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土壤学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

2024-03-04 06:50:48孙霞贾宏涛张凯赵丹胡雨彤范燕敏李宁
高教学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土壤学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孙霞 贾宏涛 张凯 赵丹 胡雨彤 范燕敏 李宁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项目“西部地区高等农业院校推进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202004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土壤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PT2021019)

第一作者简介:孙霞(1975-),女,汉族,江苏建湖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壤与植物营养。

*通信作者:贾宏涛(1975-),男,汉族,陕西高陵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壤环境质量。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06.043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土壤学课程作为高等农林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和新农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如何将土壤学课程专业知识的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实现课程的最终目标。该文在土壤学课堂教学环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实践和探索,提出土壤学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途径,为培养“爱农、懂农、践农”的新农科人才和实现“三全育人”做出贡献。

关键词:土壤学;课程思政;新农科建设;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6-0185-04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urren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A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oil Science course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the new era. How to integrate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Soil Science cours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course. This paper has carried out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in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soil science, put forward effective ways to impl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oil Science, and made contributions to the cultiva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 who "love agriculture, understand agriculture, and practice agricultur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ree integrity education".

Keywords: Soil Scienc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eaching re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課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同时要求在农学类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2-3]。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4],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土壤学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形势下农科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农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和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引入土壤学教学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土壤学课堂教学,既增强学生辩证思维观念,又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壤环境,增强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5]。

为充分挖掘土壤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并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之中,形成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土壤学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深入梳理土壤学课程教学内容,积极探索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推进实施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形成一套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  新疆农业大学土壤学课程现状

土壤学是以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为对象,研究其内部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间关系的科学[4,6]。土壤学是新疆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最早开设的农林学科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历史悠久,面向全校22个专业开设,是林学、园艺、农学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知识点多、理论性强的特点。该课程将土壤学基础理论和农林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系统讲述了土壤的重要性与土壤学的发展历程、土壤的形成和演变、土壤的组成、土壤的物理与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养分循环、土壤的分类和分布,以及土壤质量与土壤退化、土壤污染与修复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为进一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粮食间的突出矛盾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该课程涵盖的内容几乎是所有农林类本科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壤学课程以农业科学研究方法和土壤专业知识为基本内容,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客观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无法“润物无声”地将思政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往往会使思政内容显得生硬突兀,无法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难度。我校土壤学课程教学团队目前共有专任教师14人,团队教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和副教授以上职称,师资力量雄厚,是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光荣传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土壤与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我校土壤学课程教學团队结合农业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特点,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针对培养农科专业大学生知农、爱农、服务“三农”意识的思政教育目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索与讨论。

二  土壤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

(一)  建设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土壤学作为农林学科专业必修课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该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土壤学课程专业知识的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活跃要素,着力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形成可示范推广的农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促进专业思政教学引导、专业课知识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

(二)  实施过程

1  挖掘土壤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

土壤作为重要的环境组成要素,具有农业生产和生态服务等多方面的功能。土壤学中的思政要素很多都与国家发展需求相关,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参考,也是引导学生思考未来职业规划的好素材,还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7-9]。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国家“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已进入关键攻坚阶段。在土壤学教学过程中充分从农学、环境生态学、水土保持学及自然和美学等角度挖掘课程思政素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在土壤学课程中以“爱国主义教育”“团结协作教育”“爱与感恩教育”“生命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科学素养教育”等为着力点,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课堂,培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渗透生命教育,从不同角度认识土壤作为一个宝库,土壤里生命形态及土壤生机勃勃的世界,让学生思考、感悟生命的可贵,在学生内心引起震撼,增强学生珍惜生命的意识及保护生命的重要性;渗透环境教育,了解土壤与环境教育的交集,思考在全球化视域下,学会用土壤为人们建立起与大自然之间的连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能源危机意识。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和服务,农业农村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增加自身为国家建设的责任感(表1)。

2  探索土壤学课程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最佳途径

采用案例教学法,将课程知识点与教学案例结合,通过案例教学和分析的过程融入家国情怀、价值观念、政治信仰和职业道德教育等,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9-11]。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三农”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职业目标,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伟大祖国,立志稳疆兴疆。通过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资源库等新媒体手段,课堂植入、专题培训、网络实践等形式,完成土壤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并做好经验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

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特点,我们在课程思政设计时,分为课堂、生产实践、室内实验教学三个环节,采用的教学方式有学生讨论、主题班会、宣扬土壤文化和科普教育活动等。

1  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思政教育

梳理土壤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土壤学课程理论讲授中的理论问题与我国我党当前的大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从生态文明、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4]。自建校以来,课程教学团队始终坚持“屯垦戍边办大学、稳疆兴疆育人才”的办学宗旨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授课时结合农业大学办学定位,将习近平总书记为涉农高校提出的“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要求通过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国近现代土壤学研究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厉兵秣马、发奋图强的先进模范人物,授课时重点介绍农业领域有代表性的几位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创制的杂交水稻,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和世界的水稻产量,中国人的碗里装着中国的粮。李振声院士培育的小麦品种为国人提供了优质高产的面粉。我校老一辈土壤专家崔文才教授、钟俊平教授、文启凯教授为土壤学科的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列举实例,展示他们的“三农”情怀和强农兴农担当,传承土壤学科发展红色基因,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在生产实践实习中融入思政教育

实习实训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对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接触生产实际,了解农业农村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思政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实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植物-土壤课堂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掌握研究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在校学习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3]。生产实践教学中渗透感恩、美育教育、生命教育和环境教育。我校的土壤学课程实习,是土壤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将土壤学、土壤地理学、地质地貌学三门课程结合起来进行一周的土壤大实习。通过实习,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印证、巩固、充实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观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提高学生初步科研能力,使其真正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含义。通过实习,增强学生珍惜、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立志振兴土壤学科和发展土壤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  在实验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提高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必然选择[14]。学生通过对实验对象的观察、测定、分析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15]。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教育培训链条中,实验教学一直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6]。

土壤学课程实验教学中将思政育人与土壤实验教学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验人员基本素养、安全法律法规等融入课堂,传递正能量。实验采用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利用各级“产学研”实践平台,根据学生专业实践课程安排,安排学生前往家乡生源地,联合开展乡村科普教育和农业技术服务活动。通过列举实例,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励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研兴趣,培养学生扎实严谨的治学态度、爱国奉献的精神。实验课堂上强化过程考核,确保教学效果能有效达成课程目标。

此外,课程教学团队积极开展科普教育,2021年12月5日,我校土壤标本馆(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土壤标本馆)开展了以“防止土壤盐碱化,提高土壤生产力”为主题的世界土壤日学术报告和宣传活动,被媒体广泛报道,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土壤健康的关注。

三  结束语

土壤学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坚守职业道德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将课堂演绎成深刻的人生大课,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标[8],努力将土壤学课程打造成承载“立德树人”使命的“一流课程”,让土壤学课堂成为知识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实现培养“民族自豪感、环保责任感、独立思辨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地球的医生和卫士”的课程思政总目标[17-18]。

为了使课程更有针对性,对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更需要学科统筹安排。比如,都市农业与新品种研发、智慧城市平台等一系列课程建设,除了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社会责任,也需要讲好科学精神[19]。新农科的建设为课程思政带来新的契机,以新农科平台推进“三全育人”,让学生活跃在各类创新性实践项目中,引入企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产教的深入融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19],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三农”情怀和“强农兴农”的责任担当,加强学生的学术诚信、批判质疑和美育等素养的培育,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课程思政要将思政元素与专业、与课程有机结合,需要循序渐进、假以时日,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创新,需要教师沉下心,投入精力去潜心研究琢磨,根据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和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内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从思想教育到课上课下管理,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总之,在教学各环节中贯穿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土壤学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思政功能,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找出一条适合土壤学课程教学特点的课程思政新途径,推动土壤学课程思政常态化、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婕萍,许和连,马文豪.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探索[J].改革与开放,2021(3):57-6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 7大专业课程都有明确目标 教育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EB/OL].https://tech.gmw.cn/2020-06/12/content_33906687.htm.

[4] 楊旸,王靖,邸娜.土壤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4):144-145.

[5] 金圣爱,刘庆花,曾路生,等.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壤学课程思政的思考[J].教学现代化,2020,7(19):109-111,138.

[6] 李小雁,马育军.水文土壤学: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J].科技导报,2008,26(9):78-82.

[7] 张保仁,崔英,姜倩倩,等.“新农科”背景下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9):150-152.

[8] 曾广娟,赵美微,彭红丽,等.“一流课程”建设下《环境土壤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绿色科技,2021,17(23):248-252.

[9] 冯丹.环境土壤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3(4):85-87.

[10] 耿玉辉,吴景贵,李明堂,等.无思政,不教育——土壤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20):121-122.

[11] 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为视角[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12] 唐颖,刘新敏,刘峰,等.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环境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6(12):137-143.

[13] 孙霞,陈波浪,盛建东,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植物营养综合实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S2):251-252.

[14] 刘发,赵洪运,于静泊,等.浅析实验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383-384.

[15] 范海荣,吴素霞,陈丽娜,等.基于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实习体系的构建——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6):277-279.

[16] 肖利,刘惠莲,张勇.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构建创新教育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6-29.

[17] 李小靖,李建明,胡晓辉,等.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以《园艺作物研究法》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6):165-166.

[18] 郭建芳,李成学,龙光强.思政元素融入土壤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实践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2(5):167-169.

[19] 余义和,郭大龙,蒋燕,等.“新农科”背景下园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立的探索[J].高教学刊,2021(24):173-176,180.

猜你喜欢
土壤学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土壤学报》2019年度优秀研究论文
土壤学报(2021年6期)2021-11-15 11:24:54
《土壤学报》2016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揭晓
土壤学报(2018年1期)2018-02-28 07:16:22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2016年环境土壤学研究热点
加强和规范研究生专业课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策略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19:55:47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