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阳
《论语·雍也》中写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见,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本质与文饰要相得益彰。在高中写作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质”是一篇文章的思维高度和逻辑广度,在高中生写作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写作的根本所在。“文”是文章的外衣,是对“质”的文饰和“升格化”表达,也同样重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将“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等语言表达的对“文”的要求列入课程目标。教师如何在把握“质”的基础上,不改变本意,升格作文语言,从而提升整篇作文的质量,是现下亟需厘清的问题。
现下的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教学,对“质”层面的思维高度和逻辑性表达十分重视,学生基本上都能在文章中把目光放得高远,懂得去关注国家时事与民生大计,也能掌握基本的正反对比论证和递进论证等逻辑辩证结构。但是学生作文的质量依旧参差不齐,很多学生面临着写作提升的“瓶颈期”,而语言文饰层面的不足是文章难以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当下学生作文的语言表达现状,主要有以下三大问题。
1.文章表达口语化、幼稚化。这类现象在作文中极其常见,如使用网络用语这样特殊的口语化表达,还有幼稚的过渡句——“那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究竟要怎么办呢?”或者是“振臂一呼式”的口号性方法论——“让我们从今天起为社会主义而奋斗吧!”这些语言表达就内容层面而言相对正确,但从形式层面看则过于口语化,欠缺成熟和理性,让作文语言“降格”。
2.语言笼统化、模糊化。准确是语言表达的最基本要求,但很多高中生在写作时,心中可能澎湃着别具一格的观点和深邃的思考,却朦胧如同雾中远山,无法用语言将其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比如,学生面对社会事件时,难以精准地用文字给强烈的情感找到合适的出口,最后万千思绪只能化作一句“这简直太过分了”或是“这太让人难过了”这样含糊不清、无关痛痒的语句。
3.语言烦琐化、格式化。高中议论文写作要使用大量材料作为论据,但只需选取其中一小部分内容纳入文章即可。而部分学生不遗巨细,把整句话或者整段话放入其中,看似具体细致,实则烦琐空洞。还有一种关于引用的格式化问题。部分学生在文章中突然加入毫不相干的名人名言,为引用而引用,自以为文采斐然,情感充沛,但实际上画蛇添足,反而破坏了议论文本身的理性之美。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针对以上作文语言表达层面的问题,笔者探索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语言表达提升路径,帮助学生突破写作“瓶颈期”,在清晰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思维的基础上,用更为“精妙”的语言美化文饰,等意提升,升格作文语言。
所谓等意,是指语言学角度上的“理性意义”保持相同,而升格是指在原意的基础上字斟句酌,为文章语言赋能,进而精准、理性地表达观点。试比较以下三个句子:
A.这种自私自利行为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公民责任感的缺失和道德的沦丧。
B.这种自私自利行为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公民只顾自身“小利益”,而罔顾家国“大义”,是现代公民精神的匮乏。
C.个体公共精神的失真是社会痼疾的根源。在拉塔尼和达利“责任分散效应”猖獗的当下,许多公民只知站在个体利益的制高点进行“泛道德化”评判,而对公共健康置若罔闻。
这三句话在语义层面表达的都是相同意思,但B、C 两句的表达给人感觉更“高端”,且C 句比B 句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因为C 句更具“文化性”。通过详细比较可以发现,B 句较A 句多了“枉顾”“现代公民精神”“匮乏”等词语,C 句则是使用了“个体公共精神”“失真”“责任分散效应”“猖獗”“泛道德化”“置若罔闻”等词语,使文章语言水平整体“升格”。对词进行分类归纳,可以发现除了学生熟悉的各类成语外,还有以下几类词语能让作文语言升格。
在议论文展开根源性原因分析的时候,“个体公共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群体反应过激”这一类词语更能够体现作者思想的高度。个体的悲欢和感触是“狭隘”的,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其普适性价值不高,无法体现思想的高度。学生用这些群体性名词来取代“要有责任心”“我们是命运相连的共同体”“冲动”等意思相近但表述略显稚嫩的“个体感受型”词汇,能够超脱个体“私人化”的语境,将眼界提升到同胞、民族的格局上,从而恰如其分地表达对社会时事的深度思考和对现实的关照,语言也更为理性成熟。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用类似“责任分散效应”“泛道德化”这样带有哲理性的词汇替换同意义的词语,能让文章更加老练成熟。学生适当阅读哲学类书籍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同时积累一些哲学性名词。在写作时使用这些名词,可以在等意的基础上,将日常语言提升为带有哲学意味的语言,有助于改善表达口语化的问题,让作文语言更书面化和哲理化。
动词的“灵活”使用,会让语言风格生动,有一定的“陌生化”效果又不显生僻,在作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将“消除”等意替换成“剥夺”。
A.空调剥夺了我的炎热。
B.馒头剥夺了我的饥饿。
对以上两句的“剥夺”一词进行义素分析(见表1),可以发现用“剥夺”来替换“消除”,能在等意表达的基础上突出情感的特点和动词轻重。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灵活替换表达观点的句子中的动词,可以达到提升语言品质的效果。例如,“公民只管自身小利益,而不顾家国大义,是现代公民精神的缺失。”灵活改变几个动词后变成“公民聚焦自身小利益,而罔顾家国大义,是现代公民精神的匮乏。”经过这样的改写,观点表达会更加成熟老练,更具理性的力量。
表1
面对相同的事物,古今中外的大家往往会有相似的感触,且都已经用精准巧妙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当学生写作无话可说或者感受朦胧词不达意的时候,引用前人之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化“朦胧”为“具体”。比较以下几个句义相同的句子。
A.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每个公民的反应却大相径庭。
B.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每个公民的反应却大相径庭,正如尼采所说:“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
C.俗话说的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每个公民的反应却大相径庭。
D.“苦难,是人世间一面人性的照妖镜。”当加缪笔下的《鼠疫》在庚子年初的新冠疫情中一语成谶,众生百态便在镜中一览无余:“国之脊梁”除夕赴鄂,“白衣天使”无畏逆行,“侠之大者”八方支援,“风月同天”四海齐心。
这几句话都属于等意表达,A 句是常见的高中生作文表达,语言客观理性,价值观也正确,但语言单调平凡。B 句看似在A 句的基础上调整了句子的形式,丰富了句子的内容,实则句义有了断层,引用的句义和原句义风马牛不相及。虽是引用,实则套作,非但不能起到正面提升文章语言的作用,反而会让读者感到反感。C 句引用句的意思虽然没错,但是所引用的话过于“通俗”,“陈词滥调”不如不引,如以“勤奋”为主题的作文,开头来一句“书山有路勤为径”,比起眼前一亮,读者更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这充分说明了借用“他山之石”,要用比较“生僻”“小众”的名人名言才有独特性。D 句就用了这样的方式,不但更清晰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引用了加缪的《鼠疫》和金庸作品这样比较“生僻”的材料,给读者一种陌生化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
引用让说理更言之有物的同时,还能让文章别具一格。学生引用内容首先要考虑文章的本意,再进行语言层面的提升,化“熟悉化”为“陌生化”,变“口语化”为“书面化”。其次,引用的文本除了要“小众化”,还要兼顾“文化性”。“文化性”是指有文学性或是理性,文学性的文字会让作文语言规范、准确化,如《猗兰操》中的“荞麦之茂,荞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艺术化地表达了慎独的观点。学生在平时阅读文学类书籍的过程中就可以积累这类素材。理性指所引内容要带有哲学性或思辨性。例如,学生可以在分析社会责任担当的时候,在说理中插入 “罗素有言:‘对人类苦难发自内心不可扼制的悲悯情怀,是吾毕生追求之一。’”这样的文句,学生作文的根源性原因分析会更深刻。理性的表述能彰显思维的深度和对社会的关照,写作时引用哲学类或是时评类文本,可以借别人的理性之力准确彰显自身说理的深度。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一定要以合理合意为里,以语言顺畅易懂为表,切忌故作高深。浙江省高考作文《生活在树上》就因其晦涩难懂的“炫技”语言引发了社会争议。大部分人认为这篇作文用词生僻,硬拗名人名言。可见,过于追求“陌生化”的语言反而让读者觉得佶屈聱牙、徒有其表。
引用是提升文章语言极佳的抓手,但是引用过多会带来语言烦琐化、格式化的问题。如果一篇文章中,每一处引用都是“某某说:‘……。’”的格式,会让人感到形式呆板、边界感明显。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引用的文本进行加工,以一种浑然天成的形式融入文章中。
被引内容植入文本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文本直引、文本间引和文本混引。文本直引是指原封不动地直接引用文本。最传统的“某某说:‘……。’”格式就属于直接引用。文本间引是把要引用的文本加以“变换重组”,使其成为自身文句的一部分,被自己文章同化。二者的使用效果如下。
A.厄休拉·勒古恩曾经写道:“通向真实的道路必须首先踏过谎言和梦境。”所以在疫情期间,我们要跨过“谎言和梦境”,让媒体与政府提高公信力,走向真实的道路。
B.跨过厄休拉·勒古恩的“谎言和梦境”,让真实与权威筑起公民间信任、关照的桥梁。
A 句属于直引,B 句属于间引。A 句通过直引厄休拉的话语,让观点——“让媒体与政府提高公信力,走向真实的道路”更有文化性。但是这种引用方式略显格式化。上述两句话语意是相同的,但由于B 句截取了重点,精简引用,所以在语言上更精简凝练,反而更突出了“文化性”,抓人眼球。然,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还可以使用文本混引——把文本直引和文本间引相结合。文本引用方式灵活多样,最为实用的有以下几种变换化用的方法。
“乾坤大挪移”是把引句的结构成分拆分成几个部分,再进行相对位置的移位,让化用更加灵活自然。例如,这个句子:“当加缪笔下的《鼠疫》中的‘苦难’在庚子年初的新冠疫情中一语成谶,成为‘睁开眼寻找真理的光’。”就是将加缪的“苦难使人睁开眼睛,找寻真理的永恒之光”拆分成两个部分,然后一前一后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文章中,在语言结构上更加灵活,且在内容上更能彰显出重点。
“小的才是好的。”为了突出核心的亮点,写作者有时要“大刀阔斧”地砍去所引句子的枝叶,省略一些语法成分,只部分引用主干“精华”,甚至有时只留“核心词”化用入句。例如,前文例句“跨过厄休拉·勒古恩的‘谎言和梦境’”就是对原句的精简和突出。这种精简的格式可以归纳成“VNK”模式,即V(verb 动词)+N(name引用人的姓名)+K(keyword 引句中的关键词)。例如,拥有顾城那“寻找光明的眼睛”,走出约翰·多恩笔下的“孤岛”……这种模式可以让语言更加自然,浑然天成。
综合以上三种升格文章语言的方式,下面结合具体的文段,来展示等意提升后的作文语言的“升格”效果。
原文:疫情、领土争端、暴乱……新时代伊始,似乎世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很多经验和知识显得不太够用,不足以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即将举步维艰,在此时我们要更加充满信心,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迎接挑战,铸就辉煌!
改写:《鼠疫》的噩梦再现,单边主义与领土争端甚嚣尘上……新时代的阴阳舛错,往往隐匿于暗流之中,似乎世界已迎来了“最坏的打算”。但是,“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此时则更应该坚信举步维艰不过是谷底泥淖,乌云蔽眼只因谷中霾晦,只要有最坏的预案在先,拥有顾城那“寻找光明的眼睛”,新时代的“路途是曲折上升的,终点是充满光明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是每一个人的人生厚度,更是每一民族在危亡时刻的战略纵深。善用底线思维,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将无畏“黑天鹅”与“灰犀牛”,立文明之未来,建民族之兴盛,这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觉悟,应有的担当。
改写的语段综合使用了三种“等意提升”的方式。在加点字部分中,“单边主义”“底线思维”等词,在文化角度字斟句酌,体现了理性的成熟,言之有物;“顾城那‘寻找光明的眼睛’”等表述简而化之,让语言浑然天成。三种方式相辅相成,在与原文等意的基础上,升格了作文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