒,构建深度协作机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所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数量众多,行政区域跨度较广,城市(区)间体育产业协同度较低。因此,需健全以“双核”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协作机制,树立起良好的体育市场秩序规范,促成共建共治的体育产业大环境,为体育产业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树立统一的协作发展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统一的思想便无法保证行动上的统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市(区)需统一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思想,杜绝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恶性竞争思维,避免市场分割现象的出现。特别是成都和重庆作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更要建立“既竞争,又协作”的思想,在良性竞争中谋求协同合作,引领体育产业一体化的走向。

第二,以协同办赛为指引,鼓励各地依托现有的自然资源和场馆资源合作办赛,构建体育多元化融合新业态。一方面不断完善以大型体育场馆为首的体育产业基础设施,弥合川渝两地体育赛事资源,探寻两地协同办赛的新模式,共同争取申办高价值、高级别、高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另一方面持续推进“体育+旅游”和休闲运动项目的发展,链接成都、重庆和其余地市州,充分发挥各地自然资源优势,打造成渝地区特色体育旅游线路和特色群众体育赛事。通过协同办赛不断加深成渝地区体育产业的合作,为构建体育产业协作机制奠定基础。

第三,政府要做好构建体育产业深度协作机制的“领头人”,牵头邀请各地的体育协会、体育企业、体育社会组织等相关方,共同搭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作平台,加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流通,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并在建立完善的区域内管理部门的基础上,协调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方的关系与权责,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责任共担、权益共融的内外协作机制[7]。

(三)优化体育产业空间结构,培育现代化体育产业都市圈

解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在于,优化体育产业空间结构,发挥成都、重庆两座中心城市的体育产业绝对优势,培育现代化体育产业都市圈,消减成都、重庆两市的“虹吸效应”,转而增强两市的“辐射效应”和示范作用。

第一,依托成渝交通基础设施优势,联通成渝地区主要体育市场和产业,以“双核”为中心编织体育产业交互网络,并基于区域内交通线路分布情况,优化体育产业整体布局,保证大型体育场馆、体育产业集群、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能充分发挥自身功效,强化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同时,川渝两地应在交通线路交会的节点处联合率先建成体育产业“据点”,“穿针引线”,以点带面,推动两地周边地区体育产业互动发展。

第二,结合《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的要求,把握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机遇,统筹整合毗邻地区发展要素,广泛开展赛事活动,推进赛事规模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围绕成都市培育现代化体育产业都市圈;积极发挥成都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示范效应,加强同重庆的体育消费合作和体育旅游联动,共同做大体育消费人口和体育消费市场,相互拓展体育消费辐射半径,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能级提升,加快推动体育产业成长为经济圈内战略性支柱产业。

第三,重点发展内江、资阳、大足、永川、遂宁等地区,补齐中部地区体育产业“短板”,破解中部地区发展动力不足、制约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各市(区)应以自身自然资源条件为基底,发挥好体育产业基地的引领作用,围绕内江市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遂宁市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等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以水上运动、山地运动、自行车运动为主体,集旅游、休闲、运动、观景为一体的区域体育产业重点项目,逐渐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体育产业“多点开花”,实现体育产业都市圈均衡化发展新格局。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活色生香新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