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小艳?张复良
戏曲文物作为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我国戏曲表演、社会民俗、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陕西不仅是我国的文物大省,还是戏曲大省,有着丰富的戏曲文物资源。“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快了我国戏曲文化跨文化传播的速度。“一带一路”背景下,通过利用数字技术、文化旅游、教育资源来保护、传播陕西戏曲文物,能够有力提升陕西省文化的丰富性与国际影响力。
戏曲作为我国古老的文化艺术,近年来受到了国家的重视,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戏曲文物的保护与传播力度不足,大量戏曲文物正在逐渐消失。戏曲文物主要包含与戏曲表演相关的壁画、建筑、服饰及唱本古籍等,是存留在社会上或曾在埋藏地下而现被妥善保护或仍未被发现的物质文化遗产。对照2016年出版的《中国戏曲文物志》中的记载可以发现,我国戏曲文物主要存于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区。自古以来,陕西以秦腔为代表的戏曲与京剧、豫剧、蒲剧等剧种不断进行跨省融合,具有独特的魅力。频繁的戏曲活动也是陕西成为戏曲文物大省的原因之一。戏曲文物能够反映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通过分析研究戏曲文物,人们能够了解地方的人文地理环境特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拓宽了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渠道,陕西应从科技、教育、旅游三个方面入手,实现从戏曲文物大省到戏曲文物强省的转变,促进戏曲文物的跨文化传播,促使戏曲文物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数字技术是实现戏曲文物精准保护与传播的核心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世界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数字技术也被称为数字控制技术,是一种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数字技术可以将我们看到的图片、文字、视频等符号转化为计算机所能识别的二进制符号,运用0和1两个数字进行编码,借助计算机、光电缆、通信设备等对信息进行加工后,对信息进行存储、传送。一方面,数字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运用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全方位记录,相关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查阅这些文化遗产的信息。另一方面,数字世界是虚拟的,但数字技术能够通过模拟现实世界为人们带来真实的交互体验。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外就开始应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遗产。如今,借助数字技术保护与传播文化遗产成为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方式。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都采用了互联网、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新兴数字技术为受众带来全面新颖的文化遗产呈现方式。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采用了大量的地屏以及数字光影技术来展现中华文化。这些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戏曲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借鉴。
戏曲文物种类十分丰富,涵盖了碑刻、戏台、古籍、服饰等门类,因此戏曲文物的保护更加需要数字技术的介入。当前陕西省已开始采用数字技术对部分戏曲文物进行修复,例如,采用数字技术对秦腔传统戏曲服饰的纹样进行提取。通过数字技术对戏曲服饰的纹样进行提取以及存储,能够弥补当前戏曲服饰传播中存在的移动困难、展示粗略、图案绘制与处理不精细等不足。对于戏曲古籍而言,可以通过文字识别等数字技术对古籍文字内容进行数字扫描、录入,部分缺损的内容可以进行人工录入,将录入的文本内容进行格式转换,最终生成图片、Word等不同版本的戏曲古籍。四川大学中国文化全球传播大数据中心教授王兆鹏指出,“技术的革新带来的是古籍文本转化的智能化和文本修复智慧化的两个方向”。例如“《宋元学案》知识图谱”系统便借助数字技术将240万字的《宋元学案》进行文本数字化处理,针对2000多名宋元理学名家以及所涉及的近100个学术流派进行信息采集和图谱构建,为后续进行电子阅读提供了便利。此外,戏曲碑刻的保护与传播也可以采用数字技术,以云南省《重修玉皇宫记碑》为例,工作人员经过数字化测算,对拓片进行了数字化数据采集,形成了全面的数据体系。从碑刻文字提取、古籍数字化出版到戏曲服饰纹样的精准储存,数字技术在戏曲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戏曲文物教育普及工作是保护的基础
2023年,教育部为优化国家戏剧类艺术院校的结构布局,已同意把设立西安戏剧学院纳入陕西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陕西要依托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打造一所以培养中国地方传统戏曲人才为特色的戏剧学院,打造中国戏曲教育新高地,推动中国戏剧高等教育实现创新发展。西安戏剧学院的建立必将推动陕西戏曲文化的发展,而戏曲文物与戏曲文化不可分割,戏曲文物的教育普及工作也应当纳入陕西省戏剧文化教育的序列中。以传统的戏曲碑刻为例,戏曲碑刻上记载了大量的戏曲唱词、戏曲表演活动、戏曲的舞台特色等,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能够更好地促进戏曲文化的发展。当前陕西省戏曲文物教育普及工作尚为空白,在加强戏曲文化教育的同时,将戏曲文物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当中,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了解戏曲文物,加快推进戏曲文物进校园,是戏曲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
对于戏曲文物的教育普及工作,相关部门可以与高校图书馆等机构合作,在各高校图书馆举办戏曲文物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宣传活动。以戏曲文化为例,戏曲文化教育原本通过面对面教授的形式进行,后期通过《跟我学》《名段欣赏》等电视节目进行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直播、网络课程等也融入戏曲文化教育体系当中,促进了戏曲文化的发展。戏曲文物普及教育依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讲解戏曲文物知识,利用“直播+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模式,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宣传预告,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直播,介绍戏曲文物的相关历史背景、保护现状等,让年轻群体了解戏曲文物。对于部分研究价值较高、保存完好的戏曲文物,可以采用“慢直播”的形式全方位地展示文物,让公众了解戏曲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拉近受众与戏曲文物之间的距离,促进戏曲文物的保护和传播。
此外,可以通过制作影视剧、开发相关游戏等方式促进戏曲文物的保护。当前,与戏曲相关的影视剧、动画、游戏等越来越受年轻人的喜爱。戏曲文物作为记录陕西戏曲活动的载体,也应借鉴当下的戏曲传播模式,通过影视剧、游戏等方法进行传播。可以在相关游戏中加入戏曲文物元素,将戏曲文物作为背景、道具等应用到游戏中,这不仅能够提升游戏的场景感,还能够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戏曲文物的相关知识。在《国家宝藏·展演季》第四期节目中,京剧演员徐孟珂和山西孝义皮影木偶剧团借“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和戏曲先贤对话,让五个戏俑带着孩子感受了一回戏曲乐园的精彩与乐趣。这种戏曲文物与综艺作品的艺术结合展现了我国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影视剧特别是戏曲纪录片在取景时可以考虑戏台建筑或遗址等与戏曲活动相关的场所,戏曲文物元素的融入能够让受众更清晰地了解戏曲文物,让戏曲文物得到更好的传播。抖音平台上的千万粉丝博主“朱铁雄”的视频创作以国风文化为内容,风格以动漫特效变装为主,配合讲述文化故事的形式,吸引了国内外网友的关注。“朱铁雄”的视频中涵盖了戏曲表演、戏曲文物等内容,通过动漫特效变装,展现了我国戏曲文化的魅力。戏曲绘画、题记、书法类文物可以借鉴这种方式进行传播。例如,将戏曲绘画中的服饰元素提炼出来,制作成变装特效,激发受众的兴趣,促进戏曲文物的傳播。此外,还可以制作与戏曲文物相关的电视节目,增进受众对戏曲文物的了解,扩大戏曲文物的受众范围,使戏曲文物摆脱边缘化的困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播。
文旅赋能戏曲文物保护
当前,借助文化旅游来保护和传播文化遗产成为我国各个省份相继采用的手段,这不仅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将本省的文化特色更好地传播出去。近年来,陕西省十分重视文旅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以西安为代表的旅游城市,正在打造一张以唐文化为标志,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符号的文旅新名片。年轻、具有活力的新文旅与厚重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使得陕西的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在“一带一路”的加持下,“文化旅游+戏曲文物”的组合使陕西文化吸引了更多海内外受众的关注。当前,打卡博物馆已经成为年轻人中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之一,可以在博物馆中开设戏曲文物主题展览,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参观,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戏曲文物背后的知识,促进戲曲文物的保护,并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拓宽陕西戏曲文物的传播渠道。首先,戏曲文物多存在于乡村等戏曲活动频繁的地区,因此陕西可以借助乡村的庙会、文化展演等活动进行戏曲表演,宣传戏曲文物,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名片,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并将获得的经济收入用于戏曲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促进戏曲文物的保护与传播。
其次,应当借助戏曲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在部分戏曲表演场所以及戏曲博物馆内投放戏曲文物的图文介绍,让受众在欣赏戏曲表演活动的同时能够了解戏曲文物的相关知识。例如,西安的易俗社打造了戏曲活动的社交圈,易俗社里有戏台、戏曲博物馆等设施,可以在其中融入戏曲文物相关知识的介绍,吸引受众前来参观。陕西省拥有大量的戏曲文物,可以借助“文化遗产廊道+文旅”的形式,以旅游促进戏曲文物的保护,以戏曲文物保护反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如可以以戏台建筑或遗址等不可移动戏曲文物为中心,打造旅游景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讲好陕西戏曲文化故事,传播好陕西文化。构建文化遗产廊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经济收入又可用于文物保护和修复,文旅赋能是文物保护的新动力。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要求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戏曲文物见证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戏曲文物的保护与传播尤为重要。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陕西省只有探寻一条传统传播方式与数字传播方式并行的传播道路,提升全民的戏曲文物保护意识,加大对戏曲文物的保护力度,促进戏曲文化的有效传播,才能使陕西地方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本文系2023 年度文化和旅游课题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全面提升文化陕西传播力研究”(2023HZ1575)成果。
(作者单位:1.西安财经大学;2.西安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