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佳 陶天野
当代作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清华大学1951届校友宗璞,提及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时说:“置身于书库中,真像是置身于一个智慧的海洋,还有那清华图书馆著名的玻璃地板,半透明的,让人觉得像是走在湖水上,也像是走在云彩上。真是祥云缭绕了。”
老馆于2019年10月9日闭馆维修,2023年11月1日重新开放。这场为期4年的修缮是老館在90周年校庆以来接受的第一次“大修”。很多同学都没有机会进入老馆,只能依靠前人记录的图文和师兄、师姐的描述来想象它的模样。
老馆是清华大学里历史最悠久的图书馆,东面一翼落成于1919年3月,已有百年历史。1930年至1931年间扩建的中厅和西面一翼,也已建成90余年。
据清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蒋耘中老师介绍,老馆修缮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外观、内置等方面都会保留维修前的状态,如阅览室的窗户样貌、书柜,校友捐赠的自习桌椅等,最大程度地延续原有格局。主要进行功能性修缮工作,如机电设施升级、结构病害处理、功能分区优化和借阅设施完善等。
开馆后,我们依旧能见到宗璞说的“湖水”“云彩”一般的玻璃地板,为无数前辈所称道的阅览室大窗和大库里的书斗。
和学校其他图书馆相比,老馆实行开放的第二阅览室和第三阅览室,分别是两个宽阔的公共空间。56张书桌,448个座位,在这里读书、温习,与他人共享一张书桌、一盏台灯,但也会在独立思考中,撑起一叶属于自己的小舟。
以前,在老馆的大库内,铁质书架排列在磨砂玻璃地板上,书架上摆放的是从民国时期就开始收集、由各种语言编成的典籍,而这些泛黄而珍贵的书,只有在特定开放日才面向师生。“未来我们希望调整大库布局,邀请老师和同学们到这里来上课。”在专业课上引经据典的同时,还能转身从专藏书架上抽下一本书,师生共读,回归原汁原味的智慧经典。
未来的资源活化不限于此。从曹禺创作《雷雨》的长桌,到杨绛使用过的书桌212号,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回眸,未来也将长期向师生开放展示。
近日,我们进入老馆,拍下了它的美丽模样。老馆,阔别已久,终于与你重逢。
责任编辑: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