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4-03-05 01:27:25徐晨曦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4年1期
关键词:婚恋观婚恋家校

徐晨曦

自2005年教育部修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除高校“禁婚令”以来,大学生恋爱已成为普遍现象。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对大学期间恋爱持赞成态度的占92.7%,其中36.8%的学生有过恋爱经历,这说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非常关键和重要。

作为教育最基础的一环,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子女的三观,进而影响子女人生的发展走向。父母对子女婚恋观的引导,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能影响子女恋爱、结婚、培养下一代的方向与进程,决定一个家族的未来,还会影响全社会的和谐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应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让大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爱人、爱己,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动力,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父母”,从他们父母那里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又会继续影响自己的下一代。家庭教育与大学生婚恋观互相影响,由此形成循环。因此,重视家庭教育能使父母科学、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婚恋观,对学生个人健康发展、社会稳定来说至关重要。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婚恋观产生积极影响

1.父母婚姻幸福为大学生恋爱树立榜样

研究发现,子女的心理健康状态与父母的婚姻状态呈正相关,父母的婚姻质量越高,子女就越容易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我分化的质量也越高。进入大学后,在婚姻幸福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往往更易树立健康的婚恋观,对美好爱情也更有信心。参考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探究原因,一方面,父母日常相处的模式,如两人在意见不一时如何互相磨合,在遇到困難时怎样携手共度等,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子女与恋人的相处之道;另一方面,这种长年累月的言传身教比枯燥的理论说教更具有教育效果。

2.父母善于引导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婚恋观

在学生成长的青春期,学校更多地关注科学文化教育,而尚未在婚恋教育方面形成体系,目前大学课程中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部分章节涉及少量婚恋教育相关内容,所以父母在孩子日常生活中所充当的“知心朋友”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意味着父母能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引导子女探析情感困惑,既可以正向帮助子女在青春期区别友情与爱情,在暂不适宜恋爱的阶段将爱意转化为动力,待时机成熟后勇敢追爱不留遗憾,也可以使子女更加理性地面对情感路上的波澜,既增强抗压力,提高心理素质,又能够更坦然地享受爱情的美好。在父母正向引导下成长的大学生,往往具备更成熟、稳定的婚恋观,不易因恋情不顺而采取冲动行为。

3.家庭支持为大学生婚恋观找准方向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对婚恋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不完全成熟。而家庭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充分的精神支持,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成熟的三观,在婚恋观定型前找准方向,避免走向误区。例如:如果家庭教育中强调担当与责任,那么就不容易出现“快餐式恋爱”;如果原生家庭能给予孩子充分的鼓励与认可,那么孩子往往会更加自信,在恋爱中被PUA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如果家庭教育使大学生充分理解爱的内涵,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就不容易出现物质化、功利化的恋爱。在大学生婚恋观形成的前期,需要长期而充沛的家庭支持,在这之后父母及教师再给予适当的点拨,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不当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婚恋观产生消极影响

1.恶劣的婚姻关系使大学生对婚恋丧失信心

研究表明,比起关系融洽的家庭,在离异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日后更容易经历离婚。在子女尚未形成成熟的婚恋观之前,若家庭环境中充满疲惫、争吵、背叛、暴力等,会模糊子女对爱情与婚姻的认知,使其感到恐惧并想要逃避,这也是现在很多大学生“恐婚”的原因。走进婚姻后,当出现本可以通过磨合解决的非原则性问题时,出于对父母行为的模仿,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离婚来解决问题。即使高校给予大学生关于婚恋观的正向引导,也很难纠正原生家庭长年累月带来的不良影响,或者出现学生仅在校期间能够保持对婚恋观的正确认知,而脱离学校回归家庭后又会重蹈覆辙的治标不治本的情况。

2.父母只重视子女的专业发展,忽视对婚恋观的引导

当前,很多家长仍存在“唯分数论”的误区,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能考取好学校并找份高收入的工作就完全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在子女成长的关键节点,部分父母也更重视专业发展,而忽视了对子女三观的正向引导,或者即使已发现一些潜在苗头,但觉得只要不影响学习成绩就未及时沟通,导致子女没有在大学阶段塑造正确的婚恋观。如果在未形成良好的婚恋观之前就进入婚姻,则很容易造成以失败收场的情况。

3.婚恋教育的缺失使大学生易被误导

马克思认为爱情应该是婚姻的基础,然而当下的部分大学生却存在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将婚姻视为自己实现人生目标和一劳永逸捷径等扭曲的婚恋观,这与婚恋教育的缺失有极为密切的联系。部分家长羞于在子女面前谈论爱情、两性等话题,仿佛子女长大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懂得相关知识,那么子女就会通过互联网获取这类信息。但互联网上的部分信息是未经严格筛选与检查的,而且有许多内容是为了“博眼球”或争取流量而刻意夸大、扭曲甚至编造的,若大学生长期接触这类不良信息,如公众人物行为失格、影视作品中的婚外情剧情等,不仅会导致其婚恋观极易被误导,而且可能会模仿其中违背道德的不当行为,造成严重后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大学生仍处于成长期,心智尚不完全成熟,因此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塑造需贯穿课堂与生活、理论与实践,学校与家庭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家校联动常态化有助于保持婚恋教育的统一性和持久性,对育人效果的巩固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家校合作实施婚恋教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例如,家长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缺乏家校合作平台和体系;沟通形式单一,电话和微信为固定模式;无计划性,出现问题才沟通合作;地域等客观条件限制影响沟通合作等。对此,各方应亟待采取行动,多途径引导家校联合,改善这一现状。

(一)提高家长重视程度,形成统一思想

许多家长存在这样的误区:在中学阶段,对子女密切关注,悉心教育,而随着子女的年龄增长并进入大学之后,更多地关注子女的生活保障,忽视了其日常的思想情况,更难以进行教育与引导。同时,很多父母很少和孩子讨论两性话题,即使是偶尔聊天,也仅仅以开玩笑的方式问一句:“在大学有没有谈男/女朋友?”很少正经深入地对子女进行婚恋引导。但教育不能一蹴而就,思想也不会凭空产生,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引导需要长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

大学以前,教育目标更多集中在掌握科学知识上,进入大学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学会人际交往、提高综合素养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旨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环境,逐渐脱离校园“象牙塔”,融入时代发展中。婚恋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环节,婚恋观正确,后面的感情生活才能更加顺利。因此,开展婚恋观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的必然要求。

有研究表明,“00后”学生婚恋观的形成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家长需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子女未来择偶、结婚、生子的重要影响,主动了解子女的心理特点及行为偏好,与子女坦诚沟通,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婚恋教育。同时,家长也应理解并支持高校对学生的婚恋观教育,与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达成一致,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理论教育转化为帮助子女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若子女尚未恋爱,家长可以为其健全人格的培养作铺垫;若子女正在恋爱中,家长可以引导其学会与恋人相处,对爱情负责。将家庭教育视为第二课堂,定位家庭和学校的不同角色,精确分工,有助于最终实现斯宾塞的教育目的论: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二)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建立高效协作

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不能仅仅依靠高校,还要同步辐射家长,使高校与家庭形成配合,以产生最佳效果。但是,由于地域、时间等因素,高校对家长的引导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授课式,且效果不佳。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为家校碎片化沟通提供了有效途径,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成为保持家校联络的新思路。

高校可通过短视频、公众号、微博、直播等平台,发布有关恋爱启蒙意义的教育短片,推送家长应如何引导子女树立正确婚恋观的优质好文等,与家长进行线上互动。家长可以在乘车、排队等琐碎的空余时间浏览相关内容,并以留言、信件等形式与学校进行在线交流,反馈育人心得,提出问题与疑惑等,而后由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成员组成的专业团队与家长进行沟通与解答。此外,利用周末、假期等,高校可以邀请家庭与婚恋教育领域的专家做客直播间,向学生及家长进行实时直播讲座,分享婚恋相关的思想理论及实践技巧,并录屏可供回放学习。通过对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案例进行线上推送,有利于形成良性反馈机制。

以互联网为载体,大学生群体能够对教育内容更感兴趣,同时,家长可在保护隐私的情况下,利用碎片时间与学校坦诚沟通。这种方式既可方便家长高效获取最新、最科学的教育观点,及时反馈,与高校协同育人;也可协助高校进一步推广,扩大影响范围,使更多家长、教师、相关专家、其他人员参与进来,形成全员育人的思政大格局,推动婚恋教育做得更细、更实。

(三)把握育人关键节点,拓展引导深度

家校联合的协同教育也应顺应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把握关键的时间节点有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关键节点如下。

一是大一刚入学时。新生时期是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刚刚经历完高考成人礼的准大学生,憧憬自己能在汲取知识之余收获美好爱情,充满求知欲与好奇心的同时又缺乏系统的婚恋教育,所以此时是进行大学生恋爱启蒙的最佳时机。在该时间段内,家长应与高校一起,引导学生深刻意识到爱情背后蕴含的责任与担当,激发学生的奋斗动力及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同时,向学生普及性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識及责任感。

二是寒暑假期间。部分学生在恋爱后会出现成绩、心态波动的情况,高校可利用寒暑假,通过社会实践、家访等形式,与家长零距离合作,以子女学业分析及个人发展规划为契机,一起探寻学生的心路历程,了解其思想变化,给予适度的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感情之路的甜蜜与坎坷。即使学生此时尚未恋爱,这也是非常难得的机会,能够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状态、父母的家庭教育模式等,有利于高校教师针对学生三观的树立提出更科学的家庭教育建议。

三是与情感相关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映射。例如,七夕期间,学校不仅可以通过思政课堂、校园文化宣传栏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意义,教育学生珍惜当下,也可以邀请感情生活和睦的家长开设小讲堂,向大学生传授与恋人和睦相处的小窍门,以达到生活化婚恋教育的效果。

(四)规范家校联合机制,完善长效体系

家庭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父母,高校虽可从中指导,但不能完全替代。家校合作应保持长期性与稳定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联合机制,明确宗旨与帮扶性质,及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对大学生的恋爱进行适度引导,以取得实质性的育人成效,而不是等大学生的婚恋观出现偏差、影响个人发展时才开始介入与纠正。

大学生婚恋教育应形成婚恋教育专家——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家长——学生本人五位一体的联合组,明确各自的定位与分工,随时联络,定期反馈,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精细化的教育措施。例如,有的学生难以自行走出失恋阴影,有的学生缺乏与恋人相处的沟通技巧等。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恋爱困扰进行分类,有助于加强对学生本人、家长的针对性指导。此外,高校不仅要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搭建平台,也要为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提供途径,如创立婚恋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公众号、App等,以增强家庭教育的自主性。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

猜你喜欢
婚恋观婚恋家校
家校距离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上海工运(2020年8期)2020-12-14 03:11:46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52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趣味测试
家庭百事通(2015年3期)2015-05-30 22:12:39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海峡姐妹(2015年6期)2015-02-27 15:11:19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08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
中国火炬(2010年4期)2010-07-25 07: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