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葛波 赵忆宁 邹利军 汤露萍 石磊 沈旦军
(宜兴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宜兴 214206)
稻飞虱为昆虫纲半翅目飞虱科害虫,常见种类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三种。稻飞虱是为害水稻生产安全的主要害虫之一,不仅能直接刺吸水稻植株汁液造成危害,还能在取食、产卵过程中造成机械损伤导致水稻长势减弱[1],更能传播病毒,对水稻产生间接危害(例如,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灰飞虱能够传播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等的病毒;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现,褐飞虱能够传播草丛矮缩病、齿叶矮缩病等的病毒;近年来发现,白背飞虱能够传播南方黑条矮缩病。稻飞虱及其传播的五种病毒病先后已成为亚洲稻区的主要病虫害[2])。
近年来,江苏省稻飞虱频繁爆发,而在江苏省水稻生产中,对稻飞虱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先后采用了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除虫菊脂、噻唑酮、苯基吡唑类的氟虫腈、烟碱类的吡虫啉等不同类型的农药进行稻飞虱防治,且稻飞虱逐渐对这些农药产生了抗药性[3]。在此背景下,笔者进行了2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科学防治稻飞虱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试验田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双桥村,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中等水平,地力为中等偏上水平,前茬作物为小麦。本试验防治对象为稻飞虱,试验田间稻飞虱种群以白背飞虱为主。供试作物为单季晚粳稻‘南粳3908’,水稻种植方式为机插秧。试验药剂为2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80%烯啶虫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市售)和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市售)
试验依据施用药剂不同设6个处理,其中以施用等药液量清水为空白对照,每处理重复4次,每小区面积为50 m2,各处理具体用药方案见表1。试验期间,各处理均未施用过其他杀虫剂,其他栽培管理(如肥水管理)均保持一致。
表1 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试验于8月2日(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进行,采用利农16 升HD400 型手动背负式喷雾器进行叶面喷雾施药1 次,每667 m2药液喷施量均为40 L。
施药当日 (2022年8月2日)试验田天气为阴天,平均气温为32.3 ℃,最高气温为39.0℃,最低气温为27.8 ℃。试验期间(8月2日—16日),平均气温为32.87 ℃,平均最高气温为39.75 ℃,平均最低气温为26.91 ℃,平均相对湿度为77.33%,有雨日2 天,降水量为9.1 mm。试验期间气象资料见表2。
表2 试验期间气象资料(2022年度)
试验期间,目测调查各药剂处理区的水稻生长情况及蜘蛛、黑肩绿肓蝽等稻飞虱天敌的发生情况,并与空白对照区进行对比,以验证供试药剂的安全性。
同时,分别于施药前和施药后3 d、7 d、14 d对稻飞虱田间虫量进行调查,均采用盆拍法,即各小区随机拍查10 穴水稻,记录活虫数量,折算成百穴虫量,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计算公式:虫口减退率=(1-施药后虫量÷施药前虫量)×100%;防效=[(处理区虫口减退率- 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据8月2日施药前调查,试验田间稻飞虱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三种,由于前期未进行药剂防治,稻飞虱虫态比较齐全,以2~3 龄若虫为主,空白对照的平均百穴虫量为1 121 头,褐飞虱数量占比为12.5%、灰飞虱数量占比为32.5%、白背飞虱数量占比为55.0%。
据试验期间调查,各药剂处理区的水稻生长均正常,与空白对照区水稻的生长无显著差异,且各药剂处理区的蜘蛛及黑肩绿肓蝽等稻飞虱天敌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表明供试药剂的安全性较好。
由表3 可知,在施药后3 d,每667 m2施2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 25 g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最佳,防效为78.43%;其次是每667 m2施2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 20 g 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为74.68%;再次是每667 m2施2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 15 g 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为64.06%;对照药剂处理(每667 m2施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6 g 和每667 m2施80%烯啶虫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 g)对稻飞虱的防效较低,仅在60%左右。由此可见,2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防治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在施药后7 d,仍是每667 m2施2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 25 g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最佳,防效为81.44%;其次是每667 m2施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6 g 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为77.89%;再次是每667 m2施2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 20 g 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为75.98%;每667 m2施80%烯啶虫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 g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最差,防效仅为70.16%。在施药后14 d,每667 m2施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6 g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最佳,防效为100.00%;其次是每667 m2施2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25 g 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为83.56%;再次是每667 m2施80%烯啶虫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 g 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为81.72%;每667 m2施2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15 g、20 g 两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较施药后7 d明显下降,分别为65.07%和68.79%。
表3 不同处理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比较
试验结果表明,2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防治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其防效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提高。因此,在水稻生产中,建议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施用20% 氟啶虫酰胺悬浮剂,施药量以每667 m2用25 g 为宜。
根据文献检索发现,目前针对稻飞虱的研究大致可分为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病毒学、预测与防治5个领域,不同领域的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最终落脚点均在防治。在长期防治稻飞虱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化学农药的快速和高效,使化学防治已成为防治稻飞虱的主要手段,这就造成了稻飞虱的抗药性增强[4-5]。因此,在水稻生产实践中,更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以延缓稻飞虱抗药性的发生及增强。氟啶虫酰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属于新型低毒吡啶酰胺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不仅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还具有很好的神经毒剂和快速拒食作用,稻飞虱吸入带有氟啶虫酰胺的植物汁液后很快停止吮吸,最终因饥饿而死亡。本试验结果表明,2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能够较好地防治宜兴市水稻田间的稻飞虱,试验的田间示范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