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思维的初中地理单元作业设计
——以“中国的人口”为例

2024-03-06 07:03侯瑞荣邢晓明
地理教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分布图人口目标

侯瑞荣 孟 丽 邢晓明

(北京市三帆中学,北京 100088)

单元教学可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单元作业设计是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元作业设计与单元教学的全面性、综合性、递进性相呼应,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1][2]传统作业存在任务多、内容杂、连接性差等问题,以识记为主,较少涉及素养培养。根据素养目标整体设计单元作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类学生的发展。其中,应有书面作业,也有实践作业;有短期作业,也有长期作业;有课上生成作业,也有课外活动作业。单元作业设计是基于单元教学的新型作业设计,即教师根据单元主题或单元大概念重构作业设计思路,制定单元作业目标、选择作业形式、设计作业内容。当前研究中,大单元作业设计研究集中在语文、生物学、数学等学科,指向初中地理学科的单元作业设计较少。本文以北京版《七年级上册》“中国的人口”主题单元为例,探究以综合思维素养为导向的单元作业设计路径。

一、确定单元主题、单元目标、单元课时

1.确定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确定是设计单元作业的首要前提。教师需要梳理知识关系及重要图像和概念,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中综合思维素养的内容和要求。本文选择北京版《七年级上册》“中国的人口”作为单元教学主题,该单元主要包括三部分(见图1),分别是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区域人口的基本状况分析。

图1 “中国的人口”单元教学主题内容

本单元围绕中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展开,人口基本状况包括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两方面。人口数量要从人口总量及人口增长进行分析,需要借助统计图表,绘制统计图表的人口数据主要来自人口普查数据。人口分布图可以直观地呈现人口分布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计算人口密度,进而绘制人口分布图,让学生从图像感知人口的分布特点,提升地理实践力。

人口是重要的人文地理要素,学生学习中国人口单元,掌握人口情况和变化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逐步提升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区域的人口情况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教师向学生初步介绍中国人口状况与地形、气候、农业、工业等要素的关系,渗透人地协调观。

2.确定单元目标和单元课时

单元目标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真正理解“应知”和“应做”的预期结果,是对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整合和提炼。因此,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具体性、结构性和价值性。本单元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查询、数据分析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人口相关的重要概念;通过绘制人口统计图和分布图,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阅读统计图、分布图等,掌握人口状况的基本学习思路和方法。

在单元内容框架和总体目标的统领下,将本单元分解为3个课时,并细化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见表1)。

表1 “中国的人口”单元教学课时内容和课时目标

二、分析学生学情

学情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不仅要理解教材,更要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从而确定学生在不同知识领域、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以便于针对性地界定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本文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的知识能力储备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统计图表,对相关知识有初步了解,但不了解如何通过人口增长折线图概括人口增长趋势以及特点,缺乏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增长量之间关系的基础知识。学生已学习过“地图”单元,掌握了基本的地图阅读方法,但是没有接触过人口分布图绘制。学生缺乏描述空间分布以及概括人口情况的基础方法。

2.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较小学有所提升,但仍具有形象化、具体化特点,逻辑思维能力发育不成熟。因此,单元教学及作业设计时应从学生身边的事实、现象出发。

3.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

学生对于自己的家庭较熟悉,生活中能感受到祖父母辈、父母辈和自己这一辈的兄弟姐妹数量的差异,对其背后的原因也很感兴趣。人口变化一直是社会热点,在新闻中时常被提及。这些生活实例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

三、设计单元作业目标、内容和类型、评价、结构统计表

1.设计单元作业目标

单元作业目标是检验单元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因素。[3]单元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情针对性制定的,而单元作业目标要在其基础上制定。在阶段性单元教学目标的导向下,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能力锻炼和素养养成的情况,有利于后期调控教学,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通过实施家庭小调查,绘制统计图表,初步感知人口数量的变化;通过计算人口密度,绘制人口分布图,感知中国人口的分布差异,提升地理实践力。

第二,通过分析中国人口增长折线图,明确人口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描述中国人口数量及其变化特点;通过分析人口密度分布图,明确人口密度的概念,描述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第三,通过变化空间尺度,从多个空间尺度认识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通过追溯过去和展望未来,从多个时间尺度认识人口的空间分布,在时空综合的视角下分析人口变化,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第四,通过叠加人口分布图与中国地形图、气候分布图、农业分布图等,初步感知人口与地形、气候、农业、工业等要素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

基于上述单元教学目标,制定相对应的单元作业目标。根据进阶导向将作业目标分为“3阶”(见图2)。“1阶”是基础知识和能力目标,指向落实单元内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人口基本概念、基本图像的阅读分析方法等。“2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指向学生在作业中的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家国视角看中国人口现状和发展,了解自己家乡的人口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3阶”是综合思维素养目标,指向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能迁移运用,分析其他省区的人口基本状况,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图2 “中国的人口”单元作业目标

2.设计单元作业内容和类型

本文根据教学目标与作业目标的一致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及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进行单元作业设计。首先,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反馈,书面作业可以促进概念理解、掌握读图方法。其次,作业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通过选做作业拓展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延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作业也是课堂学习的一部分。例如,作业的成果可以作为后续课堂学习的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同步进行作业设计,将学习任务合理的分配到教学和作业中去,使二者有机融合、相辅相成、互促互进。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认知水平,形成本单元的单元作业设计思路(见图3)。本单元三个课时都设计了实践类作业,并将其贯穿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难度逐步提升。本单元还设计了分层作业,分为必做的书面诊断作业和选做的实践作业,既能够为学生减负,又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本单元作业将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图3 “中国的人口”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本文设计三课时作业及单元整合作业,每个作业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作业1和作业2均是从调查和收集数据入手,将数据转化为图像,从时空角度层层递进,感知和分析中国人口的数量变化和分布。在此基础上设计作业3,在北京的空间尺度上迁移运用相关知识、方法和能力,加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最后,设计选做的单元整合作业,即分析其他省区人口的状况和人口问题,不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综合思维能力。

3.设计单元作业评价

本单元作业以实践类为主,对学生活动过程进行多主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学生间相互的评价)、多要素的综合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标准基于课时目标,重点考核学生作业的科学性、合作性和创新性,具体评价标准以作业3为例(见表2)。

表2 作业3评价标准

该评价指标的设计覆盖学生完成该项作业的全过程(查阅资料、绘制图像、展示成果、交流沟通等),体现了过程性评价;兼顾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自评、家评、师评、生生互评相结合),增强同伴鼓励效益,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统筹学生身心发展的多个维度(知识能力、数据搜集能力、绘图能力、表达能力等),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注重生生、师生间的沟通合作,倡导了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设计单元作业结构统计表

为了更好地统筹单元作业安排,在设计单元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单元作业目标和内容、单元作业评价等环节后,本文制定了单元作业的结构统计表(见表3)。[4]该表分别从作业课时、作业内容、作业目标进阶、作业题型、作业完成地点、作业难度星级、作业预计时长、作业综合评价和综合思维多方面进行统计。单元作业结构统计表能更好地全面判断作业设计是否类型多样、难度适中、具有梯度,是否能科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

表3 “中国的人口”单元作业的结构统计表

四、单元作业特色成果展示

1.作业1“绘制人口统计图,认知数量变化”的特色成果

学生作业1绘制的图像种类丰富,包含了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见图4)。同时,学生进行了自主拓展,挖掘和呈现了更多丰富有趣的信息。例如,有学生补充身份、性别、母系家族的数量,有学生计算代际的年龄差。学生的作业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

图4 作业1特色成果

作业1能引导学生体会样本数量和时间尺度对调查结果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并能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人口问题的探究兴趣。学生在与真实的社会互动中,感受家国一体的文化精髓。学生通过此作业初步体验了社会调查的实施过程,提升了地理实践力。

2.作业2“绘制人口分布图,认知空间分布”的特色成果

作业中不断加深和巩固学生对人口密度、省级行政区等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理论知识并进行应用。该作业在合作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施过程中,所有学生均有效参与了绘图活动(图略)。

作业2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时空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人口分布,感知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普遍性;通过阅读省域、县域等不同空间尺度的人口分布图,描述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了解胡焕庸先生对中国人口地理学的伟大贡献,体悟科学精神。

3.作业3“综合认知区域人口状况”的特色成果

作业3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人口相关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图像的理解。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体验了从发现到解决地理问题的完整过程,其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作业3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例如,在绘制北京人口分布图时,大部分学生能够迁移延伸,通过资料查阅、自主探究,融合自己的深入理解绘制出心目中的北京的人口地理界线(见图5)。部分学生从CBD辐射圈切入绘制环形人口地理界线;部分学生从中心的60千米通勤圈入手绘制人口地理界线;部分学生模仿中国人口地理界线,找到了北京的人口地理界线的具体地点,圈画出密云的白岭关和房山的野三坡风景区。此外,学生在分析成因时都能初步建立要素联系。该作业类型有助于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系统,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图5 作业3特色成果

五、结论

单元作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中国的人口”为主题进行单元作业设计,设置多样化的作业类型及形式,凸显生活性、联系性、梯度性。作业不限于课后练习,并将实践活动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环节,将教学活动、作业、评价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多维度、多主体、全过程的视角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变化和成长,落实全面育人。最后,单元作业目标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形成了完整的学习逻辑和承接关系,在作业中引导学生运用时空视角建立要素联系、进行区域分析,提升综合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单元作业设计提供案例参考。

猜你喜欢
分布图人口目标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贵州十大地质公园分布图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中国癌症分布图
左右江水冲石器采集分布图
人生真相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