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少勇 涂志光 潘军 李烨 曾剑 钟美娟 高建明 曾伟俊*
(1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乡村振兴促进中心,嘉兴 314006;2 遂昌叶村山茶油专业合作社,丽水 323307;3 遂昌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丽水 323307)*为通信作者
羊肚菌[1]又名羊肚子、阳雀菌、草笠竹、羊肚蘑,是一种珍贵的食药用菌,营养丰富。据测定,羊肚菌的粗蛋白含量为20%(质量分数,下同)、粗脂肪含量为26%、碳水化合物含量为38.1%,且含有多种氨基酸[2],其中谷氨酸含量更是高达1.76%。羊肚菌有“素中之荤”的美称[3],市场需求旺盛,干菇售价一般为80~220 美元/kg[4]。
目前,食用菌产业是浙江省的第四大产业,也是丽水市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丽水市是浙江省的食用菌重点产区[5-6],其中遂昌县生态环境优越(全县森林覆盖率为82.3%,居浙江省前列)、气候宜人,再加上林下土地租金低、土壤腐殖质含量丰富、空气湿润等[5,7],十分适宜发展羊肚菌反季节林下种植。在此背景下,为提高遂昌县高海拔地区林下种植的经济效益,促进遂昌县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等,笔者特进行了不同海拔高度林下种植羊肚菌的生长发育情况研究,旨在筛选出羊肚菌在遂昌县林下种植的适宜海拔高度。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试验地位于遂昌县白马山林场(白马山主峰海拔高度为1 621.4 m,森林覆盖率达96%,动植物种类极为丰富)。遂昌县白马山林场总经营面积为834.87 hm2,场内生态环境优越,气候十分宜人,具有“常年云雾、夏季无夏、冬季雪丰、春花迟发”的特点,年平均温度为11.6 ℃。试验田块为杉木、柳杉林地,土地坡度均低于20°,土壤肥沃,土壤pH为5.5~6.5,有机质含量为36.8 g/kg,土质以红壤土为主。供试羊肚菌品种为‘金阳6 号’。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800、1 000、1 200 m 海拔高度的林下进行羊肚菌种植,处理编号分别为H800、H1000、H1200。每处理重复3 次,每小区面积为220 m2。各处理的种植管理措施均保持一致。
2023年1月2日,清除试验田内的杂草、落叶,并每667 m2撒施石灰50 kg,然后采用小型旋耕机进行深翻,深翻后暴晒3~5 d,然后进行人工平整,并做成宽1 m、高30 cm 的羊肚菌栽培畦,畦间留宽30 cm 的排水沟;同时,在试验田块上方悬挂遮阳率为90%的遮阳网。
2023年1月9日,在栽培畦面上播种,用锄头开3 条播种沟,沟宽10 cm、深5 cm,然后用小刀将菌种从塑料菌种袋中掏出,放在盆中捏碎,随后将其人工撒播在播种沟内,每667 m2播撒菌种200 kg,播后覆土3 cm 厚,并浇透水。播种覆土后,定时观察栽培畦的土壤温度、湿度及菌丝发菌状况。待菌丝均匀长到土壤表面后放置营养袋,即用手平握营养袋后,用小刀划6 条2~3 cm 长的横口,然后将营养袋摆放在栽培畦土壤表面,每667 m2摆放营养袋2 000 包。值得注意的是,要将有开口的一面紧贴地面。营养袋摆放完后,立即在其上覆盖表面打孔的黑膜。3月15日—20日,羊肚菌的菌霜开始消退,营养袋中的营养吸收完成,开始搭建小拱棚;3月27日开始浇催菇水;4月10日开始采收羊肚菌。
试验期间,调查各处理羊肚菌的生育期(播种后的发菌、原基分化、始菇、始采、终采时间等)、产量(单株质量、出菇量、每667 m2产量等),并计算经济效益。
采用Excel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由表1可知,在同一播种时间下,不同处理的羊肚菌生育期存在差异。其中,H1000 处理的羊肚菌发菌时间最早,比H800 处理的羊肚菌提早3 d 发菌,比H1200 处理的羊肚菌提早7 d 发菌,这可能是因为该时间段海拔高度1 000 m 的林下气候条件更适宜羊肚菌生长。H800处理的羊肚菌原基分化时间最早,比H1000 处理提早6 d,比H1200 处理提早16 d,表明海拔高度越高(温度越低),羊肚菌的发菌时间越长,原基分化时间越晚。3个处理的羊肚菌始菇时间相近,差异不显著。H800处理的羊肚菌始采时间最早,在播种后95 d 开始采摘,采摘周期为10 d;H1000 处理的羊肚菌在播种后98 d 开始采摘,采摘周期最长,为22 d;H1200 处理的羊肚菌在播种后105 d 开始采摘,采摘周期为12 d。以上结果表明,羊肚菌的出菇时间与种植地的海拔高度、气候条件紧密相关,低海拔田块的温度高、出菇早,高海拔田块的温度低、出菇晚。
表1 不同海拔高度处理羊肚菌的生育期分析
由表2 可知,H1200 处理的羊肚菌单株质量最高,为26.4 g;H1000 处理次之,单株质量为21.6 g;H800 处理的羊肚菌单株质量最低,为17.5 g。以上结果说明,海拔高度越高,温度越低,羊肚菌的生长越慢、肉质越厚。H1000 处理的羊肚菌出菇量最高,为10.7 个/m2,分别较H800 处理、H1200处理增加2.3、2.8 个/m2。H1000 处理的羊肚菌每667 m2产量最高,为153 kg,分别较H800 处理、H1200 处理增加55、15 kg。值得注意的是,本试验是第1次在遂昌县高海拔地区尝试种植羊肚菌,由于林间鸟类和鼠类众多,导致放置的营养袋有1/3被破坏,造成羊肚菌出菇不均匀,产量较低,但是营养袋未受损坏的田块,羊肚菌出菇均匀,平均出菇量最高为25 个/m2。因此,在高海拔地区林下种植羊肚菌的潜力巨大。
表2 不同海拔高度处理羊肚菌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
由表2 可知,3 个处理的羊肚菌每667 m2产值为11 760~18 360 元。其中,H1000 处理的羊肚菌每667 m2产值最高,为18 360 元;H1200 处理次之,每667 m2产值为16 560 元;H800 处理的羊肚菌每667 m2产值最低,为11 760 元。除去每667 m2生产成本(菌种、地膜、遮阳网、人工)8 200元,3 个处理的羊肚菌每667 m2利润为 3 560~10 160元。一般来说,遂昌县非林地种植的羊肚菌鲜菇上市时间为3月,与安徽、河南、山东等地的羊肚菌鲜菇上市时间一致,会造成羊肚菌鲜菇集中上市,市场价格上不去[8];而在高海拔地区林下种植的羊肚菌鲜菇上市时间可以推迟1~2个月[9],此时市场上的羊肚菌鲜菇数量少、价格高(最高价格可达200元/kg)。因此,合理利用遂昌县高海拔林地种植羊肚菌,可以显著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助力地方乡村产业振兴[9]。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林下种植的羊肚菌的发菌时间、原基分化时间、始菇时间、采摘周期、产量和产值均存在明显差异[10]。其中,H1000处理的羊肚菌发菌时间最早,这可能是因为该时间段海拔高度1 000 m 的林下气候条件更适宜羊肚菌生长;H800 处理的羊肚菌原基分化时间最早,说明海拔高度越高,温度越低,羊肚菌的发菌时间越长,原基分化时间越晚;3 个海拔高度处理的羊肚菌始菇时间相差3~8 d,但差异不显著;H800 处理的羊肚菌始采时间最早,H1200 处理的羊肚菌始采时间最晚;H1000处理的羊肚菌采摘周期最长,为22 d;H1000 处理的羊肚菌出菇量最高,为10.7 个/m2,分别较H800 处理、H1200 处理增加2.3、2.8 个/m2;H1000 处理的羊肚菌每667 m2产量最高,为153 kg,分别较H800 处理、H1200 处理增加55、15 kg;3 个处理的羊肚菌每667 m2产值为11 760~18 360元,扣除生产成本后,3 个处理的羊肚菌每667 m2利润为3 560~10 160 元,其中H1000 处理的羊肚菌每667 m2产值为18 360 元、每667 m2利润为10 160 元,均为最高。以上结果表明,海拔高度1 000 m 的林下气候条件适宜羊肚菌生长,羊肚菌的各项指标表现均较好,建议在遂昌县海拔高度为1 000 m的林下搭建遮阳网和小拱棚进行羊肚菌种植。
羊肚菌在高海拔地区林下种植,能延迟出菇和上市时间,增加林地种植的经济效益,且羊肚菌采收后的菌渣可以作为肥料促进林木生长,从而实现短期养菌、长期养林的目标,这与王永元等[11]、尚永芳等[12]1 000 m 的研究结果相似。因此,可通过发展林下种植羊肚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并通过林菌优势互补的种植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海拔林地种植羊肚菌的过程中,更高海拔的林地能否继续延迟羊肚菌的出菇和上市时间,以及林间加盖防鸟网和捕鼠器能否提高羊肚菌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