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文分析法的学者论著被引特征研究

2024-03-04 06:02田雁冰谷青青黎星辉
中国茶叶 2024年2期
关键词:茶文化

田雁冰 谷青青 黎星辉

基金项目:国家一流专业建设项目(2021)、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2022)、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2023)

作者简介:田雁冰,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史信息组织、科学计量学研究。*通信作者,E-mail:lxh@njau.edu.cn

摘要:以朱自振先生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引文分析法对论文和论著被引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视史料的收集和运用是朱自振先生治学的特点;古代茶书论文和古代茶学典籍汇编资料对中国史、科学技术史、茶文化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等多学科具有较大影响,具备学科扩散度广、跨学科多样性的特征;先生的古代茶学典籍汇编资料在茶文化学科拥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关键词:朱自振;茶史;茶文化;引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50(2024)02-28-9

Research on the Ci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cholars'

Works Based on the Citation Analysis

——Taking the Citation Mr. Zhu Zizhen's Academic Works as an Example

TIAN Yanbing1, GU Qingqing2, LI Xinghui3*

1. Institute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2. Jiangsu Yanji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tong 226012, China;

3. Institute of Tea Scienc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took Mr. Zhu Zizhen's academic papers and writing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used the citation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cit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pers and writing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llection and use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Mr. Zhu Zizhen's academic management; the ancient tea book thesis and the compilation of ancient tea book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multiple disciplines such as Chinese history,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 culture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tc.,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de disciplinary diffusion and cross-disciplinary diversity. Mr. Zhu's compilation of ancient tea books has an important academic status in the discipline of tea culture.

Keywords: Zhu Zizhen, tea history, tea culture, citation analysis

朱自振(1934—2021),曾用筆名史念书、史正、史茶,江苏武进人,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苏省茶文化学会创始人,我国著名茶史专家。朱自振先生于1953年3月参军,任文化教员;1955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1959年毕业后,在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工作;1947—1978年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农业科技》编辑;1979年,任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研究员,直至1995年退休[1]。在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工作期间,朱自振受到了农史学家万国鼎先生的躬身指导,加上自身有良好的史学基础,由此走上了茶史研究的学术道路。嗣后便开始考诸史乘,广泛搜集整理散存各处、散见各书的茶史文献,历时数载,编述成帙,相继出版《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中国古代茶书集成》等文献汇编资料,在整理古代茶书典籍方面独树一帜。在此基础上,朱自振不断探索茶史研究创新之路,提出了不少独到见解,诸多茶学常识皆源于朱自振的研究与判断,为学界同仁所称道。其中,尤以推衍考证巴蜀为我国茗饮文化的起源之地最为彰明显著,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是我国当代茶文化研究领域代表性学者之一。

2006年,朱自振接受南京农业大学茶学学科开创人黎星辉教授的返聘邀请,联合指导茶叶历史文化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继续奉献余热。此外,朱自振常涉足茶乡茶园,多次应邀参加茶文化研讨会,在推动建设国内茶叶博物馆事业方面不遗余力,为我国茶文化学科建设和发展竭力终生,此功绩自当永垂不朽。回顾朱自振学术生涯,治学严谨,著述宏富,其论著已成为开展茶文化研究的经典文献,并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

期刊论文和著作作为学者研究成果的两种重要载体形式,是衡量学者学术水平高低和学术影响大小的重要指标。而“引证作为科学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行为,其本身雖并不一定明确表明被引论著的质量和价值,但是却表明了该论著对学界的影响”[2]。与发文量相比较,学者论著的被引情况更能反映出其学术影响,以及研究成果受关注的程度和对学科领域的影响程度。

目前,学界关于朱自振的生平及学术成果评价以定性描述居多[1,3-5],而深入开展定量评价的研究则尚付阙如,存在着单以期刊论文为考察材料,或囿于以著作为评价依据进行研究的问题,两者兼顾作关联评价研究则较为鲜见。故本文拟以朱自振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为研究对象,汲取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的优点,对其被引特征展开研究,从而达到对朱自振学术影响更为全面、客观和深刻的认识。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评骘学者的学术影响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式展开[6]。本文主要采用科学计量学中引文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学者、期刊或文献等计量单元的被引用程度,衡量其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此法在相关研究中已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7]。因此,通过引文分析计量指标可实现对朱自振论文和著作被引特征的评价,形成可视化分析结果,从而直观展现朱自振的学术影响。

1.2  样本数据采集与处理

为采集朱自振的论文、著作及相应的被引用数据,本文以CNKI数据库、读秀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为检索源。在CNKI数据库中通过作者途径,以“朱自振”“史念书”“史正”“史茶”为检索关键词,共检索到142篇论文,检索时间为2023年3月11日。经过数据清洗,删除其中66篇同名作者等不相关的论文,最终保留有效期刊论文76篇。按照上述检索条件,在读秀数据库中检索到共7部著作。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引文数据库,获取76篇论文和7部著作的施引文献(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及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对施引文献的作者、出版时间、机构单位、所属学科、文献类型等基本题录信息进行提取,汇总并建立研究样本数据库,以便统计分析。数据采集时间为2023年3月12日。

2  朱自振学术论文及其被引特征分析

2.1  朱自振学术论文基本信息

2.1.1  朱自振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朱自振学术论文发表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1978—2011年间朱自振共发表学术论文76篇,平均每年发表论文2篇。其中有2篇以会议论文形式发表,其余74篇论文的学术期刊分布及发文频次如表1所示,其中《农业考古》《茶业通报》《中国茶叶》《中国农史》是刊载朱自振学术论文的主要阵地。

2.1.2  朱自振学术论文研究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直接反映和表达论文主题的词或词组,是论文中心内容的高度凝练,具有代表性、专指性和规范性的特点。现今,应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表现研究主题的特征,已成为科学分析研究主题演变的重要手段之一[8]。因此,本文对朱自振74篇论文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和分析,并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以期更加直观呈现朱自振论文的研究主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键词是理解论文的最小单元,因期刊载文标引关键词的规范近十几年才在国内学术期刊中广泛实施,故在分析朱自振论文过程中发现,朱自振在较早时期发表的论文并无标引关键词这一现象,而CNKI数据库自动生成的论文主题词并不准确,不能直接利用。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在能够反映文献的研究主题原则下,从朱自振先生论文的标题、摘要和正文中人工提取关键词。并在此基础上,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校核,以保证数据准确性。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节点字体的大小代表关键词的频次程度,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存在共现关系,连线颜色深浅则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强弱关系。由图2可知,朱自振论文中出现最多的关键词为“茶史”“茶书”“《茶经》”“茶叶”,其他出现频度比较高的关键词则为“中国茶业”“宋代”“明代”“清代”“起源”“传播”等,表明朱自振研究主题集中度较高、方向稳定、主题鲜明,总体侧重于历代茶书典籍的相关研究,《明清的茶书及其历史价值》《<茶务佥载>和茶叶科技的近代化》《明清茶书补遗》《<煮茶梦记>不是茶书》等皆是此方面的代表之作。

2.1.3  朱自振论文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在科学研究的合作研究领域,通过对不同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构建科研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已经成为科研合作研究的一种普遍方法。本文首先对朱自振74篇论文的作者合作情况进行了统计,共有20位作者与朱自振合作发表过论文。其中,2人以上作者的合作论文有23篇,占发文总量的31%;其余51篇论文均由朱自振独立完成。从时间维度来看,上世纪70—80年代期间,朱自振的论文多为独作,研究成果相对独立;90年代后,朱自振与合作者的合作频次逐渐增多,学术合作关系也相对更加开放。

为直观体现朱自振论文作者的合作关系特征,同样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作者合作关系网络知识图谱。图谱节点代表了作者数量,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关联作者曾与朱自振合著撰写论文,颜色变化代表合作程度。如图3所示,朱自振位于作者合作关系网络的中心地位,与黎星辉、章传政、冯卫英、刘馨秋、韩金科等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合作,已形成了以茶史研究为核心的学术群体。具体而言,朱自振的作者合作网络,以直接或间接发生合作行为的师生关系为主,同事间的合作关系次之,其他单位作者亦有少量加入,逐步形成了以个体发展为导向,具有明显学科倾向特征的学缘关系网络。一方面,朱自振的知识结构、学术思想、学术素养等无形财富能够通过共同合作得到有效传播,学术薪火也可借此得以维系传递;另一方面,一批人才在朱自振的学术影响下承袭了学科传统和思想方法,取得了茶文化领域的硕士、博士学位,并迅速成长为该学科的建设者,他们不断拓宽茶文化学科研究领域,更深层次地挖掘茶文化精神内涵,为促进茶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传播、提升茶文化学科层次做出了重要贡献。时到如今,他们在茶学、茶文化研究领域已颇有建树。

2.2  朱自振学术论文的被引特征分析

2.2.1  朱自振学术论文被引年度与文献类型分布

在CNKI数据库中分别检索朱自振的76篇学术论文,共获得261篇施引文献。其中,期刊论文139篇,占53%;硕士学位论文86篇,占33%;博士学位论文34篇,占13%;会议论文(2篇)因CNKI数据库收录较少,故占比最低。根据CNKI数据库朱自振学术论文被引文献年度分布(图4),1988—2022年间每年引用朱自振学术论文的文献数量随时间波折变化,平均每年有7篇施引文獻。其中,2007年、2011年、2017年和2020年出现4个峰值,分别为25、23、22、23篇,显示出朱自振的学术论文具有时效性较强的学术生命力。

2.2.2  朱自振论文被引频次分析

由表2可知,《明清的茶书及其历史价值》一文被引频次最多。茶书堪称茶叶历史文化研究的“芯片”,是研究我国茶文化珍贵的文献资料。《明清的茶书及其历史价值》一文系统整理了明清时期的茶书,尤其是罗列了明清时期的茶书名目,对其历史价值皆有详细论述[9],可资参考的价值较高,继而成为施引者频频借鉴的论点。《<茶务佥载>和茶叶科技的近代化》和《清末民初我国各地茶业振兴纪实》两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并列第二。《茶务佥载》为首部亦是目前仅见的一部纯技术性茶书。朱自振最早发现和关注该茶书,并专门撰文介绍《茶务佥载》与近代茶叶发展的关系,文章指出《茶务佥载》是清代最具学术价值和最为实用的一部中国传统茶书,开创了我国传统茶学向近代方向发展的先河,继而引申出“没有中国的古代茶业和科学,也就不可能有世界近代和现代的茶叶科学技术”的坚定结论[10],文章发表后《茶务佥载》一书便广为国内学者所知,在茶文化领域引起了轰动。《清末民初我国各地茶业振兴纪实》一文则针对近代茶业史研究薄弱乃至认识有误的问题进行详细梳理与阐释,并呼吁要重视近代茶业史的研究[11],引发学界对近代茶业史研究的审视和思考。

2.2.3  施引文献学科分布

为分析朱自振学术论文在不同学科间的学术影响特征,本研究依据教育部一级学科大类将施引文献(期刊论文、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所属学科及被引频次进行了数据统计(表3、表4)。施引期刊论文共有17个学科,施引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共有28个学科。这些学科既包括传统学科,也涵盖了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领域。综合而言,中国史、科学技术史、园艺学和中国语言文学是朱自振学术影响程度较高的学科,考古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亦有不少引用。从学科知识流动角度而言,朱自振的学术影响具有学科扩散度广、跨学科多样性的特征。换言之,一方面,从茶文化学科谱系出发,“茶文化学本身兼有鲜明的跨学科属性”[12],茶文化学科知识的生产不论与人文社会科学,亦或与自然科学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其交叉性、中介性更为突出;另一方面,通过学科间引证关系测度,反映出朱自振的学术成果被多个学科所认可,表明了其学术价值在学术界处于发酵和扩散之中,亦从某种程度上彰显了朱自振的学术成果对跨学科的知识辐射,以及对茶文化学科知识反哺效应将愈发显著。

3  朱自振学术著作及其被引特征分析

3.1  朱自振学术著作基本信息

如表5所示,除了撰写有力度的论文外,朱自振还编撰了为数不少的著作。著作形式多样且不失学术性,既有独创性较高的“著”“编著”,亦有演绎作品性质的“编”和“主编”。著作的合作者也多是茶文化学界的专家学者。前文已表明,重视史料的收集与运用是朱自振研究茶史的显著特点。我国古代茶书遗产非常丰富,但系统的论著不多,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翻检起来,费时费日,利用极为不便。1959年,万国鼎先生将珍藏的茶史著作以及所撰写的茶学论文赠与朱自振,对朱自振开展茶史的深入研究给予了深切厚望[1]。其后,万国鼎先生分配给朱自振与茶史专家陈祖椝共同合作整理和编撰《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的任务,为日后朱自振系统搜集、整理和辑录茶书文献汇编奠定了根基。

《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方志茶叶资料汇编)》悉数收录了1 000余种历代方志或方志类书籍中有关茶叶的资料,是研究地方茶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因免去翻检之苦,已成为茶史研究者的案头必备,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茶史初探》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中国茶史的主要方面,系朱自振研究茶史的论文汇集,也是其茶史研究体系的深化之作。《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一书为郑培凯教授和朱自振合作主编,内容以公认善本或年代最早的足本为底本,参考其他本子比勘校对,重新加以标点,并附加上简明题记、注释和校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中国古代茶书集成》是在搜集了海内外珍本、善本和孤本的茶书资料基础上,增加了新近发现的茶书史料,加以补充发行出版,农史专家游修龄作序云此书是“迄今为止对中国茶书遗产所作的最完备的清查、鉴别、收录和校注”[13]。《中国茶书》一书在《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增订完善基础上,采用繁体字出版,保持了古代茶书典籍内容的原始性、完整性和独立性,尤便于研究者与底本进行对校。

概上可见,朱自振治学历程中一直注重茶叶史料工作的态度,主要是受到前辈学者治学之风的影响及对于史料重要价值的认识。举凡涉及茶叶的文献史料,朱自振穷收博采,力争最大限度地系统、综合和全面整理辑录,一定程度上消弭了茶文化研究者翻检劳苦的困境。这既是出于对文献古籍的保护拯救,亦是弘扬中国茶文化的价值追求,同时对丰富我国茶文化研究亦有较大的助益。

3.2  朱自振学术著作被引特征分析

3.2.1  朱自振著作被引文献数量

为直观展现朱自振著作的学术影响,笔者通过中国引文数据库分别检索朱自振的著作,经过数据清洗,除却同姓名者、重复发表的论文,共获得有效施引文献816篇。其中,期刊论文518篇,硕士学位论文235篇,博士学位论文42篇,会议论文21篇。施引作者共有599位(两位及以上的论文作者按第一作者计算)。

朱自振著作的被引情况如表6所示,《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以413篇施引文献高居榜首,相较而言学术影响最大。《茶史初探》《中国古代茶书集成》《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方志茶叶资料汇编)》等经典著作亦有超过百篇的施引文献。《中国古代茶书集成》入选《中国高被引图书各学科TOP3名单》,在2010—2014年轻工业(除纺织、食品)领域高被引图书中排名第一。与朱自振论文被引文献类型类似,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依然是施引文献类型的主流。总体而言,朱自振的著作受学术界关注和认可的程度较高,其学术影响可见一斑。

3.2.2  施引作者分布

本文对引用朱自振著作的论文作者及其机构、研究方向进行了统计(表7)。发表施引文献数量在5篇及以上的有9位作者,他们共发表施引文献128篇,占总施引文献的16%。施引作者多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研究方向集中在茶史、茶文化领域,他们既有茶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前辈,亦有承前启后的学术中坚。其中,陆军工程大学陶德臣教授参考、吸收朱自振著作频次最高,所发表的施引文献数量远多于其他作者,蔡定益、孙洪升、何崚等学者亦参考了为数不少的朱自振著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科学社会学认为“引证本身是一种交流形式,它有助于追溯科学劳动成果的发展,使当前的科学工作具有继承性和权威性,有利于科学继承性的发展”[1]。随着被引频次的增加,可以看到“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逐渐显现。当然,这一积极作用是以朱自振高质量的著作为基础而得以产生的。朱自振的著作得到了诸多学者的频繁引用,不仅充分表明了其著作的学术价值,亦从侧面反映了朱自振在学术共同体内的学术认同度与学术影响。

3.2.3  施引文献来源分析

选取施引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来源作为分析对象。经统计,共有210种期刊和108所高校的学位论文引用了朱自振的著作。受篇幅所限,仅将施引文献来源高于5篇及以上数量来源进行统计,如表8所示。在期刊论文来源方面,载文量主要以《农业考古》《福建茶叶》《古今农业》《茶业通报》《茶叶通讯》等刊发茶叶科技、茶文化研究领域的期刊为主。此外,CSSCI来源期刊方面,如《中国农史》《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近代中国》亦刊发了不少引用朱自振著作的论文。

在学位论文来源方面,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4所高校的学位论文受朱自振著作的影响较大,均在10篇以上,尤以硕士学位论文引用频次较高。凡涉及茶文化或相近领域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均以《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茶史初探》《中国古代茶书集成》等代表性著作为其重要的参考文献,因此类著作资料详实、内容丰富,故而日益受到众多高校硕博士研究生的推崇。

4  结论

朱自振一生专攻茶史,成果丰硕,治学经历可总结为“三部曲”:搜集整理文献,积小流而成江河;撰写学术论文,厚积薄发见功底;编著文献汇编,钩沉辑佚探茶史。本文对朱自振的论文与著作基本概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朱自振的科研成果与学术见地层见叠出,处于持续、平稳、高质量输出的学术状态。朱自振的学术思想渊薮是建立在一种关切现实的学术视野和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之上,而以茶史典籍文献为重的治学态度,则主要受到前辈学者治学之风的影响和源于对史料重要价值的充分认识。

本文基于引文分析法对朱自振论著被引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有了更为微观且多元的认识:朱自振的学术成果被广泛引用于中国史、科学技术史、茶文化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以学科扩散度广、跨学科多样性为主要特征,并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其中,朱自振关于古代茶书的研究论文和古代茶书典籍汇编资料对学界的影响甚巨。一批茶界学者和众多高校硕博士研究生,以朱自振论著为基础,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成果。此外,就被引文献类型而言,朱自振著作的学术影响胜于其论文,奠定了其在茶文化学科的里程碑地位。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学人对茶史的探索和对茶文化的认识永无止境。随着我国茶文化研究的不断纵深拓展,朱自振的学术影响必将永垂茶史,其论著亦将芳韵永存。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农学编 园艺卷3[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 徐纪敏, 王烈. 科学社会学[M]. 长沙: 湖南出版社, 1991.

[3] 陶德臣. 茶人情怀──朱自振先生印象记[J]. 农业考古, 1997(4): 271-272.

[4] 陶德臣. 朱自振:茶叶历史文化研究权威[J]. 农业考古, 2008(5): 227-229.

[5] 钱时霖, 竺济法. 中华茶人诗描[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6] 王华生. 从定性评价到定量评价:学术评价的再度异化及其对学术出版的影响[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29(6): 156-160, 181.

[7] 苑彬成, 方曙, 刘清, 等. 国内外引文分析研究进展综述[J]. 情报科学, 2010, 28(1): 147-153.

[8] 姜鑫, 王德庄, 马海群.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图书情报学科的应用研究[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9.

[9] 章传政, 朱自振, 黎星辉. 明清的茶书及其历史价值[J]. 古今农业, 2006(3): 66-71.

[10] 朱自振.《茶务佥载》和茶叶科技的近代化[J]. 茶业通报, 1999(3): 47-48.

[11] 史念書. 清末民初我国各地茶业振兴纪实[J]. 农业考古, 1991(2): 212-220, 210.

[12] 王俊暐. 论中国茶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趋势[J]. 农业考古, 2012(5): 51-53.

[13] 朱自振, 沈冬梅, 增勤. 中国古代茶书集成[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

猜你喜欢
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加快茶文化建设 助推茶产业发展——记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
试论凤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世纪上半叶现代都市茶文化的形成
《红楼梦》与中国清代茶文化
江苏省茶文化旅游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