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单元主题活动预习任务的形态及设计策略
——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为例

2024-03-06 01:53李生宝
中学语文 2024年4期
关键词:前置驱动评价

李生宝

以“单元”为范畴来确立教学内容,这种形式由来已久。而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学对单元统筹下的“大概念”教学有了新的探索和突破,以“大概念”确立教学内容主题的单元主题活动也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实践。课程标准要求的“大单元”和“项目化”学习,强调单元内教学任务的整合,更加注重学习方案的合理性。主题活动课程以“任务”为主要形式,而要完成主题任务,预习任务是必不可少的,甚至还关系到整个主题任务实施的进度和效果。预习任务是课程任务的一部分,也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预习在“活动设计—实践操作—成果评价—总结反思”这一循环过程中必不可少,是实践操作的基础或先行体验方式。笔者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以下简称“第六单元”)为例,对其主题活动任务前的预习任务进行归类分析,试图探讨预习任务的形态、设计策略,以及设计预习任务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驱动式任务和支架式任务:单元主题活动预习任务的两种基本形态

单元主题活动正式开展前的预习活动,其作用和价值主要指向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对主题活动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主题活动的相关要素,以便充分进入主题活动;二是用一系列的先行小任务为学生进入主题活动搭建桥梁。学生经此已经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的一部分,虽然还未进入主题学习活动,但为活动积累了资料、提出了思路或方法等。根据这两者的不同特点,前者被称为“驱动式预习任务”,后者被称为“支架式预习任务”。

1.驱动式预习任务概述

驱动式任务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中心,以设计和完成任务为学习出发点,任务完成后的评价和反思意味着整个主题活动的结束。驱动式预习任务是驱动式任务的一种类型,是单元主题任务的总括或统领,其任务主题与单元活动主题相一致,贯穿在整个单元主题学习活动中,且直接关联活动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指导性、系统性的特点。驱动式预习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题先行式。驱动式预习任务可以是以单元主题活动的主题为依据的有关主题的预习任务。例如,第六单元的主题活动以“理解学习之道”为主题,其前置预习任务可以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各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的异同之处。这种主题先行式的驱动式预习任务比较宏观,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过程统筹式。单元主题活动过程是由多个任务、多个课时组成,对于主题活动过程管理而言相当重要。对于活动课来说,预习任务的外延不仅仅包括基础知识的预先学习、课文内容的预先了解,还包括活动组织形式、成果展示等的预先设计。学生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过程,是发现、理解、运用、整合课中相关知识的过程。[1]例如,第六单元的主题活动以“理解学习之道”为主题,其中涉及不同时期社会和个人对学习的认识,作者如何表述学习的意义,文章怎样针对性地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以及今天我们如何认识学习之道,如何以举办演讲会的形式阐述自己的学习之道等问题。预习任务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合理甄选子任务并安排主题活动的结构程序,怎样才能清楚地解释各个环节的逻辑联系,以及如何准备主题活动所需要的保障措施等。这样具有宏观观照的预习任务,能让学生注重过程的合理性,进而更容易从整体上把握主题活动。

(3)评价设计式。单元主题活动的评价是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当中的,成果展示只是显性评价的一部分。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评价任务设计的一个关键点是将学生置于评价实践的中心,任务设计应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学生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即是参与自主评估、掌控学习、反思并调整自己对问题理解的学习经历。[2]因此,在预习任务中,教师可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其充分认识活动的重要性。例如,第六单元的学习活动以“理解学习之道”为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用何种方式展示学生对‘学习之道’的认识”“如何评价学生的认识”等评价标准的制定,把预习任务变成小组合作的训练地。活动评价是主题活动的学习效果的判定标准,也为活动总结和反思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把活动评价的设计作为预习任务,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主题活动价值认识的深刻性。

2.支架式预习任务概述

支架式预习任务对单元主题活动起到支架作用,可为后续主题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梳理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习得基本技能的前提。例如,第六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该单元活动主题可以设计为“学习说理的针对性和基本说理方法”,其中《劝学》《师说》作为文言文选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在主题活动开展前,教师可以把文言基础知识进行分解,作为前置预习任务的学习内容,以提升主题学习的效率。

(2)查找背景资料。对学习内容相关背景的查找、阅读和理解,是学生完成单元主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与课堂学习任务有直接联系的、至关重要的背景资料,学生可以在进行主题活动时根据需要适时查找。而对于与课堂学习任务相关的基础性、支撑性的背景材料,教师则可以将其作为前置预习任务,让学习者提前准备。比如,《师说》中,韩愈为什么一再强调“尊师重道”的态度,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何关系?这个问题涉及对《师说》中说理对象的身份的理解,以及对“百工”“士人”的思想的理解。查找这些“基础性”资料,有助于学生充分体会活动主题“说理的针对性”。

(3)理清结构脉络。对于一些篇幅比较长、理解难度大的文章,梳理其结构脉络一般可以作为前置预习任务来完成。这样一是有效节省了主题活动的时间,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快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观点和材料。梳理文章结构脉络最好的方式是填写表格和绘制思维导图,这也是“长文速学”的一个有效方法。

(4)阅读相关素材。在单元主题活动中,常常有一些与整个主题活动相关联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或发展思维的材料需要阅读。这些材料或是篇幅长,或是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教师则可以把这些材料的阅读作为前置学习任务。例如,笔者在设计的第六单元“逻辑的力量”的主题活动中,准备了徐贲《逻辑谬误》(《明亮的对话(第七讲)》)、廖彦霖《类比是一种独立的论证类型吗?》(概括版)、王泽清《谈谈“比喻论证”》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篇幅长、专业性强、理解难度大,作为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阅读,有利于推进主题活动任务。

(5)理解文本难重点。对文本具体内容的理解不一定是单元主题活动的必要选项,但文本的难重点会影响主题活动的有效完成。在学习活动中,经常可以发现,文本难重点会影响学生对主题认识的深刻性,成为主题活动开展的“拦路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将文本理解当中的难重点作为前置预习任务,使“拦路虎”变成主题活动的“助推器”。例如,对于鲁迅《拿来主义》中“大宅子”的比喻,教师就可让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去寻找、认识“本体”,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说理的针对性。

二、高中语文单元主题活动预习任务设计策略

1.驱动式预习任务设计策略

(1)立足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以单元整体目标和主题活动为依据。驱动式预习任务相对于支架式预习任务而言,更关注整体性和系统性,是全局性的任务。驱动式预习任务处于支配地位,可以引领、推进其他任务有序进行。第六单元的单元任务要求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提升与发展”两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因此,笔者把“学习说理的针对性和说理的基本方法”作为单元活动主题,以“请同学们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思考归纳针对性说理要考虑哪些要素”作为前置性预习任务。这个任务既能发展学生依据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关联上“针对性说理”这一主题活动的重要内容,为充分开展课堂活动提供基础。

(2)聚焦活动主题,强调前置任务的综合性和贯穿性。课前预习任务宜聚焦“活动主题”,但现实中往往有些任务符合“聚焦主题”这一要求,却没有实现预习任务在整个单元主题活动中的综合性和贯穿性。显然,这种任务并非驱动式任务,而是属于支架式任务。笔者前面提到的“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思考归纳针对性说理要考虑哪些要素”的预习任务,涉及主题活动所要分析的说理针对性要素以及说理方法。通常情况下,提到针对性说理就要考虑合适的说理方法,即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语境,应该选择合适的说理方法。在这个预习任务中,针对性说理贯穿整个主题实践活动,体现出综合性和贯穿性。

(3)把握“驱动”的内涵和价值,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驱动式学习任务的特点是“驱动”,驱动的内涵是什么?这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驱动任务执行者能够主动进入任务情境,顺利完成单元主题活动任务;二是驱动此任务向下一个任务顺利延续。所以,驱动式预习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感悟问题,让学生围绕具体的学习任务展开学习。[3]它不仅驱动学习者的学习意志,强化其学习的主动性,还体现出学习任务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例如,前面提到的预习任务中“联系学习、生活实际”的情境要求和“考虑哪些要素”的启发性问题,就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主动完成任务要求。

2.支架式预习任务设计策略

(1)从活动主题角度设计:主题先行,贯穿其中。活动主题乃整个单元主题学习活动之中心,所有任务活动都要为此服务,前置预习任务也不例外。从活动主题角度设计预习任务,可以使学生思维更聚焦、收集的学习资料更集中。例如,第六单元的学习活动主题是“学习说理的针对性和基本说理方法”,教师可以从“针对性”角度设计前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横向对比六篇课文;也可以聚焦其中一篇课文,梳理“说理方法”。

(2)从内容难重点角度设计:为理解铺路,为活动提效。单元主题活动的难重点涉及多个方面,此处的难重点指文本理解的难重点。例如,《拿来主义》是第六单元中理解较有难度的文章,教师可以把与文本理解相关的问题设计为前置预习任务;也可以把《拿来主义》的背景材料作为课前阅读任务,以辅助学生理解文本;还可以让学生用揣摩语言的方式,去感受“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他占有,挑选”等特殊词句的内在涵义。

(3)从知识或能力的拓展角度设计:开阔视野,提升能力。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是单元主题学习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在现实情境中,因为学习主题、学习时限、学习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知识和能力等素养的培育不能在有限的课堂中得到全面落实。而临时把课堂延伸知识调整为课前预习知识,课堂延伸活动调整为课前活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拓展学习。当然,这种延伸调整是在综合考虑主题活动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的。例如,要深入理解《反对党八股(节选)》说理的针对性,就需要对文本思路进行梳理,而此环节又非主题活动的必要内容,所以教师可以用预习的形式,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提前了解本文的行文脉络。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让学生课前体验,有利于其学习梳理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4)从活动评价角度设计:以终为始,高效提质。从任务筹划设计到任务完成评价,是单元主题活动的完整过程。对活动成果的预想和活动评价的计划也可以作为单元主题活动前置预习任务的一个方面。例如,第六单元的主题活动成果展示——“‘学习之道’演讲会”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作为前置预习任务来完成。“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审视自己对学习的认识,小组讨论制定演讲会演讲评价标准”这一预习任务,能让学生对演讲会和演讲要求预先有所了解,以终为始,有助于提升演讲会的质量和效果。在笔者教学时,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和自身学习情况,在演讲会举办前制定了如下评价标准(见表1),具有参考价值。

表1 演讲评价标准

三、单元主题活动预习任务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任务量

预习任务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忽略现实情境性。学生的预习活动受到当天学习实情的限制,对此,适当的任务量就显得相当重要。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前,应该模拟预习情境,考虑现实环境因素,“恰到好处”地布置。预习任务最忌过量,任务量适宜则可以给学生提供深入学习的空间,任务过量轻则导致学生完不成任务,重则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让预习效果大打折扣。

2.关联度

预习任务是单元主题活动任务的缩小版或一部分,与单元主题活动紧密相关。预习任务为单元主题活动服务,起到统摄引导和支架辅助的作用。第六单元的主题活动是“理解学习之道”,把“了解鲁迅和周作人的爱恨情仇”作为预习任务,虽然目的是想引起学生对鲁迅及文章的兴趣,但与单元主题活动内容相去甚远,关联度非常小,对单元主题活动意义不大。

3.时效性

单元主题活动设计以“单元”为着眼点,不是单篇教学。因此,活动任务的完成会持续一段时间,少则两到三课时,多则十余课时。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要确保预习任务与主题活动所在阶段相契合,否则会造成预习效果不佳的状况。

猜你喜欢
前置驱动评价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前置性学习单:让学习真实发生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